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不起的医生# 论甘温除热法在虚热肺痿...

 栖凤轩2013 2021-12-19
1.甘除之
虚热肺痿,津伤叶焦,阴液亏虚,证见喘咳,咽喉干燥,痰黏难咳,还可能有口干欲得凉润,舌红少苔,脉象虚数等。如张景岳云:“凡内证发热者,多属阴虚,或因积热,然必有内证相应,而其来也渐。盖阴虚者必伤精,伤精者必连脏。故其在上而连肺者,必喘急咳嗽。”阴虚则血虚,故阴虚内热的同时,亦可见血虚发热,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饮食劳倦伤脾,则不能生血,故血虚则发热,热则气散血耗而无力。”故佐以甘温之参、桂、芪、术、枣等味补血养阴除热,阴足则热自退,如归脾汤、人参养营汤。此种情况,大忌用苦寒之药泻胃土。


2.甘补之
肺痿日久,肺气痿弱,久病及肾,元气虚衰,证见咳久不已,语(咳)声低微,少气懒言,形体枯瘦等。李东垣独创“阴火”一说,他认为“肾间阴火沸腾,……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胰理极虚无阳”,可见阴火起于肾间。又云“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可知阴火起于下焦,耗伤元气,为病理之火。治疗上,“损者温之”,朱丹溪认为“阴火从其补”,张景岳认为“夫病以有形之火,须治以有形之物……形而火衰者,可助以甘温之物”“若以阳虚发热,则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温热,大忌清凉”,故以性温之药,如参、归,温养补益也是自然。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需要注意的是,东垣提到,如若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减则心无所养,可见心乱而烦,病名曰俛。可以辛甘微温之剂生阳气,阳生则阴长。

脾胃运化腐熟水谷,肺主气司呼吸,脾胃传输旳饮食水谷之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之清气结合变化而成宗气,乃“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二者相辅相成,若胃气不足,气虚及阴,也可致阴虚内热,如《内经》所言:“有所劳倦.....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证见呕逆,不嗜食,胃脘寒,可用芪、草、参温补脾胃,复其职司,也有助肺益气之用。


3.甘散之
虚人易外感,肺痿者也不例外。患者阳虚体质,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无法有效抵御六淫等邪气,邪气易直中脏腑。此时虽有发热恶寒,但自汗乏力明显,脉象仍以虚象为主,所以本质还是气虚感邪的发热,非单纯外感所致。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本旨中有云:“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加升麻、柴胡以引之……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景岳全书》有云:“如东垣用此以治劳倦内伤发热等证,虽日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故于劳倦感寒,或阳虚孩疟及脾气下陷等证,则最所宜也”。可以看出对虚人感寒,如赵献可云“以补中益气汤一方为主,加味出入”,振复正气,赶邪外出而除热。同时体现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思想。综上所述,甘温除热法在肺痿的各个时期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抓住疾病演化的本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1]蒋於琨,杨帆,张伟.论甘温除热法在虚热肺痿证治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21,41(10):1270-1272.DOI:10.13463/j.cnki.jlzyy.2021.10.003.

山东省中医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科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东院
周一下午东院(肺结节多学科会诊)
周二上午西院
周四上午东院(特需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