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功考证了《书谱》中流传千年的“错误”,为何不受重视?

 书法心法 2021-03-08

为什么启功先生纠正《孙过庭书谱》中“忝”误认为“恶”却没有得到普及?

这件事呢?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个事情的经过。先来简单的说一下,这两个字在《书谱》中的原文和他意思。

至于启功先生纠正的,为什么没有得到普及呢,其实我感觉在下边的分析中也能得到一些答案。

这篇文章比较长,大家可以当一个八卦故事看,王羲之王献之这对父子的八卦故事。

这篇文章我花了大概两个多小时来写的,虽然时间比较多,但是很有意义。可能比较长,如果不喜欢读长文的朋友可以自行关闭。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说这段原文比较长,但是如果想看这两个字(恶和忝)的意思,还是要把这个段看一下,这段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意思就是说谢安(王羲之朋友)写信非常漂亮,不喜欢王献之的字。王献之就不服,然后就写了一篇比较好的字送给谢安,然后谢安在王献之给的字上面题了几句话又给送回去了,当然,这个评语肯定是说王献之字不太好的,王献之就记仇了。

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字和你爸爸王羲之的字谁好?”

王献之就说“那肯定是我好啊”

谢安说“别人好像不是这么以为”

王献之说“他们哪懂?”

王献之就用这些措辞否定了谢安对他字的偏见,自称胜过他的父亲王羲之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自己出名的话,应该让父母也彰显出去,这叫光宗耀祖,是孝道的一部分。(胜母之里,曾参不入,这是一个典故,说的就是曾子来到了一个村子,叫“胜母里”,曾子听到这个名字之后,觉得这个村子不尊重母亲,然后就不进这个村子吃饭,以彰显孝道)

上面这句话说的就是孙过庭对王献之高傲自大的批评,有了出息忘了父母。

到这儿开始呢才能算是进入了这两个字的主题,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段话,他说的是批评王献之的话,然后我们才能分析这个“恶”字是对是错。

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然后我们来到了这段话,这段和上一段是联系在一起的,上一段是一个前因,这段儿就是后果。

这一段总体来说还是孙过庭对王献之的批评,原文意思如下:

就是王献之的笔法大概都是从王羲之出来的,只学了一些规则,没有学到精华。

但是王献之却说他的字是神仙教的,不推崇他家的教育成就。就这么写字和“面壁”有什么区别呢?(面壁应该是一个典故,这个意思我也没有去查,但是可以猜测一下就是水平不太高的意思)

注意注意,从这,重点就开始了。

有一天王羲之去京都,临走的时候,在家的墙上面写了一幅字。(古人写字呢,其实比较好玩,在衣服上,在墙上,在床板上,只要有空白地方都写字。这个也比较好玩,因为我在这上面也都写过,比较不耻的说,就是找到了和书圣的共同爱好)

然后王献之,就把这幅字给擦掉了,去一个别的墙面自己给写了下来,也就是说,把王曦之写的内容自己又写了一遍,而且写完之后觉得自己写的还不错(私以不恶)。

然后等王羲之回来的时候,王羲之就说,哎呀,这是我喝醉了的时候写的(意思是写的非常差),王献之就很惭愧。。


那好,我们现在到这儿,就已经把这段话给解释清楚了。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个字的差别。

私以不恶,私以不忝。

忝,辱也。——《说文》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耻辱。

私以不忝的意思就是自我感觉良好,不觉得羞耻。

私以不恶的意思是自以为写得还不赖,挺好。

其实在我们后人看来,那这两句话的意思都应该是一个意思。

对父亲的字不敬,然后沾沾自喜,就是不觉羞耻。

所以“恶”也好,“忝”也罢,在文章的意思上,是没有太大的差异的,并不影响文章的主要思想。

而且呢,书谱主要是一个序文,就是还没有写到正文就已经结束的一篇书法论文。

因为当时孙过庭没有把书谱写完,他本来是分了好几个部分,结果只写完了小部分就去世了。

因为通篇的行文像一个序文的格式,所以很多人就推测,正文还没有开始写,这只是一个开头。

所以呢。这个字就没有太深究的必要,因为它只是一片序文,并不是正文,并不是影响太深刻的一部分。而且错的那个部分更是很鸡肋的一个部分,所以没人去关注,很正常。


那好,现在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是它的意思的问题,这两个字的意思解释给我们读者的感觉的是差不多的,所以就没有太过苛刻的要求。

然后我们再从草书的法度方面来分析这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书谱中的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仔细看这一行,私以不恶(忝)

这个只能是由两部分组成。

上边是“天”草书,下边是“心”草书。

我们来看一个比较形近的字,“恶”的草书写法。

这个就是“恶”草书。

我们来看一下它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古代这个字通常都写成以下这样



“恶”

这个现在能算作是异体字,但是在古代这个是通用的,是常用的,在古代这个就不算异体。



恶的另一种草书写法,相对应的就是上“西”下“心”。



这个西字草书,大概就是这样变的。

这个在古代是可以变的,比如王献之

先写左右两撇,然后写中间两点。

比如张瑞图

这个就比较直观了,是先写中间两点,然后再写左右两撇。


所以古人写字法度还是很严的,但是由于因为这两个字确实太像了,所以很容易弄错。



原帖中,这个字上面就是天的写法,因为是一横,然后在横的中间起笔接下两横,而且是“实连”。

看到了吗?所有的“天”草书都是“实连”




这三个行,第一个和后两个横是虚连。


这个确实很容易引起辨认错误。

至于说为什么古人没有纠正这个错误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个是错误,也是认清了这两个字可能是恶,也可能是忝。但是并不影响文章的意思,所以没做纠缠,字没认清,不学就好了(这个非常重要,学习是活的,不能连错得学)。

第二种可能,古人是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区别。但是你想,这本文章的流传是通过去印刷很多本,抄写很多本流传开的。但是真迹只在一个人的手里,如果这个人认错了,那后边所有的人都错了,如果这个人认对了,那别人也都是对的。

重点是真迹只在一个人手里,并且流传有序。尤其草书,法度很森严,历代来说草书大家也不是很多,即使是书法大家偶尔在这种相近的字形上也可能犯错(不会写错,但是可能认错)。所以他们知道是错的,这个很正常,但是毕竟看过真迹的人比较少,明白其中对错的人更少,这本书的流传绝对不是靠真迹,而是靠内在的价值,是通过印刷,抄写流传的。

如果我们今人没有这么先进的影印技术,那肯定也不会发现其中的错误,即使部分人发现了,比如启功先生那样的,他跟别人说,谁又能去听呢?谁又会在乎呢?毕竟这个字的对错,并不影响文章本身的意思。

因为世界上流传的就是错的,当大多数人觉得错的是对的,那错的就是对的。

而且古人学写字呢,其实他们学的并不死,唐代这个字产生了不好辨识,那后人就可以用别的方法去代替另一个字,从而产生两种相似的字之间不被辨认错误。

所以大家刚才看到了两个“恶”的写法。

那我们再来说一下它下面那个心字的写法


心的草书

心和恶有关系,但是和忝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就关系到草书符号,我们来看一个字就明白了。

慕,的草书



孙过庭“慕”的写法,下边就是一个“心”的草书符号。

记住是心的草书符号,并不是心这个字。



这个字就更比较直观了。。

所以呀,这个字,出现辨识错误很正常。

那我们现在再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字在书里都是错的呢。

在这本书里就出现了错误,这是七十年代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

我个人手里这本是07年版的,也没有改,只是印刷。

还有这个书法大字典里面这些也是这么写的。

这个其实并不能怪主编,因为主编他是负责编书的他只能在大局上掌握,在这些细节地方是没有办法注意到的。

也并不能说人家编书不用心,他们的责任是编辑,只能代表综合的学术水平比较高,并不能代表草书的水平就非常高。

所以他们编这些书的时候可能都是去借鉴前人的一些发现的。

所以就如同刚才我说,如果前人都写错了,那他们肯定一定也是错的。

肯定会有知道对错的人,但是比较少,就没有办法成为这种主流性的言论。

启功已经是名家了,他的言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算是他也没能改变这个现状。

这个谁是对谁错,那已经不重要了,我认为启功先生的肯定是对的。

但是他对本文的意思,中心思想并没有产生影响。

私以不恶,私以不忝。

如果单看这两句话的意思的话,那肯定是不一样了。自以为很不错,和并不为自己感到羞耻,意思是不一样的。

但是到了那种语境,那种孙过庭对王羲之的批评,批判下的表达王献之很自大,不懂孝道的这种思想的时候,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这篇文章重点提一句:启功先生的精神的肯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是世界就是这样,如果都以为错的是对的,那错的就是对的。

这篇文章是我花了大概两个小时整理出来的,可能比较长,没有人看,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这个人写文章现在就挑有意思的写,能给大家带来知识,也能丰富自己。

这篇文章注定看的人很少,如果这篇文章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的话,希望大家关注我一下,我是梁宇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