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七节 温阳化湿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十七节 温阳化湿法 [概述]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 轻则湿阻中焦,为饮为痰,重则水气泛滥,为肿为胀,湿流关节, 为痹为痛,可见阳虚停湿,诸病生焉。阳虚宜温,水湿宜化,阳 虚必兼气弱,湿停易滞气机。故本法常选用温阳益气的干姜、附 子、党参、黄芪,化湿行气的茯苓,白术,厚朴、槟榔等组成方剂, 以治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湿内停之诸证。如阳虚水肿,湿阻 痛证,阳虚癃闭,泄泻带下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 [常用方剂] , 1.实脾饮((济生方}) 本方由于姜、木瓜、草果、炙甘草、附片各3克,厚朴、木香、 大枣各6克,槟榔、茯苓,生姜、白术各9克组成。功能温阳健脾, 化湿利水。主治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身重食少,手足不温, 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苔腻滑,脉沉 或细之证。 阳虚水肿,当温阳健脾,行气化湿,利水消肿。故方用干姜, 附子、草果温补脾阳,扶阳以抑阴,配以茯苓、白术,木瓜健脾和 中,渗利水湿,厚朴,术香行气导滞卜化湿利水,生姜、大枣、甘 草益脾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阳健脾,化湿利水,土实 则水制,故名实脾饮。 2.附子汤((伤寒论》) 本方由附子,茯苓,党参、焦白术各9克,白芍6克组成。功 能温阳化湿,温经助阳.主治阳虚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 寒肢冷,舌苔腻,脉沉微之证。故方中附子温阳,以散中外之寒, 配以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消中,党参补脾益气,培土以制 水,白芍平肝抑木,水平土安,安则水制.制则生化,故阳虚寒邪 内侵之证可除。. .[主治病证]’ 1.阳虚水肿(慢性肾炎) 水之为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脾阳不足,土不制 水,水邪泛滥,则全身浮肿,腰以下甚,按之如泥,凹陷不起, 脘腹胀满,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肢凉,舌淡苔白,小便短 少,脉沉而缓或弦或紧。治宜温阳化湿,利水消肿。方如实脾饮。 若水湿偏甚,加桂枝、猪苓、泽泻,此乃合五苓散之意。若便溏 去槟榔,气虚则加人参、黄芪。 2.阳虚泄泻 泄泻一证,有气虚,寒湿、水饮,暑湿、停食、阳虚等所致。 阳虚者,有因于肾,有因于脾。因于脾者,乃中阳不足,湿聚中焦, 下注大肠,泄泻发生。其特点多完谷不化,肠鸣飧泄。所以《素问 .脏气法时论}云; “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治宜温阳化湿,健脾止泻。药如干姜,附片、草果、肉豆蔻、赤 石脂,芡实、黄芪、炒白芍、淮山药、茯苓,元胡、党参、炙甘 草等。 。 3.阳虚腰痛 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责之于肾,此理之常。然中阳不振,寒 湿凝滞经脉,阳气不能畅达于外,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亦可发生 腰痛,此理之变也。观《伤寒论》用附子汤之人参补益脾气,茯苓、 白术健脾利湿,附子温运脾阳,温经通络,合而主治体痛、骨节 痛亦此之谓也。 本病的临床表现以腰部冷痛重着,遇寒痛势加剧,转侧不利, 虽静卧痛不减。伴疲乏无力,畏寒,舌质多淡或淡红,苔白滑, 脉沉。可与附子汤加味,酌加秦艽、炒川断、桑寄生,牛膝、补 骨脂等温经通络之品。 4。阳虚眩晕 眩者,眼花;晕者,头晕。眩晕责之肝木为多.经曰: “诸风 掉眩,皆属于肝。”据临床所见,实独非肝也。脾阳不足,水湿 为患,清阳不升,亦可导致眩晕发生。治宜温阳化湿。半夏白术 天麻汤加干姜、附片之类。曾治一男性成人,外貌虚肥,头晕而 眩,畏寒肢冷。脘腹胀满,肠鸣漉漉,腹泻便溏,食纳差,耳常 鸣,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此中阳不振,仓廪不藏,运化失 职,湿邪内患,清阳不升,脑失所养之眩晕。治以温阳化湿。处 方. 苍术,制附片各9克(先煎),半夏、厚朴花、干姜各6克,炒 党参、焦白术各12克,牛膝,茯苓各30克,泽泻24克,天麻9克 (另炖)。连进5剂,便溏止,头晕减,苔渐化,肢冷除。方去苍术, 附片减量为6克,继进5剂,诸证悉平。 5.经期唾涎症 经期唾涎症,是指妇女月经期间口涎特多,经后消失之证。 多由脾虚生湿所致。《医宗金鉴,云。“呕饮痰水,乃虚也.。虚者 脾阳虚也,脾阳虚弱,湿聚成涎,脾开窍于口,涎从口出,唾涎 乃成。治宜温阳化湿,助脾健运。笔者曾用炮姜、郁金各9克, 苍术,焦白术,炒白芍各12克,茯苓15克,山药18克,益智仁, 半夏,炙甘草各6克治疗一患者。该患者每次月经来潮,口唾清 涎,经后消失,食纳无味,神疲乏力,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 沉细弦。按上法服5剂而愈。 6.阳虚带下 阳虚带下,责之脾士,脾阳损伤,清气不升,湿气下流,脾 精不守,不能化精微为营血,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 禁而不可得也。治宜温阳化湿,升清止带。傅青主完带汤加减。 [临证心得] 温阳化湿法,是治疗脾阳不足,水湿内盛所致 诸证的常用治法。盖湿者水也,水湿同类,水乃脾制,脾阳不足, 土不制水,内泛外溢,则水肿作崇,泄泻发生,湿流经络,伤及 阳气,经脉闭阻,则关节疼痛,痹证乃作,水湿下流,阻碍气化, 则见癃闭。如此等等,皆阳虚湿盛所致。故治疗大法,当以温阳 化湿,助脾健运,脾阳得复,水湿自去,其病乃愈。 临床上本类证型有阳虚和水湿两个方面的见证。治疗时若只 温脾阳,而不化湿利水,则已停之水湿难去,若只治水湿,不实 脾利水,则水湿虽暂去,而又会复生。因此,采用温阳化湿法, 标本同治,于证始惬,则大有利于疾病疱恢复。 笔者体会,温阳化湿法,适用于湿从寒化,阳不化水之证。 本法所选实脾饮虽能崇土制水,但利水作用尚感不足,若用于治 疗全身性水肿,又当依据病情而灵活加减。大抵虚证多加党参、 黄芪,重用白术;实证可加防己,椒目、车前子,或加甘递末工一 3克冲服。阳虚甚加肉桂,或桂枝,肿甚加泽泻、猪苓。尤其是白 芍一味,对阳虚水肿加之甚妙。[本经》云;芍药,利小便也。盖白 芍辛而苦平,行足太阴经,制肝补脾,陡健脾经。脾主中州,脾 虚水泛,脾实则水退。尝观仲景真武汤用白芍治肾阳虚水肿,亦 即此之意. 临床用实脾饮治慢性肾炎水肿证,消肿较易,对肾实质的病 变恢复则较难,常常是肿消后,而蛋白尿久久不能消退,则是临 床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体会,在肾病水肿消退后,尿中蛋白仍存 在者,用大剂黄芪、益母草加入四君子汤中可取良效,若属肾虚 者,则又宜金樱子,芡实、枸杞,益智仁等,若阳虚而挟血瘀者, 宜加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延胡索、莪术之类。总之,对消 除尿蛋白,以补脾摄精为要则,再结合中医证候辨证及西医病期 分型,综合考虑用药,较之单纯用固涩一法似更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