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哈佛评论采访海康威视CEO胡扬忠的内容解读

 每周飞翔 2018-04-06

哈佛评论在采访海康威视现任CEO胡杨忠时,问了几个普适性的问题,从公开的采访稿看,内容都是点到为止,但不妨碍做进一步的分析。

以下,我所分析的都是错的:

1、公司竞争力是根本

哈佛评论问海康威视的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时,胡扬忠的答案是:

“没有明显阶段,自然而然发展的。”

纵观主流安防设备厂商的发展历史,海康威视还是明显的抓住了几个新增长点。从板卡,到DVR,再到前端,每一步都找准了市场节奏。

自然而然的意思,暗示着当时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清晰的,切换动作没有经过大的波动,让人感觉很自然的过渡了。

新的增量市场都是在原有存量市场上长出来的,实现了完美的增长曲线。

哈佛评论在问海康有哪些核心能力,让它可以保持高速成长和领先的时候,胡扬忠的回答是:

活下来,老想着活下来。技术、产品、渠道都在变化,包括管理。

这个和接下来的问题:“作为行业老大,是否担心被其他新进入者颠覆吗”

把这两个问题合并起来看,其实是在拷问海康的“护城河”在哪里,有了坚实的“护城河”,就能持续领先对手,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

胡扬忠的明确表示:

这个行业已经定型,多年的技术积累,整个行业链条的布局,用户的认可,这些都给后来者增加了极大的成本。好的技术虽然能一时打动客户,但真正落到需要时间,这是新进来的厂家无法做到的。

视频技术的积累、产业链的布局、品牌的影响力,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成本,的确是龙头企业实实在在的“护城河”,所以当软件厂商、通信厂商、互联网厂商带着云计算、用户体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试图进来的时候,都无法形成大的威胁。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品牌的影响力,视频安防领域的龙头企业,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是影响巨大的,不可避免的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权和忠诚度,这对外来者产生了很大的抵制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品牌影响力,现在还局限在ToB领域,在民用市场还没形成,主要的原因是应用场景还不够清晰,或者说具体细分品类还不够成熟,所以这也是后来很多互联网企业争相试水的领域。

另外,很多时候,外来着也尝试技术创新来颠覆这个行业,但跨行业的厂商很难理解安防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玩的,更多的只是概念的刷新,最后的确如他所说,落地是很困难的事情。

在问到海康的商业模式有什么领先的时候,胡扬忠的回答是不走寻常路的:

我不太理解大家谈的商业模式,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客户,用差异化竞争去提升竞争力,还是回归到产品和服务上去,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做得更有效。

很少公司领导会避开商业模式这个问题的,特别是销售出身的。

主流的安防设备厂商,也都是靠生产产品,建立销售渠道来盈利的,大部分项目还是依托工程商来实施交付,所以整个行业有了很好的生态链。

在问到海康未来的战略增长点的时候,胡扬忠的回答是明确的:

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分析,进一步挖掘客户价值,从安全需求切入到客户业务需求中去。

这是安防主流设备厂商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体现,所以查看这些主流厂家的定位都是“以视频为核心”,这是看家的本领,重要的“护城河”。

以前技术上难以实现结构化分析,现在随着AI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智能算法从前端设备到后端智能,都极大的提升了视频结构化的能力。

在业界,算法不是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数据

也就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能推动AI在这个行业的智慧化快速落地。所以很容易推断出,安防行业主流设备厂家在接触视频数据上是得天独厚的,能比任何厂家更方便地接触到数据,让算法可以更快得到训练,让人工智能真正在安防产业上落地。

谁拥有大数据,谁就能领先一步实现人工智能的应用阶段探索。

记着紧接着问了一个问题:“如何确定海康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是一环扣一环的,因为海康是龙头企业,一旦前面没有领头的企业后,一切都要自己探索,风险性就更高。

胡扬忠是如是回答的:

没有人能事先预测它是正确的,只能通过结果来判断。从智能的投入回报看,16年就有了不错的回报,所以在17-18年还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推动智能应用化落地。

所以,智慧化发展已经被初步证实是正确的方向,现在随着算法准确率进一步提升,面临的挑战是在行业应用上实现智能化落地。

换句话讲,从技术探索、产品探索已经转型到应用探索了。

关于公司竞争力,记者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实现差异化?

落脚点还是在产品和服务上,因为再好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产品和服务来保障差异化,就容易被复制。

商业模式是思想和运营层面的东西,具体交付是靠产品和服务,一个商业模式可以快速、低成本的复制到另外一个公司,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加载了核心技术的,基本很难。

所以差异化必须建立在足够高的“护城河”基础上。

2、海康是一家软件公司

哈佛商业评论问胡杨忠问海康是如何洞察用户需求的时候,他没有按套路出牌,从上而下,从战略层面来解读,而是从具体客户、具体项目的定制需求切入的。

定制是海康的基本策略,客户的很多需求是从客户定制化过程沉淀出来的。

他接着又说:

客户定制化过程很辛苦,而且需求差异很大巨大。做行业市场,不同客户的想法不同,很多甚至争锋相对。而且,我们现在很多客户定制化的量非常小,导致成本升高,这给背后的管理带来挑战,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优化。

从胡杨忠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海康对定制化在公司层面上采取拥抱态度的,因为这是研发重要的客户界面,如果脱离了这个渠道,产品的规划就会失去敏感性

另外一个角度,没有提及的是,差异化的满足客户需求,也是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人们强调的东西,往往是缺失的东西。

所以,一旦公司把一个事情作为战略来制定的时候,就是需要被满足。

我们可以推测,在定制需求落实的具体执行层面,必然遇到了问题,比如常见的资源紧张、排队拥挤、交付周期滞后、需求变化大、产品规划出现偏离、客户满意度降低等等。

所以,海康强调要做好“需求池”管理

所有需求我们都有记录,一些共性、大众化的需求就会规划到下一代基线产品中。

接下来,记者问了三个连贯的问题,串起来就是:

海康分层的研发体系,涉及技术平台、产品平台和解决方案平台,目的是什么,三者之间什么关系?怎么有效协调?

这些问题,华为的一张IPD图更能准确和形象解释。



不过,胡扬忠特别提到了要在公司层面打通“波特”讲的价值链,专业术语就是基本活动和支撑性活动打通,而市场、供应链和售后属于基本活动,研发属于支撑性活动。

所以强调的是研发和市场的同步,这是很重要的环节。

3、企业发展是社会责任的最大体现

哈佛评论在这个环节,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海康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胡杨总答复是:

最大的挑战是员工能否持续保持激情。

他觉得公司小的时候,大家往往容易保持激情,但公司现在已经很大规模了,怎么持续保持个体的激情是组织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避免出现混日子的情况。

这是一个大公司普遍的问题,每一家公司的领导层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海康从简单的股权激励,到现在的“创新跟投机制”,就是避免大家只关注老业务上,而且失去了探索新机会的能力。

做法也很简单,在新业务上采用联合投资的方式,上市公司投60%,员工投40%(出资跟投和非出资跟投),去孵化现有基数非常小但成长非常快的新业务。

这样做,可以避免大家死守着原有的存量业务,有效的激励只能来自新的增长点,不断PUSH员工去探索,去尝试,同时也能避免有想法的员工外流,采用内部创业的方式留住优秀人才。

对新业务的定义上,从公开的公告上,明确区分了和现有优势业务的划分:

创新业务是指投资周期较长,业务发展前景不明朗,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但需要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探索,以便公司适时进入新领域的业务,实现公司持续发展需要。

目前公司已经投资并在持续亏损,需要进一步投入的业务,可以作为创新业务。

目前与公司所在行业没有明显关联但未来可能存在关联性的业务,可以作为创新业务,允许公司和A计划进行探索性的投资,以便加强对该等业务的关注和研究。

人性上是厌恶风险的,所以会固守现有安全的业务。同时新业务和现有业务可能在资源抢夺上形成竞争,用什么方式去有效的避免是值得深思的。

说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讲利益,而不是讲道理。,所以在新业务上实现利益绑定,才能避免这个竞争。

记着在问到企业价值观的时候,胡杨总特别谈到了“价值为本”

我们有国资成分,但非常市场化,在评价员工时,以能否创造价值为其绩效考核依据;追求卓越,更多是从管理角度,让内部运行更有效率,避免臃肿、官僚和失去活力,这个改善和提升空间还很大。

不难看出,除了要关注新增长点外,保持持续增长,很大的挑战来自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和前面提到的拉通市场和研发的协同就是主要的一个方面。

很多时候,一个企业能想到的机会,其他企业也能想到,但竞争往往不一定是只看谁先抢到先机,而是看谁能更有效率利用企业资源,把经营成本降低,让自己比竞争对手犯更少错误,也就是等着对方犯错的机会,特别是和竞争对手棋逢对手或无明显差异化的时候。

也许经营效率的差异化是一场看不见的管理竞争,显得尤为重要。


题图摄影:JIM
拍摄地点:   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