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吃货日记

 高山仙人掌 2018-04-05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么一位奇人,逸怀浩气,旷绝古今。他忧国务实,宅心仁厚,他乐天开朗,万人敬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他别具慧眼,能于糟糠中见珠玉,在野菜里觅美食。他就是——苏东坡


 

对于苏东坡,林语堂先生如是评价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从这样的评语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苏东坡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是崎岖的一生……还是吃货的一生。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今眉山),先祖是初唐时代的大臣苏味道。天府之国丰富的物产催生了璀璨的饮食文化,而先祖名讳里暗藏的食神基因也完美的遗传到苏轼的血液里。苏东坡天性好吃,从他写的几篇文章里可见端倪。


《东坡志林》里记载过这么一段故事:一次苏东坡在寺庙一边吃肉一边诵经。和尚说那哪成,苏东坡说:我漱漱口再诵。


《诵经帖》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盌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东坡志林》

 

又说苏东坡患了红眼病,医生告诉他不要吃辛辣,少吃油腻,尤其是肉。他说:我说不吃可以,可是我的嘴巴不答应呀。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东坡志林》


由此可见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医生嘱托,都不可阻挡苏东坡作为一枚吃货的战斗的心。


苏东坡才气斐然,深受赏识,照理说仕途应该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才对。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也许正像他自己说的,摩羯座都很命苦吧。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东坡志林·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苏东坡曾先后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秉承着走到哪吃到哪的吃货信念,每每吃到美味的食物,他就写日记或者赋诗一首留念——大致上相当于现在吃饭前拍照发朋友圈。


四十三岁时,他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低谷,被贬到了黄州。这个时候,一般人心里一定是崩溃的:说好的报效祖国呢,怎么被发配到这么个僻远蛮荒的地方来了。但是我们的苏东坡满心想的却是:我本来就是个吃货,现在可没什么事耽误我去觅食了。听说黄州的鱼很好吃哎,笋子也很鲜美呢,要是配酒边吃边喝就最赞!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么脑补苏东坡的内心OS是有道理的。一方面,他一直都很喜欢吃鱼。早年游南湖的时候,他就写过诗表达对鱼的喜爱,先描写了渼陂鱼的形状、色彩,再写鱼之美味,食客的急切以及鱼之难得,吃货的形象跃然纸上。


《渼陂鱼》

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

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坐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

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

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

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

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


另一方面,在赴任的途中,他转道去拜访一个世交的旧居,也羡慕人家有肥美的鱼儿吃:


“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  

——《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


用吃货的思维来看,原来你忘记了家乡是因为鱼儿肥美的缘故呀!要是我也能吃上就好了呢。


可以想见,苏东坡对鱼这种美味佳肴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


作为吃货,有美食要吃,没有美食创造美食也得吃。秉持着对美味的鱼肴的执着,苏东坡自己研究起鱼的烹饪妙法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皇天也怕吃货真。他终于做出了好吃的鱼汤,还写了《煮鱼法》一文,详细介绍烹饪鱼的方法。文中说他“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 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大概意思就是: 鱼去鳞,剖腹,掏出内脏,两肋打花刀后,入沸水锅文火煮,煮时锅里还要加姜、葱、桔皮等,起锅时入盐。


苏东坡在另外一首诗里也记述过做鲤鱼的方法: 不加盐,在锅里加萝卜葱姜等青蔬与鲤鱼同煮。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

——《鱼蛮子》苏轼诗集 卷十三


依照他的方法做出来的鱼汤酽而白,鱼肉鲜而嫩。吃鱼肉时可蘸香醋,汤尤为鲜美。这美味深深的印刻在吃货苏东坡的脑海里,很多年以后他还一直念念不忘,写了一篇《书煮鱼羹》自夸:我的鱼羹味美非常,超然于世,不是一般人可以喝的到的。


 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意穷约中易为口腹耳!今出守钱塘,厌水陆之品,今日偶与仲天贶、王元直、秦少章会食,复作此味客皆云:此羹超然有高韵,非世俗疱人所能仿佛。岁暮寡欲,聚散难常,当时作此,以发一笑也。                        

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东坡志林》卷九


正宗的吃货,是博采众长,搜练水陆的。绝不会只被一种食物迷了心窍,而对其他食物视而不见。除了河鲜,苏东坡也迷上了黄州的山珍。


有人送他果子狸,他吃了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于是向朋友安利他这道菜: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

风卷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

泥深厌听鸡头鹘,酒浅欣尝牛尾狸。

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

殷勤送去烦纤手,为我磨刀削玉肌。

——《苏轼诗集》卷十二


仅仅是爱吃,好吃,能吃,还不足以成为一枚资深吃货。能化糟糠为美味,变肥膏为佳肴,无中生有,开拓创新,才是吃货的至高境界。


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黄州市面猪肉价贱,人们不太吃猪肉。苏东坡作为屌丝吃货,看到黄州人民这么暴殄天物那叫一个痛心呐,就亲自动手研究烹饪红烧肉,充分发掘了这种食材的美好。


现今赫赫有名的“东坡肉”,就是美食家苏东坡的杰作。——光听到这三个字就足以令人口中生津垂涎三尺了,有没有?



作为一名胸怀广阔的吃货厨子,苏东坡毫不吝啬的把东坡肉的做法分享给了大家。


《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全集》卷九十八 颂十七首


光吃肉,不吃菜,膳食不均衡,终究不利于健康。“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道理普天适用。


于是苏东坡在黄州东坡种了五十多亩田地,耕种各种蔬菜粮食。他也因此得了“东坡居士”的名号。


这一年夏天,苏轼收了二十余担大麦,收成虽好,但是效益却不好——所以全家都只好一起吃麦子。麦子口感不好,怎么办呢?有创意的苏东坡,在麦饭里加入红小豆同蒸,红豆味香,大麦甘滑,蒸出的饭色泽微红,喷香爽口,妻子给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新式二红饭”。苏东坡吃饱了,特别开心,又大笔一挥


《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疱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他又托好友巢元修从家乡带来了四川的豌豆,在黄州种植。苏东坡向黄州人介绍这种作物,称其为“元修菜”,又叫“巢菜”,感情他直接把好友的名字给用来命名了。


书《元修菜》并序,详记之:

菜之美者,有吾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元修云:使孔北海见,当复云吾家菜耶?因谓之元修菜。余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元修适自蜀来,见余于黄。乃作是诗,使归致其子,而种之东坡之下云。

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

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种之秋雨馀,擢秀繁霜中。

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

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

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

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

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

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

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

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

马援载薏苡,罗生等蒿蓬。

悬知东坡下,塉卤化千钟。

长使齐安民,指此说两翁。


他又研究膳食均衡的营养吃法,把野菜和米放在锅里一起蒸煮,巧妙的利用了炊具的特性,就像现在带蒸屉的高压锅一般,让米饭有蔬菜的清香,菜汤有米芡的浓稠,美其名曰东坡羹。在黄州生活期间,他形容自己是“时绕麦田寻野荠,强为僧食煮山羹”,还写了《东坡羹颂》一文: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碗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半为糁。余如煮菜法。应纯道人将适庐山,求其法以遗山中好事者。以颂问之:甘苦尝从极处回,咸酸未必是盐梅。问师此个天真味,根上来么尘上来?


苏东坡不但自己食用,还把自己做菜的心得体会分享给朋友们。这个大体上就跟现在的吃货在朋友圈安利好吃的馆子是一个道理。

 

比如在寄徐十二的信中,他就介绍了“东坡羹”的制法及其功能:


今日食荠根美,念君卧病,面、醋、酒皆不可近,惟有天然之珍,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症状。”                                           

——《与徐十二》


有的时候,苏东坡自己做饭吃腻了,也会去别人家蹭饭。且看这首诗的标题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潘邠老家造逡巡酒余饮之云莫作醋错著水来否后数日余携家饮郊外因作小诗戏刘公求之二首


      不仅蹭饭,还想偷师,问人家做的饼子为啥那么酥,吃货的嘴脸一览无余,令人捧腹。


有肴无酒,美中不足。 苏东坡好喝酒,但却不拘泥于喝好酒。


苏东坡酒量不大,酒瘾不小。《水调歌头》里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句子。他在这首词的序文中写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喝了个通宵,醉的差不多了。


到黄州生活了一段日子,他酒量略有增长,曾自谓:“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

——《题子明诗后并鲁直跋》


 黄州产酒少,官酒品相差,价格又高,苏东坡的经济条件无力承担长期消费,也觉得捉襟见肘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敢想敢干的苏东坡,又开始开动脑筋,自行酿起酒来。



没有酒方,酒曲也差,无师自通,自己捣鼓,几经反复,还真给他造出了酒。他自己品尝一下,感觉还行,就招呼小伙伴一起来试喝,结果那味道把小伙伴脸都喝绿了。苏东坡脸也绿了,喝酒不就是为找醉,只要能醉人不就行了吗?你们爱喝不喝,干我啥事。遂著《饮酒说》载: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既不佳,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忽然过口,何足追计,取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耳。然客之喜怒,亦何与吾事哉?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书。


      酒在当时是管制商品,私自酿酒的苏东坡还差点吃了官司。因为自己私酿的是甜酒,才避免被绑在木桩上示众的处罚。


他给吴君采信中记载:“近日黄州捕私酒甚急,犯者门户,立木以表之。临皋之东有犯者,独不立木,怪之,以问酒友,曰:‘为贤者讳。’吾何尝为此,但作蜜酒尔。


 在黄州,苏东坡一直喝着自酿的劣酒。直到第三年上,同乡好友杨世昌道士,从四川绵竹武都山来看望苏东坡,在接风的酒宴上喝了一杯苏东坡自酿的酒,难喝的都哭了。为了免遭荼毒,杨道士不得已将自己所知道的一酿甜酒的方子告诉了苏东坡,并手把手地教会了他。苏东坡把酿造方法记录了下来:


《蜜酒法》

 予作蜜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各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终于喝到自己酿造出的甘甜美酒,苏东坡高兴坏了,又大笔一挥:


《蜜酒歌》

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方,作此歌以遗之。珍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苏东坡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鸡尾酒的人了。在黄州的时候,苏东坡住在雪堂。前来求书求画的人络绎不绝,苏东坡将来人送的美酒都装入一口大樽中,戏称之“雪堂义樽”。数年后,苏东坡在《书雪堂义墨》中才透露这个秘密:  


驸马都尉王晋卿致墨二十六丸,凡十余品。杂研之,作数十字,以观其色之深浅,若果佳,当捣和为一品,亦当为佳墨。予昔在黄州,邻近四五郡皆送酒,予合置一器中,谓之“雪堂义樽”。今又当为“雪堂义墨”也耶?


苏东坡不但自己酿酒调酒饮酒赏酒,还跑去蹭别人的酒。


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余,戏作赋曰:


《洞庭春色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勒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 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好酒的苏东坡,直到离开黄州之前,才尝到心仪已久的当地美酒“压茅柴”。据清代王文诰的考证,此酒平和醇正,不晕头上脑,“饮之一热便过,剧熄如压茅柴”。他在《歧亭五首之四》中写道:


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幂。

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

夜深欲逾垣,卧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苏东坡是个幽默诙谐饶有趣味的人,他和朋友们经常一起聚餐,聚餐的时候也总爱说些笑话打趣,比如:已熟之肉,无复活理。投在东坡无碍羹釜中,有何不可。问天下禅和子,且道是肉是素,吃得是、吃不得是? 大奇大奇,一碗羹,勘破天下禅和子。

——《禅戏颂》《苏轼集》

卷九十八  颂十七首


有一次苏东坡去庐山旅游,听说有一位马道士是个睡神,在梦里能悟道得三昧。他吐槽说有两种屌丝,一种吃完睡睡完吃,另一种光知道吃。他觉得老马就属于第三类屌丝,只顾睡,不能体会吃的乐趣。


有二措大(失意读书人)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饱吃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嗜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昧也。

——《东坡志林》


他还爱带着美酒佳肴,和吃货朋友一起游览赤壁。有云: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


离开黄州以后,苏东坡度过了一段比较悠游的时光。心情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就这样,苏东坡又一路从黄州吃回了开封。


此后十余年间,苏轼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几次因直言上书遭外放。公元1093年,苏轼再次因为政见不同被贬谪到了更为偏远的蛮荒之地——广东惠州。


现如今广东是以作为“大吃省”闻名天下的,粤菜也是菜式精美口味宜人;然而在北宋年间,那里还是蛮荒边陲,乡野之邦,物资匮乏,缺肉少食。人们寻觅各种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土里长的充当食物,实在是无奈之举,绝称不上是美味珍馐。


但吃货的信念,是在哪里都能开花结果,郁郁芳芳的。世上缺少的不是美食,而是发现美食的眼睛。带着一双慧眼,苏东坡踏上了前往这片神奇土地的征程。


苏东坡从韶州经过,南岳狄长老特做“东坡羹”招待他,他非常高兴:我安利还是蛮有效果的嘛,大家还是蛮喜欢我发明的菜的嘛。于是写了一首诗:


《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

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

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

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

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

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

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东坡后集》卷七


来到岭南,苏轼发现这里虽然瘴疠之地,蛇虺横行,蛮貊之邦,不甚开化,但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到处飘着果香、茶香,而当地人也对这位大文豪推崇备至。很快,苏轼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duang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啦。


前面说到苏东坡喜欢吃鱼,其实他还酷爱甜食。据陆游听长辈说,苏东坡吃甜那是相当之厉害,都要吃齁着了。别人都吃不得的蜜渍,苏东坡能一吃吃一天,吃到撑半死。


族伯父彦远言‘少时识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 

——《老学庵笔记》卷七


惠州气候温暖,一年四季甜瓜香果不断,荔枝、龙眼、柑橘、杨梅等美味水果次第成熟。尤其是荔枝,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可与瑶柱、河豚相媲美的食物。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花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并注:“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即新鲜干贝)、河豚鱼近之耳。”


所以,把苏东坡贬谪到惠州,我想大反派是撞枪口上了。不信你看,他一面独酌桂醑,一面大啖荔枝,悠哉游哉,乐不思蜀。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两句诗,大概是每一个爱吃水果的吃货的心声吧。


水果不能当饭吃。这是每个吃货都明白的道理。


在惠州,生活条件本来就艰苦,苏东坡基本吃不到什么荤腥。但是这并不会让苏东坡意志消沉:真正的吃货,是吃什么都能吃的津津有味的。


就算是吃僧人煮的豆粥,他也大发感慨,仿佛吃出了佛法精要,飞升了极乐世界。他作颂说:


“道人亲煮豆粥,大众齐念《般若》。老夫试挑一口,已觉西家作马。”

——《食豆粥颂》,《苏轼文集》卷二十


为了吃饱饭,苏东坡又拾起了他在黄州的老本行,问别人借了一小块地,栽种各种蔬菜。


《撷菜

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耶,乃作四句。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苏轼全集》卷三十


自己种的蔬菜吃腻了,苏东坡又打起野菜的主意来


他发现惠州丰湖边生长着茂盛的藤菜,那是大自然的造化,饱含着泥土的芬芳、阳光的温暖和湖水的润泽。


《新年五首之三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

冰溪结瘅雨,雪菌到江城。

更待轻雷发,先催冻笋生。

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他结合原本做东坡羹的方法,自己尝试着做芜菁野菜羹,不放酱油醋葱姜调味,就取野菜本身自然的鲜嫩,汲山泉以洗濯,取其嫩叶与块根。点火上灶放入膏油。锅内热气腾腾香津沸滚,加入豆米搅匀,盖上锅盖稍微焖一焖。大火把锅烧开,再用文火久煨。菜蔬随开水而翻滚,就煮成了酥烂的浓汤。实在是清醇甘美,盛入盘碗奉上,准备好勺子筷子,消磨暮霭和晨光。溪畔泽旁取的这些野菜,能与诸侯当年的王鼎比美!


《菜羹赋》

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辞曰:

嗟余生之褊迫,如脱兔其何因。殷诗肠之转雷,聊御饿而食陈。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

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麋溃,信净美而甘分。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于玉池,与吾鼎其齐珍。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说而策勋。沮彭尸之爽惑,调灶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乐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


粗茶淡饭吃久了,爱吃肉的苏东坡有时候也得想想办法打打牙祭。


惠州物资匮乏,根本没有猪肉可吃,整个集市一天只杀一只羊。苏东坡手头拮据,又不敢与官家争食,所以只能买羊蝎子烤了吃。靠骨肉尤其喷香扑鼻,苏东坡也吃的苦中作乐,不亦乐乎。


他还写信给自己的弟弟炫耀说:烹羊蝎子也是个精细活儿,先煮熟,趁热剔出来骨头间的微肉(不趁热剔,就含水不易干),泡点酒,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烤到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吃。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数日吃一次,感觉很补。老弟你吃了三年官饷,尽是吃肉,没见过骨头,当然就吃不到这等好吃的味道了。所以给你写封信,告诉你这个秘方,不是拿你开心,真好吃的,你要不也试下?不过肉都给我啃光了,惠州那些等着吃肉骨头的狗就有些不开心了。


《与子由弟四首之四》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ㄡ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苏东坡在惠州,也不忘操持他的酿酒大计。岭南之于黄州的好处在于没有禁酒令,他可以放心大胆的试验造酒的方法了。


他在岭南学了新的做酒的方法,手痒嘴馋,自酿自饮,作了一篇


《桂酒颂》

《礼》曰:“丧有疾,饮酒食肉,必有草木之滋焉。姜桂之谓也。”古者非丧食,不彻姜桂。《楚辞》曰:“奠桂酒兮椒浆。”是桂可以为酒也。《本草》:桂有小毒,而菌桂、牡桂皆无毒,大略皆主温中,利肝肺气,杀三虫,轻身坚骨,养神发色,使常如童子,疗心腹冷疾,为百药先,无所畏。陶隐居云:《仙经》,服三桂,以葱涕合云母,蒸为水。而孙思邈亦云:久服,可行水。此轻身之效也。吾谪居海上,法当数饮酒以御瘴,而岭南无酒禁。有隐者,以桂酒方授吾,酿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间物也。东坡先生曰:“酒,天禄也。其成坏美恶,世以兆主人之吉凶,吾得此,岂非天哉?”故为之颂,以遗后之有道而居夷者。其法盖刻石置之罗浮铁桥之下,非忘世求道者莫至焉。其词曰:

中原百国东南倾,流膏输液归南溟。

祝融司方发其英,沐日浴月百宝生。

水娠黄金山空青,丹砂晨暾朱夜明。

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

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

无所摄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

甘终不坏醉不酲,辅安五神伐三彭。

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

谁其传者疑方平,教我常作醉中醒。


苏东坡对自己的家酿是颇为得意的。


他曾写过一首《寓居合江楼》,“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苏东坡怕别人误以为“罗浮春”是本地酒,在给这首诗作画时,他还自鸣得意的特地标注说这是 “予家酿酒,名罗浮春”


在惠州的时日里,苏东坡远离了政治上的纷争,反而有更多闲暇,专心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


在这段期间,他写了著名的《老饕赋》以自嘲。老饕,就是山海经里说的怪兽饕餮,光吃不吐见啥吃啥的怪物。如果吃货要有个信仰的图腾,那大概就是它老人家了。


《吃货赋》

一定得选最好的厨子,不是庖丁就是易牙,一位负责操刀,一位负责调味。准备最干净的锅子,最优质的木柴。水最起码也得是山泉水级别的,还得是新鲜的水,放太久了我都不稀得用。至于食材,那当然是要多新鲜有多新鲜,要多珍贵有多珍贵。烹饪方法也搞得复杂多样,有的要反复蒸煮,有的要文火炖熬。至于吃法,要多浪费有多浪费,要多上档次有多上档次。我们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秋风起、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脚)。樱桃要煮烂煎成蜜;杏仁要打浆蒸成糕。蛤蜊要半熟就酒吃;蟹要和酒糟蒸着,稍微生些吃。就俩字儿,得瑟。这才是正宗吃货的基本素养。你还别以为这就完了,还要有音乐与歌舞。什么舞女啊,歌伎啊,能配上的就配上,用的乐器也得是仙家级别的,得湘妃用过的玉瑟和皇英用过的云璷傲。这还没完,还缺美酒!要用珍贵的南海玻璃杯,满斟上萄萄酿的琼浆。舞乐升平,珍馐佳肴,觥筹交错,酒足饭饱,这才叫吃货。我们的口号就是:吃饱哈哈一笑,海阔天高算鸟。


《老饕赋》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蠒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然而,好景不长,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最为谷底和黑暗的时期。大反派在京都读到了他的诗作,知道他吃荔枝吃的非常快活,心里很不爽,于是变本加厉的把苏东坡贬谪到了更加偏远的海南。在宋代,刑罚里是不准杀文人的,故而贬谪到天涯海角大概就是最残酷的刑罚了吧。


苏东坡届时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在得知被贬黜到海南的时候,哪怕是最乐观的人,也萌生了绝望的想法。他在渡海前写:“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看来东坡这一去,与弟弟苏子由这一别,已抱定生离死别的决心了。


所幸渡海平安无事,东坡顺利到达海南儋州。海上没死,吃货+缺心眼儿苏东坡一踏上陆地就又开心起来了。


他初到海南,就发现这边要啥啥没有,想啥啥不行。唯一值得欣慰的也就是没什么瘴疠疾病。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好在海南岛地处热带,椰树成林。有之前在岭南吃水果的经验,苏东坡在岛上饱食椰子,也算逍遥自在。不仅如此,他还把椰子壳制作成帽子戴在头上,活脱脱一个老顽童。


《次韵子由三首之三 · 椰子冠》

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摹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他又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话说此时他弟弟苏辙也遭贬谪,客居雷州。现在有吉祥三宝,他们可谓是倒霉一家啊)


《闻子由瘦》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藷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

人言天下无正味,蝍蛆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


这“花猪肉”不是当地人饲养的家猪而是黎人猎取的小野猪。小野猪的毛皮上有斑纹,所以是名副其实的“花猪肉”。当时东坡父子的居处附近就是山林,常有黎人夜间围猎,苏过写的《夜猎行》诗叙云:“余寓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声,旦有馈肉者。”野猎馈肉的机会不常有,“五日一见”不过是随便说说,顿顿食薯芋倒是不假。


薯芋吃多了,苏东坡的儿子小吃货苏过还花样翻新,弄出一味“玉糁羹”,以山芋为主料,令东坡赞不绝口,作诗大赞小过儿,大有后继有人的欣慰之感。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

色香味皆奇绝。

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这山芋就是薯蓣,也叫山药、淮山、山莳、芋头,是当时土人的主食。东坡有诗说“芋魁尚可饱,无肉亦奚伤?”他这是聊以自慰:有芋头吃饱饭就不错啦,没有肉吃也没啥大不了嘛。


 话虽这么说,没有肉的日子对于一个肉食性的吃货来说还是非常难熬的。海南虽然没什么养殖的猪肉可以吃,但是“野味”倒是也有。苏东坡在这个地方就见识到了蛤蟆,蝙蝠等等闻所未闻的食物,还有一种叫做“蜜唧”的菜肴,其实是将刚出生的还未长毛的幼鼠饲以蜂蜜,然后钉在桌子上,用筷子夹着生吃,咬一口,鼠崽就“唧”叫一声,想想就叫人觉得瘆的慌。好在后来苏东坡也习惯了吃这些玩意。



“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即水稻),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以取饱。                                                            

 ——《劝农》序


 不光是没肉可以吃,“食菜不敢留,得米如得珠”,东坡父子还常常面临绝粮的窘境。为了果腹,苏东坡将自己带到海南的绝大多数珍玩酒器都变卖了换取食物。


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乃和渊明《连雨独饮》二首。                                 

 ——《和陶连雨独饮》诗序


海南当地不怎么种稻谷,粮食供应基本都仰仗大陆用船补给。有的时候半个月都没有饱饭吃,只能靠着邻居接济。


纵笔三首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骨灰级吃货沦落到此,真是呜呼哀哉、不胜悲夫。整天吃不饱,北船不到,忧不去心,作为吃货的苏东坡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但是咱们吃货有力量,没有肉没有菜,没有米来没有汤,怎么办?吃货可以餐霞饮露吃阳光啊!


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苏东坡开始研究“炼丹食气”的方外之法。他在《学龟息法》里提到了”食气辟谷”之说,像深井龟蛇一样,“每旦辄引吭东望,吸初日光咽之”。东坡当然也知道这不过是求个心理作用,实乃虚妄,“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共行此法,故书以授之。”聊以自慰而已。   再阴雨连绵云笼雾罩的季节,也偶尔会有云开日出一展欢颜的日子;再艰苦潦倒食不果腹的生活, 也偶尔会有打打牙祭一尝珍鲜的时候。


在儋耳沿海以打渔为生的疍家人有时会送给东坡海鲜之类的食物,比如美味的鲜蚝。


蚝,裹挟着浪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是大海最美好的馈赠。蚝的“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而吃货之大成者苏东坡更是颇得其中三昧。


美食总是能带给人青春和活力。吃到蚝,苏东坡感觉整个人都焕发了神采。他还跟过儿开玩笑,说别被京都的贵人们知道,免得来海南和我抢这等美味。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食蚝》


吃上鲜美的蚝,这让他想起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吃鲍鱼的日子。鲍鱼是无上的美味珍馐,而牡蛎也是味道鲜美无可比拟。

 

腹鱼行》

渐台人散长弓射,初噉鳆鱼人未识。

西陵衰老繐帐空,肯向北河亲馈食。

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

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

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直。

百年南北鲑菜通,往往残余饱臧获。

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

磨沙瀹渖成大胾,剖蚌作脯分余波。

君不闻蓬莱阁下驼碁岛,八月边风备胡獠。

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鑱铲处崖谷倒。

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

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

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

割肥方厌万钱厨,决眦可醒千日醉。

三韩使者金鼎来,方奁馈送烦舆台。

辽东太守远自献,临淄掾吏谁为材。

吾生东归收一斛,苞苴未肯钻华屋。

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

——《苏轼诗集卷二十七


      平时啥都吃不到,但是身为吃货的苏东坡是不会放弃发朋友圈的想法的。他这个时候仍然会撰文讨论美食——主要以YY为主。


      宋·朱弁《曲洧旧闻》里记载,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蛤。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写的是,苏东坡与客人谈论天下美食的排名,苏轼在一张纸上写道:“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炉猪、炉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


不好意思,串场了。写的是:菜式要以同州的羊羔,灌以杏酪,蒸得酥烂,用匕首插着吃;用南都的麦芯面,温以槐芽,用香梗和襄邑的小猪一起料理;再奉上蒸子鹅,吴兴的厨子所斫的松江蛤;吃饱后,用庐山玉帘泉水,烹曾坑斗品茶。然后解衣仰卧,让人在旁边朗诵我的《赤壁前后赋》。”然而……说这么多并没有什么鸟用,因为这一切都是YY的!究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背井离乡,回朝无望,那坐以待毙的苦闷,那枵肠辘辘的煎熬,使他陷入一生中最没落、最艰难的阶段。因此,回味往事,举笔落墨,给朋友写了这幅字,作一次精神会餐。


苏东坡在海南也没有扔下他酿酒造酒的手艺,亲自酿造过另一种叫“万家春” 的酒,对此酒他也津津乐道,多次在诗文中提及。在《和已酒岁九月九日》诗中他写“持我万家春,一酹五柳陶 ”。在《浣溪沙》中有:“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  他生怕别人不知道这酒是他自己酿造的,在这首词的序文中他干脆点明: “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我们可以想见,当苏东坡手舞足蹈地写上 “盖岭南万户酒也”时作为一个美食家是何等的快意啊!


老年的苏东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得了痔疮。这种隐疾,羞于启齿,坐立难安。苏轼依据医理自己给自己诊断:下尸虫啮人,主人枯槁,则客自弃去。就是说他认为痔疮是虫子作孽,把自己饿成皮包骨,虫子吃不到营养自然跑了。


他和弟弟在雷州见面的时候,正痔疮病发,痛苦呻吟。子由也终夜不睡,就吟诵陶渊明诗,劝哥哥戒酒。苏东坡和(陶诗)原韵,写诗赠别,不久之后真的把酒戒了。


和陶止酒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不光戒酒肉辛辣,他还自病自医,用茯苓和黑芝麻做了香喷喷的面饼。他写信告诉程正辅茯苓饼的做法,还说:我已经不吃肉了,天天吃面饼,然后痔疮变小了。


某近以痔疾,发歇不定,亦颇无聊,故未和近诗也。郡中急足,有书并顾掾寄碑文,达否?成都宝月大师孙法舟者,远来相看,过筠,带子由一书来。他由循州行,故不得面达。今附上。

——与程正辅四十七首之二


 某辄附上绫刻丝各一疋,用与表嫂斋僧,表区区微意。不罪!不罪!淡面经月,疾不减,却稍肉食,近却颇安。天凉灾退,自然安适,茯苓亦不服食也。承寄遗并蜜已领,极佳。近严推官者,托口陈二事,曾道便人寄书画扇子去,必达。八十哥化去,感念畴昔,为之出涕。史嗣立宅表娣一十一县君亦有事。羁寓岭海,那堪时时闻此。知兄已出巡,千万勿惮远,一来游罗浮。弟候闻来耗,便去山下奉候。表侄必未到,且请决意一来。恐明年兄必北归,无由来也。

——与程正辅四十七首之三十八

 

不过话说回来吃货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那张嘴——后话是苏东坡又喝上了,痔疮也复发了。一个大写的囧字……


1084年,苏东坡65岁的时候,他接到了朝廷的消息,不再遭贬黜,准备调回北方了。然而此时的他已经是垂垂暮年,人生也即将画上句点。


吃货苏东坡的最后一次盛宴是和好友米芾吃的,吃后没几天,他就因为肠胃病,得了痢疾,离开了人间。


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会元章约明日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却饮食,夜不能寐。十一日发仪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热毒转甚,诸药尽却,以参苓瀹汤而气寝止,遂不安枕席,公与钱济明书云∶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察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庄生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三物可谓在宥矣,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也。二十一日,竟有生意,二十五日疾革,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

——《冷庐医话 · 慎药篇》


 那是在常州,老苏人生的最后一站。甫到常州,当地富户就请他去吃饭,吃的是河豚。富户家有个上好的做河豚的厨子,想让苏学士评价一下。河豚上桌,只见老苏埋头大吃,一言不发,吃得干干净净,抹了抹嘴,说:也值得一死。不料一语成谶。



实际上,他有首很著名的诗,关于河豚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就这样,伟大的苏东坡,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离开了人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永恒的传说。正如他《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所概括的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推荐好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