分享

攻破天京后 曾国藩说的这段话 让清廷感到大事不妙

 思明居士 2018-04-04

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广西金田起事后,一路披靡,横扫江南,在攻克江宁后一度达到鼎盛。但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残酷的权力争斗,即著名的“天京事变”。经此一劫,太平天国内部元气大伤,从此走上了盛极而衰的下坡路。

在太平天国后期,靠洪秀全新提拔的两位将领,李秀成和陈玉成的勉力支撑,短暂地延续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气运。

然而,随着陈玉成兵败被俘,李秀成独木难支。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安庆、苏州、常州等城市相继被清军攻陷。势力一度横跨江南的太平天国,只剩下了天京一座孤城。

攻破天京后 曾国藩说的这段话 让清廷感到大事不妙

从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曾国藩便开始着手部署攻克天京的行动,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弟弟曾国荃。经过两年多的围城战,于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部引爆事先埋在天京城下的万斤炸药,一举突破城墙,攻克了天京。

当攻克天京的消息传到北京,人人都为结束了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战争而振奋不已,尤其是对清政府而言,终于除掉了太平天国这一心腹大患。为此,清廷厚赏了居首功的曾国藩,以及参战的湘淮军各部。

然而,这种削平大难的兴奋感没有持续多久,曾国藩随后上的一道奏折,让清廷又陷入了忧虑之中:

“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预计之外。目下筹办事宜,需银甚急,为款甚巨,如抚恤灾民,修理城垣驻防满营,皆善后之大端。其余百绪繁兴,左支右绌,欣喜之余,翻增焦灼。”

攻破天京后 曾国藩说的这段话 让清廷感到大事不妙

曾国藩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直以来,大家都传言在天京城内,洪秀全搜刮来了无数的金银财宝。清政府本来的打算是,等攻克天京后,用这些钱来进行战争的善后事宜。但曾国藩却报告说天王府里不仅没有宝藏,甚至是“全无货财”。所以克复天京的欣喜之余,同时也倍感焦灼了。

对于曾国藩的报告,朝廷中信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了解曾国藩为人的人,相信他不会为贪图富贵冒这种杀头的风险;但老九曾国荃在打仗中发了大财,却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管真相如何,既然曾国藩说没有宝藏,那清廷也只好认同他的说法,并将他勉励了一番:

“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今据奏称、城内并无贼库,自系实在情形。惟帑藏空虚,兵饷匮竭,而善后应办之事尚多,应如何筹策万全之处,该大臣仍当悉心经画。”

攻破天京后 曾国藩说的这段话 让清廷感到大事不妙

然而,让清廷最为戒惧的,倒不是天京城里没有财宝,而是此时不但湘军实力雄厚,难以制约,而且曾国藩的一些做法,也让人捉摸不透。

首先,攻克天京一事,曾氏兄弟虽为首功,但这一仗本来能更早打完。朝廷在几个月前已经下令,让苏州的李鸿章移师助剿。但由于曾国荃想独占首功,李鸿章也不想分老师曾国藩的功劳,所以将战事拖延了几个月。湘淮两军如此同气连枝,最容易引起清廷的警惕。

其次,对太平天国“逆犯”的处理,清廷给曾国藩下了很明确的命令:将洪秀全掘尸枭首,并将其“传首东南”,震慑太平天国残余势力;对捕获的忠王李秀成和勇王洪仁达,则押解至北京审问。对这两个命令,曾国藩都违反了。曾国藩不但擅自把洪秀全遗体焚毁,将李秀成和洪仁达二人处死,连李秀成的供词,都是篡改过才送至北京的。

再加上中外纷传的天京宝藏,曾国藩却说宝藏的影子都没见到,不得不让人怀疑,曾国藩私吞宝库,拥兵自立的传闻,是否为空穴来风。

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确实没有自立的想法,但清廷对他却不得不防。因此,在收到曾国藩的奏折后,清政府便马上以缺钱为借口,命令湘军裁撤兵勇,“先汰老弱,而以精壮各军,分赴江楚。俟江楚一律肃清,再议裁撤归农。”并转过来扶持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势力,让各方相互制衡,防止湘军一家独大。

攻破天京后 曾国藩说的这段话 让清廷感到大事不妙

曾国藩是个十分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知道朝廷的意图后,不但主动裁撤湘军,对平定太平天国的大功劳,也丝毫不敢居功,表现得非常低调。

在当时,同治皇帝(实际掌权者为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委任地方大员之前,都要先征询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一律表示不敢插手,说“疆臣既专征伐,不当更分黜陟之柄,外重内轻之渐,不可不防。”

正因曾国藩这种粥粥若无能的态度,让清廷对他放下了心,没有落得许多功臣因功高震主惹来杀身之祸的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