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个式子看太极拳锻炼要领在拳架中的运用

 文苑书店66 2018-04-05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前面讲了太极拳的要领(点击蓝字可阅读),这些要领怎么运用到拳架子中去呢?这里以起势为例来加以说明。

起势包括了两个动作:一是双臂前举,二是两掌下按。我重点讲第一个动作。

传统太极拳中,两臂前举的动作,决不是简单地两臂向前向上平举,它必须贯穿着太极拳的各个要领。


“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

  先讲右手的动作。

  要把两臂向前举上去,按照“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的原则,胳膊不能直接往上举,必须先向下,然后再往上。因此,你的右手在向前上举前,必须先向下。

  手只是向下还不行,按照“往复须有折叠”的原则,每个动作一开始,还必须走出折叠来,现在右手要向右、向上划弧,因此应先向相反的方向即向左、向下划弧,到头后往回提,变成了向上、向右划,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过程必须走出弧线来,不能是直来直去的。

  仅仅走出弧线也还不行,太极拳还要求手本身螺旋着转动,划出太极图来,因此当右手向左划弧时,本身要外旋;等到手无法再向外旋转时,就要翻过来变成内旋向后回到原位。

  把上面这些归结起来,起势一开始,右手的动作应该是:边外旋边向下、向左前划弧,然后再转成内旋着向上、向右后划弧。

左右阴阳对称

  右手的动作确定了,左手就好说了。根据左右阴阳对称的原理,左手应该和右手相对称,右手下去时,左手往上提,这时右手外旋走白鱼(手心向上),左手就内旋走黑鱼(手背向上);右手往上提时,左手往下去,这时右手内旋走白鱼,左手就外旋走黑鱼。从过程来说,右手是先往下,再往上,左手是先往上,再往下,右手是先外旋,后内旋,左手是先内旋,后外旋,二只手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强度完全一样。因此,左手的动作是:先内旋着向上、向右、向里划弧,再外旋着向下、向左、向前划弧。

    陈鑫说“妙手一招一太极”,这时,两只手在身前各走了一个太极图,又回到了原处。 

上下相随

  两只手的动作确定了,两条腿的动作也就确定了。太极拳要求,腿的动作应与相应的手相合。在起势里面,右手与右腿相对,左手与左腿相对,因此,随着右手向下、向左、向前划弧,右腿的膝盖也应该向下、向左、向前旋转,与此相对应,右脚掌必然由小脚趾到大脚趾,到脚内侧,再到脚跟着旋转,最后全脚落实。这样,就做到了右肘和右膝相合,右肩和右胯相合,右手和右脚相合的外三合。同样,左腿和左脚掌则随着左手向相反方向运行。

身体和四肢阴阳对称

  身体和四肢也是阴阳对称的。当手和脚往前时,身体往后撑;手和脚往后时,身体就往前;手和脚往上时,身体往下;手和脚往下时,身体往上。

  根据上面的原则,在起势中,当右手向下、向左划弧时,身体即向左、向上走向上升趋势的螺旋;右手向上、向右划弧回来时,身体则向下、向右走下降趋势的螺旋。这样,身体在旋转了一个圈后,同样回到了原位。

上面讲的,就是太极拳动作三个步骤中的第一步——折叠。

  经过折叠,两只手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两条腿和身体也都恢复了原状。

两个弧线走运行

  走完折叠后,第二步就要走运行。

  运行的路线是双手由下向上、向前平举到与肩同高、同宽,它由两条弧线组成。

  第一条弧线:

  为了向上、向前举,手要先稍稍往后、往下,然后内旋着从身体两边向外、向上划弧,在划到与肩同高时,双手向里微合,形成相对着的两条半圆的弧线。

  第二条弧线:

  双手合至相距一掌宽时,再微外旋着向外开至与肩同宽。

  上面两条弧线合起来就成为两个相对的由下而上划的“S”形,“S”的下半部比较大,上半部比较小。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双臂向前、向上,身体则向后撑着微向下。

  落点

  双手运行到了与肩同高时,动作一就算做完了。动作做完后,要有个交代,这就是落点。

每个动作的落点大体是一样的,即身体下沉,双脚踩地,由于地面的反作用,腰以下的一半是向下踩的,腰以上的一半,脊椎一节一节地拔起,头顶上顶。这时,两臂前撑,两手转为掌心向下,坐腕、展指、突掌。身体还是向后撑,但不是往下走,而是立起来了,是往下松了一半,往起立了一半,整个人就像是从腰眼往里充了气一样,全身涨开。

    内三合

  上面讲的是动作的形,也就是外三合。

  为什么我的两手、两腿以及身体能够对称地旋转呢?关键在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正因为全身的运动都是由于腰隙这个中心轴的转动而带动的,因此才能上下左右对称地运转。

动作都是由腰带动的,“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心是发令的,腰是听令的,心一发令,腰就走动起来了。“意领手动”,手的动作是意念领的,但意念不是直接想着手,指挥手动,而是时时刻刻在腰上,通过腰去指挥手。“形于手指”,手一动,上下就全动了。打拳时意念如不领着手动,手就是瞎动,绝对出不来神态。

意念直接表现在眼神上,你要想干什么,必然会反映在眼睛上。眼神代表了我要手怎么动。

在起势的动作一中,手动之前,你想要让手往前面去,我的眼神先要往前看。开始走折叠,劲往下一松,眼神往里一收就奔手去了,这时神态就出来了。照看完右手要再照看一下左手,再回过来看右手,如果死盯着右手,你的神态就是呆板的。右手往上往前举,眼神要领着它走。到头往外展时,眼神要往外放,能看多远看多远,要表现出气势。这样,你的意念和你的动作就完全合了,内在的东西和你的外形就完全合了。

意念可以通过眼神表现出来,而内在的气和劲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也没法写出来,只能靠自己去体会,但我们也还可以从升降开合的过程中去理解。

在蓄的时候,全身尽量放松,尽量把气和劲往里吸。拳谱说:“吸之入骨”,形容吸的时候好像要把气和劲吸到骨头里那样。这时,气从原来开的状态变为收拢,原来你手上的气和劲一下子松弛下来,从你的手上沉下去到脚上。等到发的时候,“发之于皮”,身体要往起立,往外开,这时气和劲也全到了。意到,气到,劲到,内在的三合就都到了。

当然,内在的东西是由外形出来的。单纯追求内在的东西就变为练气功了。太极拳着重讲的是外形,要用外形追出内在的东西来。

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应贯彻在所有细节中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初学者掌握,我们在上面的说明中,略去了一些细节。其实,即使在极细小的地方,在每一个转换中,都不应违背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原则。例如,在起势中,一开始走折叠,右手向下、向左、向前运行前,身体应先微向右、向后、向上一动;从折叠转向运行时,身体应先微微左转,再微向右转,带动双手在腹前划了一个圈后,再从身体两边上举。这些在打拳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自然掌握,初学时可以不顾及。

陈鑫说:“前贤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举一反三,在学之者;不可执泥,不可偏狃。”希望读者认真地领会老前辈的这些要领,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整套拳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