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三候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 三侯,虹始见
这里的桐指白桐(泡桐),白桐花是清明之征兆、标志。而梧桐是夏季开花的。
田鼠是种不冬眠而又常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属阴,至清明躲回洞穴故不见。鴽是鹌鹑类的禽鸟,属阳,至清明纷纷出来活动。
我们知道,彩虹是日光照射空气中的小水珠后,产生了折射和内反射现象而形成的。其实古人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焉”。清明雨多,所以出现彩虹的几率也比较高。 清明 · 起居
初春还不宜踏青,只好在庭院里散散步,以免受到风寒。等到了清明,气温已经比较暖和了,顺应春气,我们就该多出去走走。
在春天,天地的气是往上走的,所以非常适合放风筝。 放风筝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远望可清眼目,吐纳可泄内热,张弛以释情绪,急缓以活筋骨。 春季自然界的阳气升发,人体的清阳之气也顺时升发。但如果阳气升发不利,则会导致“春困”,表现为困倦、疲乏、头昏、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如何解春困呢?如前文所说的,徒步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可助阳气升发。 春困是越睡越困的,而早起有助于升发阳气,同时不要熬夜。为保证睡眠质量,睡前洗脚时可多搓脚心(涌泉穴),有助于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疲劳,利于安睡。 百会: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相交,按压有凹陷处 太阳:目外眦与眉梢连线向后1横指,感有凹陷处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1/2横指处 常揉百会、太阳、神庭穴亦能缓解困乏,提神醒脑。另外,饮食调理也至关重要。
虽然清明期间的气候理论上是比较清净明洁的,但身在江湖的人的身心却未必都能清净明洁。 其实清明前后正是肝气最旺的时候,所以人要跟随大自然的节奏,外出踏青以疏肝气,不然就容易肝郁。若没有适当的身心调节,这段时间是很容易发脾气的。 比如正值经期(或月经前后)的女性,肝处在一种缺血或气血不稳定的状态,肝郁会比较严重,容易急躁,而发脾气也是疏肝的一个渠道(当然也是有损害的)。这个时候,没有比男人的忍辱更好的药了,让她发出来就好,你要知道她不是故意的,这是她的生理反应,不是修养问题。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云:“第一戒晨嗔”。早晨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才能保证肝气的顺利升发,生闷气则肝气郁结,愤怒则肝气上逆。一日之晨相当于一年之春,若在春天的早晨生嗔心,那一整天都很难从中恢复过来。 人家若真对你发了脾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忍嘛,但“忍”不是憋在肚子里骂哦,是心里也放下,是很难啦。所以我们觉得对方不讲道理,或自己感到委屈,气不过的时候,想想难道自己从来没有不讲道理的时候?情绪上来的时候,怕是管他什么道理,道理都是我的。那么,难道只许我不讲道理,就不许别人不讲道理嘛?就算最后以理服人,也必先安于忍,没有别的办法。 但看这个“忍”字,心上一把刀,景象是很吓人,但其实刀是刀,心是心。就像不中听的话,很有威胁啊,但它本身伤不到你,是你由此而起的情绪伤到了自己。 无慧 ![]() 讲得好听,上个月我说了你几句,您不是两天没和我说一句话么!您老真能忍啊~鄙视 平儿 惭愧惭愧。倒不是还在生气,就是脸皮薄,要面子。要改要改。 ![]() 清明 · 饮食
![]() ![]() ![]() 脾胃虚弱的人,饮食上有两大忌,一个是忌寒凉,一个是忌滞腻。随着保温杯里的枸杞茶越来越盛行,热饮比较养生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清明习俗。青团是由糯米粉合艾叶汁(或麦苗汁)作皮,常见的馅有豆沙、荠菜肉、蛋黄肉松。艾叶汁性温,麦苗汁性凉,故可视个人体质选择。 然而,像青团这类的糕点很不好消化。像小小的青团吃的时候觉得不多,但糯米制品非常黏滞,饱胀难消。老年、小孩及脾虚的人最好不要吃。
春三月饮食上五味的总体原则是——增甘减酸。唯季春(清明、谷雨期间)要适当减少甘味的摄入,甜味吃得太多会滋长中焦的湿热,不利于脾胃的运化。不仅季春如此,四季季月皆如此,《孙真人卫生歌》云:“季月可咸甘略戒”。 季春吃些辛味的食物,助木生火,为夏日之心旺作过渡和准备。而增辛亦为夏季的饮食原则,助阳气的发散。 但另一方面,韭菜、大小蒜在古代的一些养生书中,又都属于季春不宜食的食物。五辛之物,多食令人神昏乏力,气浊且散得太过之故。 孟子 尽信《书》,不如无《书》。 比如《千金食治》里说“三月宜食韭”,而《云笈七签》里又说“勿食韭”,其实都是有道理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读书亦不可死读,不可尽信(但尽信的反义词不是不信,不是疑古,不是否定古人,而是不可信死,要理解现象的多变和语言的局限)。最好理解这些话背后的原理,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雨前茶(谷雨前采的茶)不如明前茶那么细嫩,但也不像明前茶那么寒。明前茶产量很少,而清明后,谷雨前,就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时节了。 绿茶升清降浊而能醒神解困,又能清胃热、解油腻。喜欢吃烧烤肥腻之物的人,饭后适合喝点绿茶。 绿茶忌空腹饮。脾胃虚寒的人,是不适宜喝任何绿茶的。实在要喝,需要加等分的生姜,就成了姜茶饮。苏东坡曾用姜茶饮治好过不少患湿热痢疾的人。 脾胃较弱的,可以喝些花茶。而且花茶都有些疏肝解郁的功效,与春气相应。除了散郁之外,不同的花茶各有不同功效。
![]() 玫瑰花茶 ![]() 菊花茶 ![]() 茉莉花茶 清明 · 导引 ▲ 谢青云先生行功图,转载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每日凌晨1点至5点(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1.盘腿正坐,先左臂向左侧平伸,翘食指和中指,呈剑指式,同时抬右臂作拉弓式,眼观左侧指尖前方,吸气。 2.同时做拉弓开胸的动作,使两臂左右牵拉,然后呼气放松,再换右侧,左右各56次。 3.结束后,行叩齿,吐纳,漱咽各三次即可。
此导引法主要调理腰肾、胃肠中因虚而引起的邪气留滞所引起的病症,如耳前发热,怕冷,耳聋,咽喉痛,颈痛不能向后看,肩部关节转动不利,腰无力,肘臂部的疼痛等。 清明 · 音乐
相传《阳春》、《白雪》二曲是素女(当为黄帝时期人)以五弦琴所奏,师旷制谱,更以七弦。至唐高宗时,二曲已不传,吕才根据旧曲增修而成者,即为我们今天所听到的版本。 《阳春》一曲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卉芬芳,春色淡荡之情景。《阳春》为宫调式琴曲,故得中正平和之气,而不为铅华轻浮之调。严天池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可见《阳春》之所以曲高和寡,应不在技术,而在春色万象中,保持心境上从容沉静,下指宜缓不宜急。 清明 · 习俗 如今,我国法定节假日包含四大传统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春节是正月初一至初三,端午为五月初五,中秋是八月十五,都是阴历。唯有清明是属于阳历系统的节气节日。 阴历系乎月亮的朔望圆缺,最易观察,便于民众记时日,我们在古书上看到的“正月十五”、“九月初九”都是阴历,月相都会告诉你。 阳历系乎太阳的暑来寒往,这个比较抽象,但古人发现太阳升落的地点有规律,一个循环就是一年。我们平时说太阳是东升西降,但一年中正东升起而正西降落的日子只有两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阳从东边最偏南的那个点升起的一天就名冬至,所谓冬至日南至。同理,夏至日北至。夏至之后,太阳的升降点一直南移,直到冬至,到最南端了,又开始向北移…… 阴历的月份我们知道,阳历也有月份,《内经》讲的春三月就是指阳历的月份,以立春为正月之始,一个月含两个节气,前者名“节”,后者名“中”。比如清明就是三月节,谷雨就是三月中。 阳历的月份记载多以孟月、仲月、季月(分别指一季的第一、二、三月),或干支记月法来命名。遇到“X月初X”、“X月十X”这种的都是阴历。 我国的传统历法为阴阳合历。当阴历和阳历产生误差时,我们通过置闰协调阴阳历。 如果没有下雨的话,清明的风非常适宜放风筝。民间还有“清明放断鹞”的说法,如把自己的烦恼病灾等写在纸鸢上,放飞后断其线,任其随风飘去,将晦气放掉。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对此就有描述——
踏青时,妇女儿童的头上或衣襟上往往会插戴柳枝,据说可以辟邪驱疫。
在清明节前后扫墓祭祖的习俗,在宋代就形成了,现在依然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习俗:铲除杂草,放上花果,斟酒上香,燃纸箔钱,拜泣思怀。 但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本身不具有这样的文化意义,为什么祭祖扫墓放在清明?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有一种说法是清明承载了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的习俗。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因放火烧死了不愿受赏的介子推而悔痛不已,于是下令此日禁生灶火,只吃冷食以悼念介子推。寒食节禁火冷食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来演变为纪念先人的日子。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天是最容易产生悲哀忧郁情绪的季节,而春天则相反,充满朝气和生机,人的心情也比较舒坦。试想如果把哀思先人的活动放在秋天,不异雪上加霜,而在春天扫墓,人就容易节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