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王论

 dingqy6 2021-11-06

王献之和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父子书法家,两人被并称为“二王”,父子俩的书法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而且还在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人。

王羲之 王献之

民间关于这父子俩的故事,有的广为流传,有的鲜为人知,还有的半真半假。

记得少时学书时,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的意思是王献之练字时,王羲之偷偷走过去从背后拔儿子所握的毛笔,结果却没有拔动,以此来证明王献之练字之专注。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假的不能再假。虽说握笔有松有紧,但一般来说不至于紧到用力都拔不动的。

王羲之《远宦帖》局部

还有一个故事则半真半假,令人将信将疑。说的是王献之在父亲的激励下刻苦练字,练完了十八缸水,觉得很有水平了,就写了个“大”字拿到父亲看,王羲之看后说,这“大”字下面太空了,加个点就更合适,于是提笔添加了一点变成了一个“太”字。

王羲之《得示帖》

王献之拿着这个“太”字给母亲看,母亲看后说,我儿学书多年,终于有了大的进步,这个“太”字的一点,有父亲的功力了。王献之一听,深感惭愧,又默默地回到书房好好练字了。

王羲之《胡桃帖》

“太”字的一点,似乎为父子俩的书法决出了胜负,说明了两个之间的距离,但这也许是后人的杜撰,只是为了说明父子两人的书法用功之深,用心之苦。

王羲之草书《啖豆鼠帖》

关于这对儿父子书法家,谁的书法更胜一筹,一直都是后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孙过庭像

意思是说,王羲之有一次要去京都了,出发前在墙壁上题了字,王献之(字子敬)在父亲出发后,偷偷把父亲写的字擦掉,模仿着父亲的字重写了一遍,这样做当然没有什么恶意,当王羲之回家时看到时非常感慨地说,我出发时估计是喝多了,既然写出这样的字来。王献之于是感觉非常的惭愧。

王羲之《行穰帖》

而《书谱》终记载的另一个故事则说明了孙过庭对于父子二人书艺高下的评判。这个故事是关于谢安与王献之之间的对话。

摘录如下: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王献之《鸭头丸帖》

意思是说:谢安非常擅长写尺牍,并不重视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写了一幅好作品送给谢安,结果却被谢安题字后退了回来,王献之感到非常的愤慨。有一次两人见面,谢安就问王献之:你觉得你的书法与你父亲的比谁的好?王献之说,当然是我的好啊。谢安说:大家可不是这样说的。于是王献之就答到:一般人哪里会懂得分辨这些。

王献之《草书九帖》之一

由此来看,关于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书法对比,孙过庭的意见是父亲要比儿子强。从技术到伦理,都偏袒王羲之。

王献之《东山松帖》

但后世也有专家认为孙过庭的说法有失偏颇。能与父亲并列称为“二王”,这本身就足以说明王献之的书法有其独到之处,正如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宋四家”、“初唐四大家”等等,能够被后人并列评价,没有一两把刷子怎么行?

王献之行草《极热帖》

虽然王羲之的《兰亭序》获得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但在草书上并没有王献之那么酣畅淋漓和敢于突破,王羲之传世的大都是行书作品,即使草书作品也基本处于章草阶段,并没有如张芝般的连绵不断的草书作品。但其儿子王献之却突破了章草的藩篱,敢于突破和创新,作品富有写意之美,让人耳目一新。

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书法各有优点,不相伯仲,各自成体。在今人看来,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古时因伦理问题或许不太乐意于把儿子放在超越老子的位置。

但到了今天,拥有更加包容与开放的心态,更能使我们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二王书风的精髓,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