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疹3

 学中医书馆 2018-04-04
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
  {幼科全书。原疹赋》:“毒出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所喜者身上清凉,可畏者咽中肿痛。似锦而明兮矣.十有九效;似煤而黑兮,百无一生。”
  《痘麻定论。痘麻分别论》:“凡出麻初未见标之时,先必身热咳嗽,或吐或泻,或鼻清涕,喷嚏,眼胞西腮赤肿,烦躁不宁,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腰背之下,必有三五红点,此乃麻之报标也,若周身无红点之证佐,当以别症论,此屡试屡验。。 ,贰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观双目泪盈盈…一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阴心火也,阴道常芝,故小而密。…”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症也。”
《景岳全书.小儿.麻疹论》:“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背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
  《痘疹论。麻疹四忌》:“麻疹有所大忌……今标四大忌于后,令人勿犯也。
--忌荤腥生冷风寒。出麻疹时……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气抑郁而内攻也。
--忌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伏,使毒气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
--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助毒。
--忌用补涩。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无防。”
  《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麻疹透出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潮热平和方为福,症逢不热非大吉。”
  《痘疹大成.麻疹集成摘要》:“麻疹者,肺胃蕴热所发,总宜解二经之邪热,邪热解则诸症自愈。治宜清凉发散药,用辛散以升发之,凉润以清解之,最忌酸收温补。若渐出渐收者,势虽重而热已发汇,必无他变,宜化斑解毒汤或消毒饮加元参、膏、冬;若发热时出汗衄血者,此毒解也,勿遽止;若汗太多,血不止,以清肺汤去款冬、杏仁,如麻黄根以敛汗,犀角地黄汤以止血;若呕吐或自利者,此火邪上下逼迫也,宜清热解毒利小便,切勿止涩。初热必渴,渴则与绿豆灯心汤,勿令饮冷,致成水蓄之患,即荤腥、生冷、面果皆当禁之。初发必咳嗽,宜清热透表,不可止嗽,用清咽滋肺汤,则痰嗽自愈;多喘者,邪热壅肺也,切勿定喘,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贝母、元参、薄荷;如天寒,毒为寒郁,不得透出而喘,为肺气壅遏,故喘必兼嗽,若张口抬肩者,危。大抵喘而嗽者,可治;喘而不嗽者,难治。泻者勿涩,用芩连则泻自止,盖疹不忌泻,泻则热可解。有疹后饮食如常,心腹猝痛,冷汗如水,此元气虚弱,而中恶气也,朝发夕死。”
  《证治准绳。幼科》:“麻疹初出,全类伤风,发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粘,全是肺经之证。有未传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里俱病也。”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气内攻.喘闷而憋。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麻疹的药效学研究,目前资料不多,多为散在叙述。因而,治疗麻疹中药的药效学原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大青叶、黄芩、野菊花、连翘等治疗麻疹的药物除具抗病毒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功能。桑叶、芫荽等药具有促进外周血液循环的作用,使体表充血,汗腺排泄,增强皮肤粘膜抵抗力,因而具有透疹解表作用。贝母含有生物碱,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减少痰液分泌。瓜蒌具有稀释痰液作用。两药合用更能镱咳祛痰.牛膝对金苗色葡萄球菌旦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动物实验证实,牛膝对小血管有明显的一时性扩张作用,尤其对会厌附近软组织更为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解除喉部水肿所致的阻塞现象.
  二、流行病学研究 .
  我国由于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使麻疹的流行性发病基本得到了控制,而表现以散发为特点。其发病季节、年龄等方面的改变,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新的对策。
  段恕诚报道,我国自6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实行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迅速下降,但出现麻疹的患者向大年龄推移,发病季节不明显,免疫后的不典型麻疹使诊断困难。其特点为成人患者明显增多,婴儿麻疹增多和近年来非典型麻疹比以往多,但病死率很低。提出麻疹疫苗的再免疫问题,认为大年龄儿童及小婴儿麻疹发病增多,与疫苗接种后保护力逐年下降及母亲获自然免疫者减少有关。因此,初次免疫后,对学龄前、学龄期、青少年,甚至成人都应有计划地加强免疫,以防止麻疹的发生与流行。
  王信子等报道,根据对新生儿麻疹免疫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年轻母亲麻疹抗体阴性人数增多,其新生儿缺乏母传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因而致使新生儿麻疹病例有所增多。
  庞家树报道,所收治异型麻疹中,年龄为6—8岁,均在工岁内曾接受过麻疹疫苗预防注射,以后未再加强。故接触麻疹患者后,则可出现非典型麻疹样皮疹,出疹顺序不一定有规律性,麻疹特异IgM抗体检查为阳性。
  闻炜等报道,近几年麻疹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以幼儿和成人发病率最高,母亲接种疫苗后抗体水平逐年下降,使所生婴儿成为易感儿。据1993年WHO统计,每年约有100万婴幼儿死于麻疹,为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麻疹疫苗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① 接种年龄:WHO要求发展中国家常规接种为出生后9个月,发达国家可不迟于生后12—1 5个月。②疫苗的效价:目前仍主张使用标准效价疫苗。③关于重复接种:因大部分人接种疫苗后可获得长期或终生免疫,故对2次免疫的要求不一致,WHO要求高危儿童中,麻疹流行期可重复接种疫苗。
  另外,近年英国研究人员从血清IgM阳性患者口腔唾液中检出麻疹特异性IgM的比率为92%,认为唾液检测IgM可成为血清的一个有效替代物,用于诊断对消灭麻疹可起到很大作用。
  三、临床研究
  麻疹的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于证候分类研究、中西医结合及针灸救治麻疹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有效地控制了麻疹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临床的诊断水平和疗效。
  1.证候分类研究
  秦亮报道,王玉玲老中医治疗麻疹,以“五顺五逆”来辨别麻疹顺逆及预后。以透齐为顺,早没为逆。麻疹透发顺序多从头面先见,而后散布于胸背及四肢,透至手足心,此为顺证;若头面胸背俱少而四肢独多,则为逆证。以色泽红润为顺,紫黯为逆。麻疹色泽红润,表明体内气血充沛,力能透邪,为顺证,若疹色淡红,疹点稀少,为正气不足;若疹色红赤呈出血状,为里热毒盛;若疹色紫黯,为热毒深入营血。以得微汗为顺,无汗或汗多为逆。麻疹有微汗,则腠理开泄,利于麻毒之邪外达;若见其高热而不得汗则邪郁于里,疹毒难以发越,疹不得外透;若汗出过多,阴液先伤,则麻毒易于内陷而变生它症。疹前以咳为顺,疹后久咳为逆。咳嗽是麻疹整个病程中的一个症状,在疹前期,咳嗽使肺气疏通,毛窍开泄,麻毒易于外达;出疹期,咳嗽亦不必止咳。在疹回期,以无咳为佳,若咳嗽,为余邪未尽。以大便通调为顺,泄泻为逆。麻疹期间出现腹泻,当须辨别,出疹期大便溏泄,次数不多者无妨,麻疹可借此宣泄;若泻稀水便,日泄10余次以上,往往易致麻疹隐没,麻毒内陷。
  罗世杰报道,轻型麻疹因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难以和其它出疹性疾病区别。轻型麻疹常表现为发病后出疹间隔时间不一,短者1日,长者7日,皮疹多在1一2 日内出齐,出疹部位多先从头面部扩散至躯干,四肢极少。皮疹呈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仅有淡的色素沉着,麻疹粘膜斑常不典型或不明显。临床可让患孩含服橙汁饮料15分钟,就可使麻疹粘膜斑呈橘黄色且明显可见,以帮助诊断,亦可依靠血清学检测作出诊断,根据疹没后有无皮肤色素沉着,以作为回顾性诊断。
  另外,非典型麻疹的特征:①轻型麻疹:体温多在39℃以下,病程不满1周,仅见稀疏皮疹,l一2天即退,其它症状不明显,麻疹粘膜斑可有可无,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多见于较小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者。②重型麻疹:表现为高热,体温持续在39℃一40℃以上,出疹期较长。皮疹密布,有时融合成片,布满全身;或皮疹不易透发,或突然隐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气促发绀,嗜睡或谵妄,甚至抽搐昏迷。并发肺炎时.肺部可闻及较多湿性罗音;伴循环衰竭时,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血压下降等。此型多见于体质虚弱,护理不当等。⑧出血型麻疹:中毒症状重,皮疹呈出血性,皮疹出现大量瘀斑,常伴有口、鼻、消化道及泌尿道等内脏出血。④无皮疹型麻疹;全程不出现皮疹,也无其它任何症状。见于潜伏期接受过被动免疫抑制剂者,确诊有赖于发现麻疹粘膜斑及血清学检查。⑤非典型麻疹综合征:皮疹首先见于四肢,后向躯体发展,疹形有斑丘疹、荨麻疹、瘀点和水泡混合存在。常并发肺炎和胸腔积液。多见于接受过麻疹疫苗接种的患儿。C6)罗中秋报道,麻疹发病趋向于8个月以内dxJL及成人,麻疹的症状、体征不甚典型,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轻型、非典型麻疹发病增多。严重的并发症减少,麻疹合并肺炎、脑炎明显减少,病死率降低。接种麻疹疫苗后也会再患麻疹,由于未及时复种预防,因此.在麻疹流行的季节或接触传染源则可发病。,’,
  2.辨证方药研究
  目前临床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中医辨证论治治疗麻疹,具有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麻疹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杨季国介绍,应用银翘柴葛汤(金银花、连翘、柴胡、葛根、黄芩、蝉蜕、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治疗麻疹36例,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250ml,分5次频服。
结果全部治愈,疹点出齐时间平均2—3日,体温恢复正常时间2—7日。(S,崔巍报道,采用牛膝20g,甘草lOg,加水煎至50ml备用,辅助治疗小儿麻疹并发喉炎30例,同时设立对照组30例,在其它治法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加服上药煎剂2—6ml/次,每隔30分钟服1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C0,徐峰炳报道,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常用药:升麻、葛根  牛蒡子 连翘 桔梗  荆芥 蝉蜕  山楂  甘草 治疗窿亦加热期50例,结果,经服1剂皮疹透齐者37例,服药2剂皮疹透齐者13例,无麻毒内陷者预后良好.故认为中医治疗麻疹贵在初热发表透彻。钱松本报道,其师王玉玲用麻杏石甘汤随证加减,麻疹初起,表邪郁闭,疹不外泄者加荆芥、牛蒡子、蝉蜕;疹出不透加薄荷、连翘、银花;痰多气憋加郁金、贝母、瓜蒌皮;喘急促甚者加葶苈子、桑皮。另外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生地、丹皮、玄参清热凉血,山栀、竹叶、芦根清热除烦,可随症选用以治疗麻疹并发肺炎.用葛根芩连汤加薄荷、连翘、蝉蜕透托麻疹,加滑石、茯苓以利小便实大便治疗麻疹并发肠炎。用白头翁汤加味治疗麻疹并发痢疾。万应昌报道,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疹前期、疹出期,用解毒透疹方,常用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桑叶、竹叶、紫草、芦根、丝瓜络、牛蒡子、桔梗、蝉蜕、甘草。早期咳嗽加杏仁、浙贝母。并发重症喉炎者合用银翘马勃汤加减.并发肺炎者合用麻杏石甘汤。并发水痘者加五味消毒饮加减.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石斛、白茅根、西洋参、甘草。结果,治疗麻疹150例,全部治愈,无后遗症。
  3.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的研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并发症的救治,显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一种的治疗方法,受到临床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汪恩泳报道,用中药生石膏、炙麻黄、金银花、连翘、杏仁、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结合用抗生素,伴心衰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兰纠正。缺氧者予以吸氧。烦躁不安者用镇静剂。脱水者予以补液。设对照组仅用以上西药。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体温恢复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平均用药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O.01)。朱修身等报道,用宣透清解汤:麻黄、杏仁、荆芥、生石膏、升麻、甘草、葛根、连翘、西河柳。热甚加黄芩、鱼腥草、浮萍;高热抽搐加羚羊角粉(冲服)、僵蚕;喘甚加葶苈子、前胡;咳嗽加桑白皮、桔梗;咽痛加马勃、射干;疹点红赤或紫暗成片加生地、丹皮;正气虚弱,无力透疹加黄芪、人参。疹前期合并肺炎加重葛根、麻黄、荆芥用量,酌加黄芪、黄精、当归;出疹期及恢复期合并肺炎加西洋参、生地、麦冬、丹皮、赤芍、羚羊角粉。外周血象高配合青霉素钠盐80万U,每日2次,肌注。结果:50例患者,痊愈46例,占92%;好转3例,占6%;无效1例,占2%。
  刘强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疹52例,治疗组按辨证施治:前驱期用透表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荆芥、牛蒡子、连翘、升麻、薄荷、蝉蜕;出疹期用清热解毒方(验方),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赤芍、紫草、生地、黄芩、芦根、白茅根、竹叶、蝉蜕,恢复期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银花、竹叶、芦根。另外结合西医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设对照组,采取正确的护理和对症治疗,对高热者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剧烈者加服镇咳剂,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剂,继发感染者选用抗生素等。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oJ)。
  4.针灸疗法研究
  针灸疗法在救治麻疹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缺乏较广泛的运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李寿山报道,用针刺急救小儿麻疹并发急性喉梗阻13例。取少商穴刺入1分放血2—3滴;直刺四缝2分,挤出血色粘液;针刺合谷、太渊、内关,进针5分,提针捻转2—3分钟后出针,手法先强后弱,内关穴宜适当延长捻针时间,结果均1次获效,除1例针后35分钟症状开始消失外,其余均于10—20分钟后出现呼吸平稳,窒息症状解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