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 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 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这一天,从古到今流传下来许许多多习俗,多带着慎终追远、攘灾祈平安丰穰的意义,这里举述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春游踏青、插柳戴柳、颁赐新火、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摊贩戏耍、清明节食俗。 清明上坟祭祖,还有一种年年“挂纸”的作法,就是“压纸”,也叫“挂墓”、“挂钱”,意思是替祖先“盖厝瓦”修房子,表示这个坟有后嗣祭奠,不是无主的孤坟。挂纸是将三色或五色墓纸二、三张作一叠,用小石头或砖块分压在坟上墓头、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或是半埋入土里。培墓或挂纸之后,接着在墓前举行祭拜,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灵。 官员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坟,有的在郊外奇花异木园圃中设宴,所以慎终追远的清明节,也充满了青春明媚、轻松游憩的气息。 插柳又有一种说法称“明眼”。清明时正是柳枝青青,民间上坟扫墓之后,往往折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辟邪,妇女则戴上柳条做成的饰品。中国还有的地方,祭祖扫墓时也在坟上插上一些柳条。 清明赐火的仪式由宫中尚食内园官小儿在宫殿前钻木取火,这也含有竞赛的意味,先钻得火的人得皇上赐给的绢三疋和金碗一口。唐代皇帝颁新火,将榆柳之火赐给近臣戚里,宋朝也因袭了这种制度。 寒食、清明节时玩秋千的游戏,是锻炼身体轻矫健的一种体能游戏,传说起源于北方民族,后来传入中原,成了女孩儿们最爱的游戏。 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游戏兼具禳灾的民俗活动,源于清朝。清朝习称风筝为纸鸢、纸鹞,当时人有“清明断鹞放灾”的说法,扫墓时带着风筝上坟,扫墓祭拜后就在墓地放风筝。人们将要禳除的灾祸、病情写在风筝上头,然后将风筝放上天际,等到风筝随风高飞、飞远后,就剪断丝线,意为让灾病随着风筝在风中消逝。 拔河也是唐朝宫中风动一时的清明活动。拔河,古人叫“牵钩”,是来自襄汉的风俗,相传本是楚国的一种教战训练。又有说以“拔河”祈求丰穰,所以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样祈求五谷丰登?拔河游戏进行时,配以鼓节加上观众群噪歌谣,喧呼动地,震惊远近,宛然是一场祈丰年的祭典。 ![]() 户外踏青、扫墓时,游人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摊贩丛聚成市,玩的、吃的、喝的应有尽有。南宋一代西湖扫墓时节,摊贩聚集西湖成集市,热闹情景不亚于今日。 清明节食俗 “润饼”又叫春卷,以薄饼皮包春蔬,也是一种清明节冷食。到了唐朝时立春有吃“春盘”习俗,盘中满满的春疏配上春饼,春盘可说是春卷的前身,流传到后代到今天。 ![]() 古人多样的清明节俗活动,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进行,不管是缅怀先人、禳灾袪病的祈福,或是踏青郊游、舒展身心的游憩,或是交际酬酢、展望未来,在身心灵各方面都展现了充实丰富的内涵。 ![]()
我们等您的到来 一苇浮萍 文化丨艺术丨民俗丨文学丨原创丨书画丨摄影 期待与您的邂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