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我DeShuWu 2018-04-07


By:陈 赤

总有一些古老而不朽的智慧指引我们通向遥远的未来,总有一些伟大的贤哲思想丰富我们空白的心灵,总有一些熠熠闪光的传统精神帮助我们面对变化的世界。《论语》中孔子的天才叙述,无疑是中国文化长卷中顶顶精彩的篇章;而孔门师弟之间的道义之交,则无疑是中国文明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打开《论语》,首先引人入胜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天资聪颖、谦逊好学、家贫而不改其乐的颜回;鲁莽耿介、侠肝义胆、追随孔子忠贞不二的子路;富而好礼、胸怀韬略、智计百出的子贡;以勤补拙、刻苦踏实、每日三省、终成大器的曾参;至纯至孝、言必有中的闵子骞;淡泊名利、随性洒脱的曾皙;思维活跃、古怪刁钻的宰我……当然,最生动的主角还是那位可亲可爱、说不尽、道不完的孔夫子!

精彩节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是著名的篇章。不少注家似乎觉得孔子天生就应该只喜欢饭疏食饮水,任何时候都恪守“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美食会无动于衷,因而把“厌”解释为“餍足””贪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翻译为饭食不贪吃精粹,鱼肉不贪吃细美,一步一步地把孔子的形象塑造成刻板无趣,索然无味的道德先生、牌位先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在儒家的强大影响下,中国古代历史还能够创造出包括美食、美服、美器在内的灿烂文明了。

其实,孔子并不是刻意要成为一位苦行者。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孔子更强调精神的富足、内心的安宁、胸襟的开阔;但如果条件许可,也无碍孔子本着乐以忘忧的态度,享受人生的种种美好。这绝不能简单地归入贪求安逸,更不能视为一种罪过。以孔子旷达的心胸,难道还接纳不了一点美食?所以,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肉腐烂,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火候不当,不吃;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醋,不吃;席上肉虽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饭,不撤下姜,但也不多吃。

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得出孔子提倡美食,对食品安全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精通食疗之道。例如,孔子”不撤姜食“,说明孔子了解和重视姜的养生功用。据中医研究,”男子不可一日无姜“,因为生姜能调节男性前列腺的代谢机能,对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患有胃寒、食欲不振的男性,经常服食生姜,能够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女人食姜也很有好处,产后女子坐月子以姜醋佐膳,有利于产妇体质复原;产后用姜片煲水洗头洗澡,甚至洗脸洗手,可以驱寒,防风湿和偏头痛。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能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待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不过,生姜虽对养生益处不少,但也并非多多益善,所以孔子说”不多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最好不要过量食用或长期食用,否则会给身体带来不利影响;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或有湿热症状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或等症状缓解后再服用。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说明姜在秋天和冬天慎食。古代医书则讲:“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