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健脾行气法 (概述] 健脾行气法是根据脾胃的特征和。塞因塞用。的原 则,以补土健脾为主,配以理气之品,药如党参、茯苓、白术、 厚朴、陈皮,木香、砂仁等组成方剂,以治脾虚气滞之证。故凡 食纳减少,脘腹胀满,嗳气不舒,以及中虚气滞所致的泄泻,恶 阻等病证,均可使用本法治疗。 . [常用方剂] 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 本方由党参,白术各12克,茯苓9克,半夏6克,木香、砂仁, 生姜、大枣各3克组成。功能健脾行气,理气和胃。主治脾胃气 虚,寒湿滞中之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以及中虚气滞所 致的呕吐、泄泻等证。 本方由四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组成。故方用四君子益气健脾. 木香、砂仁行气消胀。体现了以补脾为主,行气为辅的配伍形式. 临床对于脾虚气滞诸证用之颇效。 (主治病证): l.脾虚气滞证 脾虚气滞证,除脾虚见证外,常伴嗳气’上腹饱胀,脘腹痞 胀等症。究其发生之因,多为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气机不畅, 阻滞于中所致。治宜健脾行气.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湿滞泄泻 . 脾居中焦,喜燥而恶湿,脾气虚弱,运化不及,清浊不分, 湿滞不化,湿聚为水,下走肠间,则为泄泻。其证饮食减少,脘 痞腹胀,痛则欲便,矢气则减,大便稀溏,里急下坠,舌多偏淡, 脉濡或弦细。宜健脾行气,佐以止泻。香砂六君子汤加陈皮、炙 升麻、炒谷芽,芡实。 3.经行气滞腹痛 经行气滞腹痛,常由肝郁气滞、湿热郁结、寒湿凝滞所致。 因于肝郁气滞者,乃七情所伤,肝气不舒,气机不利,血因气滞, 阻于胞宫而引起。临床以经前及经期小腹胀痛,经后逐渐消失, 伴胸胁及乳房胀痛。治宜疏肝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或消遥散加 减,化热加丹皮,栀子。湿热郁结者,多因脾土虚弱,湿热内生, 蕴结胞宫,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除经行胀痛外,兼带下黄 浊,舌质偏红,苔黄腻。治宜清脾化湿,行气止痛。三仁汤或甘 露消毒丹化裁。寒湿凝滞者,乃寒湿客于冲任而发。临床以经前 或经期小腹冷痛,经色暗红或有块,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为特 点。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温经汤去丹皮、阿胶、麦冬,加 防风、茯苓。《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云:“凡经来腹 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 滞血者,则多胀痛,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 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之也。”笔者常以香砂 六君子汤加吴茱萸、防风、半夏、桂枝、川芎、当归、生姜治疗 脾虚寒湿凝滞经痛,疗效颇好。 4.脾虚恶阻 恶阻乃妊娠常见疾病,俗称“子病”阻病”。其发之因,主要 由于胃气不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临床常分脾虚、肝热、痰滞 三型。因于脾虚者,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脘腹胀满,神疲乏 力,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重按无力。治宜健脾益胃, 行气降逆,香砂六君子汤主之。若呕逆日久,胃阴被伤,口干便 结,去木香、砂仁,加麦冬、石斛、火麻仁,偏于虚寒,面色苍 白,肢冷倦怠,苔白而滑,脉来沉迟者,原方加高良姜、炮姜温 中散寒。 [临证心得] 本法所选香砂六君子汤,是四君子汤加陈皮, 半夏、木香、砂仁组成。本方体现了以补脾胃为主,行气消胀为 辅的配伍形式,亦寓“塞因塞用”、标本同治之意。临床对于脾虚 气滞,寒湿滞中之胀满、纳差、嗳气以及由脾虚气滞所引起的呕 吐、泄泻等证用之,常获显效。笔者体会,中虚气滞,有气虚兼 气滞、阳虚兼气滞、阴虚兼气滞之分。气虚兼气滞者,以香砂六 君子汤为主,阳虚兼气滞者,则应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化 裁,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白芍、木香、 饴糖、炙甘草等,一般可以收效。阴虚兼气滞者,香砂六君子汤 宜太子参易党参,或用西洋参,并去香燥之木香、砂仁,加佛手、 厚朴花、石斛、白芍、麦冬、沙参、山药、木瓜、乌梅等濡润之品。 食滞脾胃,导致中虚气滞临床也不少见,可选用枳术丸。该 方药用枳实、白术,且重用白术寓消于补,补消并行,体现了标 本同治之法则。枳术丸的化裁方剂也较多,如《医学正传》的曲麦 枳术丸,即以枳术丸加神曲、麦芽而成。主治饮食过多,脘闷不 快。《医学入门》的“橘半枳术丸。,即本方加半夏、橘皮。而治脾 虚停饮,饮食不消。《摄生必剖》的“香砂枳术丸”,即本方加木香、 砂仁。既能破气滞,消宿食,又能健脾开胃,增进饮食。这些方 剂,从补消并行,以消加重其作用,体现了用药灵活,或以消食、 或以除痰、或以行气,均可启益后学。从补的方面也可以加减化 裁成方。如脾气虚弱,在重用白术的基础上,加党参、黄芪,以 助脾益气;或加当归以养血。在某些中虚又兼停食郁滞之证,在 四君、六君子汤中加入枳实,或神曲等,也可以说是枳术丸的化 裁。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3.对症辩证选名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