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节 甘温除热法

 学中医书馆 2018-04-05
第五节 甘温除热法 [概述] 甘温除热法,是应用甘温补脾的药物如黄芪、党参. 白术,大枣、炙甘草、桂枝等组成方剂,以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 方法。《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因此,凡劳倦内伤, 中气虚弱,化源不足,营卫失和,阴阳失调,而致气(阳)虚发 热,口渴而不欲饮,纳食不香,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脉大而虚 者,均可使用甘温除热法治疗。 [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见补中益气法) 2.升阳散火汤(《脾胃论净) 本方由党参、柴胡各l5克,升麻,葛根,羌活、独活、白芍、 防风、炙甘草,生甘草各9克组成。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功能升阳散火,甘温除热。主治四肢发热,神疲乏力,或骨蒸劳 热。 经云:“少火生气”,人非此火不能生,脾气虚弱,胃腑不足, 抑遏阳气于中土,以至升发之气几息,故方用党参以补中州之元 气,炙甘草健脾和胃,生甘草泻郁火于脾,升麻、柴胡、羌活、 独活,葛根鼓动少阳生气,白芍泻土中之木。诸药合用,共奏升 阳散火,甘温除热之功。 [主治病证] 1。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乃人体生理功能低下,阳气外越所致的一种病证。 睥胃虚弱,气血阴阳错乱,临床可见偏热偏寒之不同。偏于寒者, 因化源匮乏,营卫不足,卫阳不固,而见恶寒,这是阳虚生寒的 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元气不足,又可导致“阴火”上乘而发热。 关于“阴火”上乘发热,李东垣阐述甚详。他说:“脾胃一伤, 五乱互作,其始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 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重也。”所谓“阴火” 者,“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是也。元气,指脾胃元气不足, 火指“阴火”。阴火与元气不两立,仍指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耗 损元气,由于脾胃元气不足,清气下流,谷气不升,上则心肺失 养,心肺无所禀受,则营卫不足,卫虚则卫外失能,形成“谷气 不盛,上焦不行”之病态,下焦乘于肾,,下焦乃阴气所主,肾受 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气化不行,“下脘不通”,不通则。阴气盛”, 阴气为害,谓之“阴火”,下焦“阴火”上逆,脾胃又首当其冲,形 成。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放内热。”故曰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的治疗,经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甘温之药 能升阳,又能益气,且能缓急,用之令脾胃有权,÷元气充旺,清 气自立,中州砥定,则“阴火”自戢,热亦消,此乃甘温除热之功 矣。笔者曾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治疗中医辨证属于脾虚所致的发 热29例;有效27例。 2.血虚发热 《名医方论》云:“血实则身凉,血虚则发热。”血虚发热,多由 内伤劳倦,元气不足,或失血过多,营血亏损,以致阴不维阳, 血虚阳浮,而致发热。本证以肌热面赤,烦渴欲热饮,脉虚洪大, 重按无力为其主证。常伴纳差乏力,少气头眩,心悸失眠.宜甘 温除热,佐以养血。补中益气汤合当归补血汤化裁。 3.阴黄低热 阴黄多由阳黄失治而来。阴黄低热,其病机有园湿热未尽者, 有因邪热伤阴者,有因脾胃虚弱者。脾胃虚弱,不能升清降浊, 元气下流,阴火上乘,宜甘温除热法。 4。消渴低热(糖尿病低热) 消渴低热乃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 致。证见低热不退,纳减便溏,手足心热者,可用甘温除热法. 前贤有用理中汤治疗消渴发热者,理亦出于此。笔者常用补中益 气汤加忍冬藤、玄参、苍术等治疗糖尿病低热属脾虚者,一般投 药lO剂左右则低热消退。如治吴某,女,42岁,患糖尿病10年, 诊前3月自觉午后发热,体温37.8-38.3~C之间,神疲乏力,口渴 饮热,大便不实,舌质淡胖,脉缓而沉。药用; 太子参30克,党参、山药、黄芪各工8克,玄参、地骨皮,苍 术各15克,炒白术12克,忍冬藤24克,柴胡,升麻、陈皮各6克, 大枣5克。连进10剂,低热消退,继服5剂诸症若失,观察半年, 低热未发。 5.产后高热 高热,多系外感温热所致,在治疗上也多从解表、清热等方 面入手,久热不退,灼伤阴液,养阴清热,也为对证之法。若产后 高热,证似白虎,渴喜热饮,神疲懒言,高热而无谵语,舌质淡 白,脉虚大而重按无力者,则上述诸法不相适宜,因产后气血俱 虚,且产后宜温不宜凉,可用甘温除热法解之。李东垣说。脾胃 之证,“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 风寒乃伤其形,外伤为有余,有余者泄之,内伤为不足,不足者 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泄也,温之、和之,调之、养 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反而泄之,则 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泄其 火则愈。” 6.阴火口疮 阴火口疮,多由饮食劳倦,七情不和,脾胃受损,元气亏耗, 阴阳乖逆,升降失调,清阴下陷,致热从中生所致。此种口疮, 常反复发作,且发作每与劳倦有关,缠绵难愈。临证既有脾虚见 证,又可见身热而烦,口燥咽干,渴喜热饮等虚火见证。治宜培 土敛火,以热治热之法。笔者常以甘温之药为主,佐以苦寒之品 为辅,补中益气,潜降阴火,寒热并用而收效。 (临证心得] 甘温除热法所治病证十分广泛,本节所列为举 例而已。甘温除热法的机理,历代颇多阐述。笔者认为,脾虚所致 发热者,热乃标象,脾虚为本,大凡发热而无表证,且具脾虚内 伤诸证。舌淡脉虚或浮大者,即应从理脾入手。因脾虚则营卫化 源不足,阴血与卫阳失其阴平阳秘之态,而见诸发热,其治之法, 若补其阳,必碍其阴,补其阴,必也损其阳,惟甘温培补之剂, 使脾胃功能健复,阳生阴长,气血自生,营卫调畅,以和阴阳, 则热退。然而,在应用甘温之药时,除从根本上培补元气而消除 。阴火”外,临证还需根据病情,酌加苦寒坚阴之品,以折其阴 火而泻火除烦,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笔者体会,在甘温除热 剂中,酌加黄柏、龟板以救肾水,而泻阴中之伏火,烦扰不止, 少佐黄连、莲心、山栀仁以除心烦,烦而痞满,再加黄芩或生地; 心浮气乱,又当合朱砂安神丸以镇固。不过,用苦寒以泻其火, 是指在大队甘温药中酌配以苦寒坚阴之品,而不是临床所用的滋 补性甘寒泻火。两者虽名同其实异也,临证应加以区别,此为一 端。另一方面,、甘温升阳诸药中,参、芪、术,草、枣辈为治本 病“阳生阴长”的首推之品,若病情需增其升阳之力而感不足时, 宜加防风、升麻、羌活、独活,白芷之品,以促其事。. 第六节 助脾生血法 (概述] 助脾生血法,是根据“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 论立法。脾为后天之本,有益气生血的功能。脾主生血,是指脾 具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张 景岳说:“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而生成血液。脾气健旺,化源 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倘若脾胃虚弱,失其健运,生血 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当用助脾生血法。临床上常选用党参、 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白芍、黄精,大枣、龙眼肉等药物组 成方剂,以治脾虚所致血虚之证。临证凡见面色苍白、头昏眼花、 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之象,以及血虚经闭、疮疡溃后久 不收口等,皆可用助脾生血法治疗。 [常用方剂) 1.归脾汤(《济生方>) 本方由白术,茯神、龙眼肉、枣仁、当归、远志,黄芪,人 参各12克,木香、炙甘草各5克,大枣、生姜各3克组成。功能健 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劳伤心脾,怔忡不寐,以及脾虚统血失 职所致之月经过多,崩中带下,皮下出血等。 本方之组成,既有补气的四君子汤,文有补血的当归补血汤, 再配以龙眼肉,远志,茯神养血安神,广木香补而不滞,姜,枣. 调和诸药而助脾生血之功。 2。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本方由黄芪30克,当归6克组成。功能补脾生血。主治内伤劳 倦所致的血虚发热,气血不足诸证,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盖劳倦内伤,元气不足,营血亏损,以致阴不维阳,血虚阳 浮,.其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治应扶 阳益阴,补气以生血,俾使脾气健旺,化源有继,阳生阴长,气 固血充,则虚热退,亦寓甘温除热之意。是以重用黄芪达30克, 大补脾胃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药虽两味, 妙在黄芪一两,当归二钱之配伍,重在补气生血,气旺则血旺, 血充而阴阳自调,诸证得除矣。 (主治病证] 1.血虚眩晕 血液亡失过多,或久病津液不足,脾虚生化缺源,气血不能 上奉,脑海失养,眩晕之证作矣。治疗大法,当以助脾生血为主。 笔者曾以当归补血汤加炒白芍18克,制首乌15克,桑椹子30克、阿 胶10克,陈皮6克,治疗血虚眩晕26例,少则5剂,多则10余剂获 愈。如治一女性,邓某,年41岁,因生育过多,劳倦伤脾,时感 头目眩晕,面色苍白,唇甲不华,饮食无味,气短乏力,心悸不 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按上方服用9剂获愈。 2.血虚心悸 心悸一证有虚有实。虚者,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 虚是也。实者心血瘀阻,痰火扰心,水气凌心是也。 血虚心悸,面色不华,心烦不寐,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 纳减少,唇甲淡白。(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 少者多。”当助脾生血,归脾汤主之。 3.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多因劳倦伤脾,生血不足,或脾失统血,失血过 多,以致营血亏虚,血虚不能上荣所致。其证头痛绵绵,头昏眼 花,面色少华,倦怠无力,心悸少寐,唇舌淡白,脉细而虚.治 当助脾生血、补养营血。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减。笔者体会。 川芎一味,剂量宜轻,3~6克即可,因川芎升浮力甚强,上行至 头,其性香窜辛散,能走泄真气,故用量不能过大,用量过重易 伤人清阳之气. 4.血虚麻木 麻木一证,是指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不知痛庠之候。(金匮 耍略》称此为“不仁。”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 木证的发生,有风寒入络之麻木,气虚不荣之麻木,血瘀阻 络之麻木以及风痰,湿热郁阻之麻木。血虚麻木者,肌肤感觉减 退,甚则消失,四肢抬举无力,面色不华,伴心慌气短,头晕不 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内经》云:“脾主四肢、肌肉”,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养肌肉,故主肉。”(《素问集注。五脏 生成篇})脾虚水谷精微失于敷布,肌肤失养,故见麻木,四肢抬 举无力,血虚不荣于面,故面色不华,血不养心,故心慌气短, 头晕失眠,血不充于脉,故脉细而弱。治当健脾益气,助脾生血, 血旺则肌肤发达丰满,麻木之证焉能不除。 5.血虚经闭 血虚经闭,其证面色淡黄,精神疲倦,肢体欠温,甚则浮肿, 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口淡无味,舌淡苔白,脉缓弱。法当助脾 生血。脾旺则血生,血充则血海盈满,月事以时下。用当归补血 汤合四物汤加艾叶,淡吴茱萸.若兼见浮肿,小便清长者,酌加 肉桂,附片、防己、泽兰,若因思虑伤脾,兼心悸怔忡,盗汗者, 方选归脾八珍之辈,若经调理治疗后,月事以时下,惟饮食欠佳, 肌肉不充者,可用二术散(土炒白术10克,苍术10克)9克,米汤 调服。 6.血虚不孕 育龄妇女,婚后三年以上未行避孕而不孕者,谓之不孕。本 病{脉经,称为“无子”足月产或早产后三年未生育者,(千金要方) 称为“断绪”,亦不孕之意,前者称之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之为 继发性不孕。 本病发生的原因复杂,大抵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生 理缺陷,二是属于后天性病理性变化。属于先天性者中医认为有 螺、纹、鼓,角、脉五种,前人认为这种女子无生育能力,故 又称“五不女”,这些生理缺陷,除。脉。 (古人指女子一生无月 经或月经不调)一种可用中药治疗外9其它四种非药物所能及。 至于后天不孕,主要涉及脾与肝肾。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 源,后天养身之本。如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气血 无生,月经失调而不孕。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脉上行乳房, 下达血海,如怒气伤肝,肝失疏泄条达之性,而致月经失调不孕。 肾为先天,主藏精,如房室不节,或热病损伤,阴精暗耗,膏脂 不生而致不孕。由此可见,脾肝肾三脏,为孕育之根本,脾病血 虚亦不少见。 脾虚血虚不孕,丹溪谓。人之育胎,阳精之施也,阴血能摄 之,精成其子,血成其胞,胎孕乃戍。今妇人无子,率由血少, 不足以摄精也。”(《丹溪心法。妇人》)辨证要点是面色萎黄,形 体消瘦,神疲无力,食少纳呆,头目眩晕,月经量少,质稀色淡, 周期延长,苔薄舌淡,脉沉细弱。治宜助脾生血。药如人参,白 术,山药,茯苓,陈皮,甘草,当归,黄芪,熟地。若兼肝病, 胸胁满,善太息,少腹胀痛,加炒川楝,枳壳,佛手以舒解肝郁, 若兼肾病,腰膝酸软,形寒尿频,加鹿茸、附子,肉桂、川断、 菟丝子,以补肾温命门之火。 7。血虚缺乳 .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者,谓之缺乳,亦称乳汁不足。乳汁乃 血所化,赖气运行,气血源于水谷,化于脾胃。若母体脾胃虚弱, 产后摄食不足,气血化源不继,或产时失血伤血,气血亏损,乳 血同源,乳汁化源匮乏,无乳可下,缺乳发生。诚如景岳云:“妇 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 乳少,由气血不足,而犹或无乳者,为其冲任之虚弱无疑也。”此 外,产后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血不调,乳血运行受阻,也可 发生缺乳.所以,张子和说:“或因啼,哭,悲,怒,郁,结,以 致乳脉不行。” 本病的辨证常分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两型进行治疗;肝郁气 滞者,宜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气血虚弱者,宜助脾生血,佐以 通乳。笔者常以当归补血汤加党参、麦冬各15克,王不留行6克,通 草3克,阿胶10克(烊化兑黄酒服),猪蹄一只炖服,投之颇效。如 治产妇王某,24岁,工人。妊娠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即无乳 汁,曾服用通草炖猪蹄,仍不见乳下。诊见面黄消瘦,少气懒言, 食不知味,心悸不安,皮肤干燥,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 脉缓弱。遂用上法,连服3剂,渐见淡白色乳汁,继服7剂,乳汁 来复,足供哺儿。 8.血虚便秘 血虚便秘,多由劳倦内伤,脾胃不足,化源不继,阴血亏虚, 或病后,产后以及老年体虚之人,气亏血少而成。气亏则大肠传 送无力,大便排除艰难,血虚则津枯,不能下润大肠,以致大肠 干燥,排便不畅,导致便秘发生。治当健脾益气,养血通便。药 用当归,党参,生白术,生白芍,火麻仁之辈。 [临证心得) 人之一身以气血为宝,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 胃,脾胃俱旺,则化生血液功能自强。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若脾胃虚弱,化源不继,必致生血不足,招 致种种病证,如心悸、怔忡、头痛、贫血等,尤其在女科,更易 变生它证,诸如闭经,不孕,缺乳等,可见人体气血一亏,诸病 生焉。治疗之法,当以助脾生血。盖助睥者,益脾也,脾气健旺, 化生水谷精微,变化而赤,即是血液。诚如《脾胃论》云:“血不自 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 助脾生血法的临床应用,应以体倦食少,气短乏力,心悸怔 忡,失眠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缓弱为其辨证 要点。笔者体会,气虚甚者,重用党参,或加红参3—6克,血虚 甚者,则重用炙黄芪,此乃。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 气”之意。本法所以选用归脾汤和当归补血汤,也正此之谓。但 归脾汤之具体应用,临证应根据病情予以加减,或剂量轻重要恰 扣病机。笔者认为,对于欲寐而不得寐者,应重用枣仁,加柏子 仁,夜交藤15—30克,尤其是夜交藤一味,甘平入心,养心安神, 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对于阴血虚少之不寐,兼津枯肠燥者,尤为 适用。若思虑无穷,胸中烦而不得寐者,此阴不涵阳,心火偏亢 之候,可加莲蕊3~5克、黄连1.5~3克、焦山栀仁工一3克,清心 除烦。心血不足,怔忡明显,宜重用龙眼肉,再加柏子仁15-30 克,丹参9一工8克,前人谓“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此语可信。脉 结代者,重用炙甘草,其量为18—30克,或加生地9-18克。饮食 不佳,食后腹胀,应按补脾先开胃的原则,予方中加入白蔻6- 9 克(后下),西砂仁6--9克(后下),或加生麦芽20-30克,取其生 用者,意在开胃进食,其生用之理在于麦芽所含酵素不被破坏, 若经炒后,酵素被高温破坏,只能消食,不能开胃。但胃阴不足 所致胃口不开者,又不宜上述芳香之品以开胃进食,宜加知母, 石斛,玉竹,白芍,生地等清润柔阴之品以滋阴开胃。 归脾汤既能助脾生血,补益心脾,而治气血虚弱所致渚证, 又能补脾摄血。故凡脾气虚弱,统血失职之吐、衄血,便血,尿 血,崩漏,月经过多以及因脾失统摄所致其它出血性疾病,皆可 用本方加减治疗。如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 性子宫出血,再生障阻性贫血出血绰。若临床上服用本方效果不 显者,或出血过多,欲取速效者,可予本方加入红参6-10克,阿 胶9-15克(烊化兑服)。而出血兼有瘀象者,又当酌加田七末 3-5克,以祛瘀止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