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腓肠豆骨的临床意义探讨

 骆驼120 2018-04-05
【摘要】 腓肠豆骨是临床上常见的人体籽骨,其引发的疾病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通过对腓肠豆骨及其引发的疾病进行了讨论,初步总结了腓肠豆骨在实际的临床中所产生的意义,希望能对腓肠豆骨的产生机制、生理病理、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腓肠豆骨; 临床意义
  腓肠豆骨是临床上常见的人体籽骨,由Pancoast[1]在1909年对膝关节腓肠肌肌腱内籽骨研究时提出,因形似蚕豆状而得名。腓肠豆骨为膝关节内时常出现的籽骨,常出现在腓肠肌内、外侧头肌腱内,分为内侧腓肠豆骨和外侧腓肠豆骨,Kawashima等[2]报道,腓肠豆骨可位于内外侧髁关节面的各个位置,但多集中在外侧缘,外侧腓肠豆骨的出现率为86.89%,且以骨性多见(55.74%)。外侧腓肠豆骨与腓总神经的关系密切,77.36%腓总神经从腓肠豆骨的后下方通过,20.8%从其表面越过,仅1.8%从其前上方通过[3]。腓肠豆骨在男性中的出现率为40.3%,女性为50%;男性腓肠豆骨最长径平均为9.18 mm,厚度为5.47 mm;女性最长径平均为8.42 mm,厚度为5.36 mm[4]。腓肠豆骨可先天形成,也可后天形成,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的人较多会出现,腓肠豆骨的出现可以减小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变换肌的牵引方向,起到增加肌收缩效率及稳定膝关节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当、先天遗传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腓肠豆骨病变,如腓肠豆综合征、腓总神经麻痹、腓肠豆骨炎甚至骨折等,引起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但由于腓肠豆骨出现不恒定,并且大多数有腓肠豆骨的人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现,其临床意义常被忽视,易被误诊为如关节内游离体及骨性赘疣,导致治疗的延迟及膝关节镜盲目使用等。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在与腓肠豆骨联系密切相关的疾病中,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特征是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但关于本病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仍未最终明确,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引起关节解剖异常、关节囊病变和软骨破坏所致。组织学上显示软骨表面碎裂,垂直裂隙,晶体沉积和血管入侵,以及修复的标志-骨赘形成,最终软骨全部脱失,软骨下骨硬化及局灶性骨坏死[5]。腓肠豆骨在临床的出现率较高,并且腓肠豆骨本身可能较易发生软化,进而诱发膝关节内一系列细胞和酶的代谢变化,最终导致膝骨关节炎。在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其总的出现率高达72%,且以双膝多见,占总发生人数的82.6%[6]。
  目前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健康教育、功能锻炼、物理治疗、针灸推拿、小针刀、中西药疗、手术治疗、基因治疗等,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抑制关节软骨的进行性破坏,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主要腓肠豆骨与膝关节炎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 腓肠豆综合征
  腓肠豆综合征是由膝关节后腓肠豆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而致的以腘窝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膝关节受到外伤、过度疲劳、运动时用力不当等,引起腓肠豆骨周围无菌性炎症反应所致。急性炎性反应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处伸直位时受伤引起;产生慢性劳损者多见于长久站立及行走等,腓肠肌及腓肠豆骨得不到充分休息而处于痉挛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胭窝部的酸胀疼痛,偏于外侧,常累及小腿后外侧,严重影响膝关节的正常运动。查体时可在腘窝处触及蚕豆大小的活动性硬结,局部压痛较明显,小腿后外侧或可触及一纵行条索状物,且有压痛。膝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膝关节后可见边缘光滑,形状不一,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籽骨即腓肠豆。腓肠豆骨引起的损伤常被认为是关节内游离体或骨性赘疣造成,进而影响治疗措施的制定。
  腓肠豆综合征中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后腓肠豆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而造成,故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的方法可行,并且切实有效[8]。
  3 腓总神经麻痹
  造成腓总神经麻痹症状的病因很多,但腓肠豆骨作为诱因容易被忽略,若不及时根除病因,晚期会造成腿部肌肉萎缩。腓肠豆骨出现的位置主要集中出现在股骨内、外侧髁的外侧缘。若位于腓总神经附近或腓肠豆骨过大,同时由于体力劳动时胭窝部受外力长时间压迫、膝关节突然屈曲,可引起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症状表现为足不能背屈、伸趾障碍,膝关节过伸时腘窝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小腿外侧和在足部前外侧疼痛麻木和感觉障碍。查体是按压腘窝腓肠豆骨所在区域,会造成腓总神经沿途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放射性疼痛,是腓肠豆骨造化成腓总神经麻痹的特征表现之一。膝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大致同腓肠豆综合征。
  临床对于该病行相关检查,如X线、MRI、肌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后,应及早治疗。此病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中医手法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易复发,不能根除。故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如神经探查松解术[9],如果该病病因明确,手术切除腓肠豆骨治疗可痊愈。
  4 腓肠豆骨炎及其骨折
  在激烈的运动中,起跳落地后重力以压力的形式突然作用在腓肠豆骨上,造成其疲劳,发炎甚至骨折。此外,膝关节过伸,或者受到巨大的内翻应力会使腓肠豆骨韧带紧张,腓肠豆骨受压力加大,亦可造成腓肠豆骨骨折。其主要表现为腘窝部腓肠豆骨所在区域的红肿热痛,其压痛明显,可向小腿后外侧牵拉放射性疼痛,屈伸运动时疼痛均明显。查体是可触及形状大小不一的多个肿胀硬物,局部皮肤红肿,肤温稍高。膝关节侧位X线片显示腓肠豆骨有撕脱骨折,周围密度稍高,有炎症渗出。此病容易误诊为肌腱或肌肉拉伤,如不妥善处理,会影响治疗效果。
  腓肠豆骨炎及其骨折在临床上极其少见,故对其的治疗往往也不被人们所重视。腓肠豆骨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包括休息或(和)应用抗炎药物。可采用在超声引导下在腓肠豆骨及股骨外侧髁之间注射曲安西龙、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等药物通常有效。严重或久病患者则需手术切除病变的籽骨。而对于腓肠豆骨骨折,应尽量避免患肢的长时间站立、行走和运动,亦可在鞋中放垫子或特殊结构的矫形器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存在,需手术摘除腓肠豆骨。   腓肠豆骨由于其产生原因并不明确,再加上其在临床上所出现的不恒定性,所以目前对其产生机制、生理病理、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并不完善,这也就使得其引发的疾病并不能引起大家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但是,随着对膝关节功能及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及临床工作的进步,腓肠豆骨会逐步成为膝关节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Pancoast H K.Radiographic statistics of the sesamoid in the tendon of the gastrocnemius[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ullet,1909,22(1):213.
  [2] Kawashima T,Takeishi H,Yoshitomi S,et a1.Anatomical study of the fabella,fabellar complex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J].Surg Radiol Anat,2007,19(8):611.
  [3] 曾蜀雄,伍国胜,董喜乐,等.腓肠豆骨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2011,34(3):385-387.
  [4] Munk P,AIthathlol A,Rashid F,et al.MR features of a giant cyamella in a patient with osteoaahritis:diagnosis and discussion[J].Skel Radiol,2009,38(1):91.
  [5] 涂杨茂,张朝驹.中医辨证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6):12.
  [6] 曾蜀雄,伍国胜,张传森,等.腓肠豆骨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解剖与临床,2010,15(6):451.
  [7] 马林,孙呈祥.腓肠豆综合征19例治疗报告[J].中医正骨,2002,14(1):42.
  [8] 郭志江,王辉,李红梅.小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腓肠豆综合征3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32.
  [9] 张小明,王春胱,曹杰,等.腓肠肌籽骨增生致腓总神经麻痹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08,2(3):356.
  (收稿日期:2012-10-24) (本文编辑:连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