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就是扫墓祭祖?非也!古时盐城人,其实更会“玩”……

 大可不必好了 2018-04-06


“清明小长假”

即将来临

又到了祭祖悼念的时节

不过

你别以为清明节

只是祭祖、踏青这么简单

一起来听听

盐城民俗专家怎么说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盖时当气清景明,

   万物皆显。


 清明


俗话说:“新坟不过周,老坟清明节”。为了表明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一般人家在清明节前两三天都要上坟填坟,将坟墓整理一新,俗称为“铎(duó)青”。待及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要上坟祭奠,以表达对亡人的怀念。


“如果是新坟,家里人还要把酒菜拿到坟前进行供奉。”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表示,此情此景正如唐诗所云:“南北山头多墓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这也正是人们清明节祭祖扫墓的真实写照。


清明由来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如今,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品读清明



清明习俗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隶属24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入宋之后,因时间相近,清明逐渐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值得一提的是,上巳节“上巳春嬉”节俗亦归于“清明”。在旧时,平常不能出门的女子也可以出门游玩,故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其实,古代清明节的活动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唐宋时期,人们有扫墓、改火以及斗鸡、蹴鞠等活动。到了元代,改火渐渐淡出,出现了射柳(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明清时期,普遍盛行迎城隍祭厉坛。



而在咱们盐阜地区,过去无论大家小户这一天都要在自家屋檐下插上柳树条,谓之“消灾避难”;有些地方,还会在这一天上坟插柳,成年妇女会头戴柳叶花,或者在河边植柳的风俗习惯,谓之“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城镇少女则时兴清明节到郊外春游,谓之“踏青”。 

  


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时岁有更迭,节庆各不同。始于农耕文明的祭祀文化,其精义就在于感恩情怀、孝道文化。”王登佐认为,数千年来的祭祀文明,固然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要赋予新的内涵。



“换句话说,对流传下来的这些风俗,应当客观看待,不可拘泥,特别是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主要还是为了表达后人的心意和孝道。”王登佐表示,“只要牢记先人恩泽,常怀感恩之心,无愧自我,即便有些形式未到,也大可不必自责,或是去刻意而为之。”


近期热点


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赵亮  、盐城发布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