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文扫地(富书签约作者) 01 男人大多偏向房子,而女人更偏向孩子 看了姜思达的《透明人5》,其中有一段感触颇深。 片中人物是一知名律师。 易律师曾处理过至少400起离婚案件,而最让她纠结的是这样的一个案件: 她作为男方的代理律师,不仅帮男方争夺到了房子,还争夺到了孩子的抚养权。 但这个男人非常强势,为了一辆车子要继续上诉。易律师最终选择放弃代理,因为她无法面对内心地拷问。 出于律师的职业道德,她必须为委托人争取最大权益;而出于女人的母性呼唤,她非常期盼法官将孩子抚养权判给女方。 在职业道德和女人母性之间,她最终选择后者。 她最刻骨铭心地感受是:离婚时,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差异是,男人要房子,而女人要孩子。 网上看过一视频,拍摄地点是在深圳。 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过路男女,被问道:“如果夫妻离婚,给你两个选择,你是要房子,还是要孩子?” 采访结果与易律师观点相吻合:男人大多偏向房子,而女人更偏向孩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按传统价值观来看,养育后人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责任,而如今男人多选房子,与传统相违背,值得引人深思。 老话说,事出无常必有“妖”。 所以,与其对这些男人行为口诛笔伐,倒不如冷静下来”施法”找“妖”,也好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应对。 02 第一只“妖”:房子是男人再婚最好筹码 现如今,在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的公园一角兴起了相亲会。 那些个大爷大妈集合在一起各种物色儿媳、女婿,对于相亲对象更是“明码标价”:房子和户口一个不能少。 户口可以通过购房解决,归根结底还是房子问题。 之前,网上流传一张中国式相亲价目表,让人瞠目结舌。 这张价目表折射出这样的普世逻辑:相亲结婚,房子第一位,户口第二位,票子第三位。男孩能力其次,身高颜值也得稍微在线。如果这些都不靠,那只能光棍到底。 所以说,没房子,你连相亲的门槛都踏不进去;没房子,你身上优势统统化为零。 网上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伙子跑到楼顶上挂起巨大横幅,上面白底黑字写着“没钱,哥不配爱?” 然后,情绪失控满是哭腔,歇斯底里地狂喊:“不就是没房子吗?这婚我不结了还怎么着!” 原来,他曾问女友何时结婚,相恋多年女友这样回答:“光说结婚,你想过在哪儿结婚,拿什么和我结婚了没有,连个房子都没有,怎么结?' 当天晚上,女友带着行李离开居住几年的出租房。 后来,小伙子在同事和朋友介绍下,先后相亲13次,每次都因房子无疾而终,内心深受打击的情况下,这才做出如此过激行为。 事实上,女人如果说男人连个房子都不能给,还怎么结婚,这句话无可厚非,因为房子确实能够给女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那么,对男人而言,买房是物质上的现实;对女人来说,买房是精神上的现实。两个都是现实,也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想法不同而已。 如今,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男人如果没有房子,想要成家立业堪比登天,而一个没有房子的离异男人,那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对离异男人来说,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拥有一套几百万的房子会很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睐,再婚就很容易。 03 第二只“妖”:房子是男人所处阶层的符号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学术论文《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 这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结论: 拥有自有产权、住房面积较大、住房市值较高以及居住在别墅区或高级住宅区的人更倾向于认同自身属于社会的较高阶层。 换句话说,当下社会出现了以住房为代表的基于财富多寡而形成的阶层认同。 在大城市里,租房的人不仅无法享受因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务增值,而且还要长期承担房租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 而在开发商推波助澜下,“买房就是买阶层”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某宝“每天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文案刷屏时,无疑放大“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之间的心理隔阂。 “逃离北上广”,成为很多人的“丧”选择。 逃离的人,心不甘,情不愿,但不得不走。 而留下的人,要么已有房子,要么计划买房。 但是,你以为在城里有了一套房,就算真正融入较高“阶层”吗?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 前段时间,朋友突然告诉我,他买了第三套房,70平米二手房,总价245万。 我问他:“花了什么代价?” 朋友说:“外面欠债70万。媳妇觉得背债生活没有幸福感,天天吵架,搞的闹心死了。” 说真的,朋友虽很无奈,但言语中充满了无比自豪。 而我切身感受是:财富焦虑和买房冲动。 那会,脑子里冒出这样想法:一个人在城里,至少拥有2套房,才意味着事业的起步,乃至人生的开端。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想法来源于我与朋友之间“阶层”差距扩大。 当你没房子时,你感受的是“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之间的差距,而当你千辛万苦拥有一套房时,你感受到的是“一房阶层”与“多房阶层”之间的差距。 这种“阶层”差距,在男权社会下,男人是最为敏感。 贾平凹曾说:“中国今天依然是个男权社会,虽然很多女同志都不承认,但这是事实。” 按照李银河的说法,所谓男权社会,就是整个社会所有权威位置,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以及家庭等,都由男性来统治。 自古以来,男人都热衷于权力争夺和财富追求,只要有权和有钱,方能在这些权威位置处于统治地位。 所以,男人在离婚时,为了避免从“有房阶层”跌落“无房阶层”,宁愿给现金,也要选择房子,如果没有房子,也就意味着之前努力奋斗的都将化为泡影。本质上,这是男权社会下的必然产物。 04 第三只“妖”:生孩子的“沉没成本”远小于买房 记得读研时,院里某教授曾说:“经济学家和杀手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得被训练的冷血。” 理性人假设,即人都是理性并自私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简单来说,一个有理性的人,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他最根本的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往往把人的理性不断强化,最终变成冷血,没有人情味。 纪录片《生门》向世人揭露这样的真相:孩子,是用女人的性命换来的。 但男人对孩子的态度与女人截然相反。 他们把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真实展现出来: 曾宪春的丈夫:“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个男孩,没有男孩会被人笑话。如果这一次不是男孩,我想她可能还会继续生下去。” 李双双的丈夫说:“第一个我怕钱花进去了人也没救活,第二个我又怕他长大以后有问题。” 陈小凤的丈夫说:“恭喜什么呀,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后面还有好多事。” 不难看出,导演在40多个家庭中选择他们,确实有他考量,即他们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重男轻女观念下,女人存在的价值就是生儿子;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心穷,心穷的男人把孩子当累赘。 现实中,这两类男人都会认为女人生孩子其实容易,因为他们主观上认为所花费的金钱和付出的精力都很少,相比房子,这些钱和精力都可以忽略不计。 西方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即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当企业或个人的沉没成过高时,就会导致其不能顺利退出或者果断放弃。 对他们来说,生孩子所形成的“沉没成本”远比购房要小的多,因此,在关键时刻(离婚)决策时通常会很理性地选择放弃孩子。 而对女人来说,生孩子的“沉没成本”远高于房子,因为这是她用性命换来的,无比珍贵,所以,女人在离婚时更多选择孩子。 有人说,让人痛苦和绝望的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离婚时,看见了曾经最爱的人最丑陋的一面。 为了争夺房子,在三只“妖”的诱惑下,有些男人无所不用其极。 倘若真的不幸遇上,你千万不要指望他们良心发现而对你有所改变。 你要做的,就是祭起“法律神器”来“降妖”,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思文扫地,富书签约作者,85后,经济学硕士,《中国物业管理》和《城市开发》期刊杂志专栏作者,聚焦思想与成长,用实践淬炼感悟,简书,微博@思文扫地。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