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吃饭的家什

 南山五彦 2018-04-05
吃饭的家什
     珐琅彩是从明代中期引入中国,最初只有铜胎珐琅器。瓷胎画珐琅则是从康熙时期开始试生产的,康熙时的瓷胎珐琅相当雍正珐琅显得有些粗糙,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瓷胎珐琅烧造技术难度大;二是珐琅彩料价格昂贵以致彩料品种严重不足。
     图为康熙时期生产的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拍卖公司预售,2亿388.1万成交]此碗形制工整,制作精良。碗外壁的粉红地上以开光的形式用珐琅彩描绘出折枝花卉纹构成装饰主题,间饰以其他花卉作衬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对称,绘画精细,是康熙珐琅彩瓷中少有的精典作品。
    处于初创期的康熙珐琅彩,在运用色料上大红大紫的现象较为突出,色料品种的有限也制约了珐琅彩瓷的发展。图例中的粉红地开光珐琅彩折枝花卉纹碗,在康熙朝为数不多的珐琅彩瓷中只是个个案。就其珐琅色料看,粉红、蓝料与中国传统的色料区别较大,因此这两种色彩又被称为"洋红"或"洋蓝"。珐琅彩料最早由意大利产出,十四世纪中叶移至法国生产,到了十五世纪,欧州开始大批量地生产铜胎珐琅器,并向全世界销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中国。珐琅色料浓艳的色泽,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与垂青,以致到了康熙时,由御窑厂开始试烧瓷胎珐琅器。珐琅彩是一种多元素构成的彩料,在烧造过程中对窑温的把控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由于这种彩料全部以重金从外国购买,其生产成本之高是不难想象的。康熙珐琅彩的色料品种在当时仅有十六种,这些色料难以满足瓷器绘画之需要,因此只能依靠现有材料作画,所以直观上给人感觉到康熙珐琅彩瓷单调、粗糙的印象。雍正主政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雍正帝的直接参与下,其弟恰亲王主持彩料研发,并获取了极大的成功,彩料也有十六种增加到了三十多种,从而在物质上基本满足了瓷胎画珐琅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珐琅彩瓷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