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竹叶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竹叶lOg 生石膏30g 法半夏9g 麦冬18g 人参6g 炙甘草6g 粳米15g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下粳米,煮 成汤去米,分3次温服,每次200ml。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主治] 主证:体虚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饮,气逆欲吐, 舌干少津,脉虚数。 副证:或咽干咳嗽,苔黄少津。
(临证加减)

1.竹叶石膏汤治疗余热未尽:竹叶石膏汤可用于治疗热病 后期余热未了,炼津耗气者。如乙型脑炎等恢复期,小儿中毒性 消化不良脱水等症;脑震荡症见头痛欲裂,烦乱不堪,少眠或不 寐,或昏冒,溲赤便结等表现。[福建中医药,1966,f2,:29]   

2.竹叶石膏汤治疗小儿消渴病:小儿消渴病多发生于夏秋 季节,以热盛、口渴、尿多为临床特征,大异于糖尿病、尿崩 症。由于原因不明,病名也极不统一,如夏月小儿高热、多渴、 多尿综合征、夏季热、阳明经热等,都属同一疾患。用白虎汤类 努皆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中医杂志,1959,c6,:43]

3.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拳方加黄连、石斛等。皆仅服十余剂而诸症缓解,痊愈出院。

4.竹叶石膏汤治疗乙脑:用竹叶石膏汤治疗重型乙脑后期 症状,获得满意疗效。

5.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以竹叶石膏汤为基 本方.咳重者加黄芩、枇杷叶;午后发热重者加银柴胡、青蒿; 咽喉痛者加元参、赤芍;气虚自汗者加黄芪、牡蛎等。

6.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牙痛:本方含生石膏40g,竹叶 15g,知母、山栀子、升麻各12g,玄参10g。上药浸泡30分钟, 加糯米20g,煎至米熟为度。每日1剂,煎2次,药液混合,饭 前温服。疗程3—6日。

7.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药用竹叶12g,生石膏、 太子参(代人参)各30g,麦冬、淮山药(代粳米)各15g,甘 草6g。每日工剂,水煎服。

8.本方加黑玄参、连翘、光杏仁、金银花治登革热。

9。本方去粳米加白芨、青黛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10。本方加减石膏、蒲公英、麦冬、白花蛇舌草、生晒参、 甘草、生地、双花、淡竹叶、桃仁治痤疮。

11.肺胃俱热,津液不足者,加桔梗、百合、杏仁、贝母。 干呕噫气者,加枳实、竹茹、厚朴、陈皮,并增加半夏用量。

12.虚弱消瘦,胃阴不足者,加沙参、玉竹、并增加人参、 麦冬用量。

13.低热留恋不已,午后加重,兼见面红目赤,头晕头痛, 心烦失眠,口干喜饮,得凉则舒,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竹茹用 量在12~30g,加贝母、桔梗。

14。夏月中暍症,舌燥苔生刺,烦渴,板齿燥,谵语,本方 加白术、陈皮、扁豆、茯苓、白芍、山栀子、香薷。为龚氏人参 白虎汤,如腹痛呕吐泻下,脾胃虚寒之人禁用石膏。

15.妊娠时疫五六日,不汗出,口渴,狂言,呕逆者,加秦 艽、柴胡、前胡、赤茯苓、黄芩,葛根;发斑伴有虚,酌加犀 角,升麻,山栀子。

16.本方治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名竹叶汤。

17.本方加热附子三五分。治上热下寒,名既济汤。、 18,同名异方:竹叶,石膏,木通,薄荷,桔梗,甘草。治 胃实火盛作渴,名竹叶石膏汤。[医方集解]

[原文] 伤寒解後,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 日 三服。 [词解] (1)虚羸:虚弱消瘦。 (2)少气:即短气。 [提要] 伤寒解后,胃虚津伤,余热未尽的证治。 [释义] 伤寒病解后,证见“虚羸”,是因津液损伤,形骸失养,故虚弱而消瘦; “少气”,即气伤不足以息,此津气两伤之候。又因伤寒化热入里,故又兼中焦邪热。 “气逆欲吐”,是胃虚余热未尽,虚热上逆,胃气失和所致。可见本条的病机是胃虚津 伤,余热未尽,故用益气和胃、清热生津的竹叶石膏汤治疗。 [选注] 方有执: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也。气逆欲吐,饮作恶阻也。盖寒 伤形,故寒解则肌肉消削而羸瘦。热伤气,故热退则气衰耗而不足。病后虚羸,脾胃未 强,饮食难化,则痰易生,痰涌气逆也。(<伤寒论条辨。辨阴阳易瘥后劳复脉证并治>) <医宗金鉴):伤寒解后虚羸,寒伤形也;少气,热伤气也;气逆欲吐,余邪挟饮犯 胃也。故宜竹叶石膏汤,益虚清热,以降逆气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 注.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 钱天来:伤寒邪气已解,自当热退身凉,得谷而愈矣。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 其常也。乃虚弱羸瘦,少气力绵,呼吸短浅,更气上逆而欲吐者,此胃中虚而未和也。 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伤寒溯源集.差后诸证证治)) 陆渊雷:方氏云:“羸,病而瘦也。少气,谓短气不足以息。”(金鉴)云:是治病 后虚热也。钱氏云:“仲景虽未云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 寒者,别当消息也”。汤本氏云:余之经验,本方证,病者常肉脱消瘦,有疲劳困惫之 状,脉概虚数无力,屡发喘咳,腹部凹陷,甚则如舟底状,食机不振,常恶心。然证属 阳虚(案谓阳证而虚者,下仿此),而非阴虚证,故有热状,而无寒状。呼吸及其他排 泄物,辄有臭气,尿亦浓稠而赤浊,有此等内热情状可征焉。渊雷案:汤本所言证候, 盖从方药揣测而得,颇觉显明,惟本方证当有身热,无热者难用,不可不知。(<伤寒论 今释.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评述] 大病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主以竹叶石膏汤,揣其证当有烦热、口 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然而随人体体质和治疗的不同,大病瘥后又有虚寒和虚热的 不同转化,钱氏等将本条与上条的关系,精辟地点画出来,颇得要领。 [治法] 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方药] 竹叶石膏汤方。 [方义] 本方是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半夏而成。由于白虎加人参 汤具有清热益气生津的功效,故以此方作基础方,加淡竹叶清热除烦;以其病后余热, 热势不盛,故去知母,使石膏与竹叶相配,以清肺胃之热邪。人参、炙甘草益气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且能开胃行津液;麦冬、粳米滋阴养胃。诸药合用,共收滋阴清 热、益气和胃之效。尤妙者,麦冬与半夏为伍,既无滋腻之嫌,又无辛燥之弊,对后世 遣方用药颇有启迪。 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相比较,两方似同而实异,应当注意鉴别。本方为清补之剂, 适用于病后虚多实少,而用于治疗“伤寒解后”胃虚津伤、余热未清、胃气不和之证。 白虎加人参汤则为清热润燥、益气生津之重剂,为实多虚少而设,故适用于伤寒化热入 里、阳明热炽津伤证。 [方论选] 尤在泾: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之变法,以其少气,故加参麦之甘以益气,以其气逆 有饮,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气蠲饮,且去知母之咸寒,加竹叶之甘凉,尤于胃虚有热者, 为有当耳。(<伤寒贯珠集.差后诸病>) 徐灵胎:……此仲景先生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 津液……。((伤寒论类方.白虎汤类)) (医宗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 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 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差后 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 [点评] 本方在临床多用于温热病后期,其人气阴两伤,虚热内扰,肺胃气逆而致 欲呕、咳逆等证。在其它各科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病机并有以上症状者,用之亦每获良 效,不必拘泥于伤寒解后。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外台秘要)云:文仲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竹叶汤,即本方。方后云: 此仲景方。 2)<和剂局方)云: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 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 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3)<总病论>云:竹叶汤(即本方)治虚烦病,兼治中暍,渴,吐逆而脉滑数者。 4)<直指方)云: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5)(伤寒选录>云:竹叶汤,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复渴,即本 方,汤成去滓,入生姜汁三匙,再煎一沸服,神效。 6)<张氏医通)云: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又云:唇青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若唇青厥冷而畏 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7)(伤寒绪论)云:.太阳证,下之头痛未除,唇寒面青,指头微厥,复发热者,为 表邪内陷阴分中,头痛发热,不可用表药,宜竹叶石膏汤;瘥后虚烦不得眠,宜竹叶石 膏汤。 8)(类聚方广义)云:竹叶石膏汤治伤寒余热不退,烦闷咳喘,渴而心。F痞硬,或 呕或哕者,麻疹痘疮亦同。 . 9)<治瘟编)云:一妇人,发热微恶寒,心下苦闷,下利呕逆,舌上白胎,脐上动 悸高,脉弦紧,与大柴胡汤,下利稍止,呕逆益剧,胸腹热炽,烦渴欲饮水,四肢微 冷,脉沉紧,与竹叶石膏汤,服七剂愈。 10)<橘窗书影)云:中川左右卫门弟,年二十有余,患暑疫数十日不解,虚羸, 脉细数,舌上无苔而干燥,好冷水,绝谷数日,烦闷极,余与竹叶石膏汤服之二三日, 烦渴解,食少进,后脉数不解,气血枯燥,大便难,与参胡芍药汤(人参柴胡芍药枳实 黄芩知母地黄麦冬生姜)徐徐恢复,遂免危焉。 (2)现代应用 1)对癌症发热及术后、放疗、化疗后的应用:陈氏”,等报道使用竹叶石膏汤治疗 癌性发热患者52例,均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排除感染及非肿瘤的其 他疾病发热,且不受抗菌素、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影响;患者发热时间有规律,一般在 38℃一39℃,不伴恶寒与寒战。观察时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竹叶石膏汤组和消炎痛组。 竹叶石膏汤处方为:竹叶12g,生石膏30g,半夏9g,太子参30g(代人参),麦冬15g, 淮山药15g(代粳米),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消炎痛组使用消炎痛25mg,每 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连续治疗7天为1疗程,再停药7天观察疗效。结果显效(用药 7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7天内无复发热现象)竹叶石膏汤组与消炎痛组分别为9 例、7例;有效(体温降低,但未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停药后能稳定)为13、6例;无 效(体温未能控制,或用药时降低,停药后又升到用药前水平)为5、12例。总有效率 分别为81.5%、52%,竹叶石膏汤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消炎痛组(P<0.05)。同时观 察了降温时间,治疗7天内体温下降的百分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 竹叶石膏汤组体温回升率低于消炎痛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洪氏L2,报道使用 本方加减治疗癌症术后虚烦内热证2例,其中1例为胃癌术后,拟方为:淡竹叶10g, 生石膏30g,北沙参15g,麦冬12g,石斛12g,法半夏6g,淮山药10g,生甘草10g, 地骨皮10g,天花粉10g。服4剂脘腹灼热减半,痞满泛恶亦减,再服10剂阴虚内热诸 症消除;另1例肺癌术后患者,以本方加减:竹叶10g,生石膏20g,南北沙参各10g, 黄芩10g,桑白皮10g,天花粉10g,天门冬10g,银柴胡10g,地骨皮10g,浙贝母 10g。服7剂症减,再服7剂燥热得除。陈氏治疗原发性肝癌发热辨证属气阴亏虚、 邪热未清者1例,拟养阴益气、清除邪热之法治疗,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2g, 生石膏(先煎)60g,太子参、山药各30g,半夏、银柴胡各9g,麦冬15g,甘草6g, 红枣10g。3剂后症减,继服3剂热退,后以平补之剂善后。直至疗程结束,未再出现 发热。金氏L4J以本方治疗肝癌介入化疗后呕吐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最 小25岁,最大72岁。均经B超或CT、AFP定量等检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入院后均 以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为主治疗,即经股动脉插管注入顺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 等。呕吐均在化疗后2小时内出现,并且次数频繁,吐势较急。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 加减治疗:竹叶、制半夏、麦冬各lOg,生石膏30g,党参6g,炙甘草3g,粳米12g。 呕吐频繁如射者,加竹茹12g、代赭石18g、枇杷叶10g;火热太甚者,去党参、甘草, 加黄连3g知母10g;舌苔少,脉细,津伤较重者,加芦根20g、乌梅6g。水煎取汁 200ml,徐服,不拘次数。每日1剂,3 日为一疗程。结果:基本控制(恶心呕吐消失 者)42例;显效(恶心呕吐消失,停药后复发,再用上方仍有效者)工3例;无效(病 未缓解)3例。总有效率为95%。徐氏以本方防治恶性骨肿瘤化疗后副反应患者18 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摄片、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所用化疗药:甲氨蝶呤、环磷酰 胺、长春新碱、顺铂、阿霉素等。化疗方案大致相同,均用2—3种药物联合大剂量冲 击治疗,6次为一疗程,每次间隔2—3周。化疗后热毒未尽,灼伤津气,多表现为气 阴两伤,故用竹叶石膏汤化裁,剂量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其中呕恶严重者加入旋覆 花、代赭石、竹茹;胃热亢盛、口舌生疮为主者,重用生石膏30—60g,还可合知母、 玄参、天花粉等同用,同时口腔内擦锡类散等外用中成药;身发斑疹,瘙痒难忍者,可 加鲜生地、赤白芍、丹皮;气虚多汗、心悸怔仲者,可加黄芪、当归、五味子、煅龙牡 和灵磁石,或加服生脉饮;腹痛腹泻者,可合木香、枳壳、白芍等,或加服黄连素片。 每日1剂,早晚分服,5剂为1疗程,可续服至1—2个疗程。结果:显效(症状和体 征完全消失,且在整个疗程的各次化疗中均有相同效果)5例;有效(症状和体征缓 解,不影响正常生活及下一次化疗的按期进行)10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缓解)3 例。总有效率为83.3%,大多数病例3—5剂见效。刘氏等用本方治疗因肺癌或胸部 肿瘤放疗后造成放射性肺炎患者u例,放疗后症见发热、干咳少痰、口干纳少、烦躁 不寐,辨证属气阴两伤,临症曾用多方不效,后以竹叶石膏汤治疗,奏效甚捷。 2)在内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李氏报道使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扩张咳血 患者2例。1例辨证属于阴虚肺热,用本方加栀子、知母,重用石膏、麦门冬,经治疗 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另1例辨证属阴虚肺热兼脾阳不振,用本方加山药、知母、天 花粉,共治疗3周症状消除,随访3月未发咳血。马氏Lsj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合并上呼 吸道感染证属温热之邪伤及气阴,胃气虚弱,余热未尽者,拟方为:竹叶15g,生石膏 30g,半夏lOg,麦冬15g,太子参15g,甘草5g,粳米lOg。服4剂烧退,微觉头晕, 余无不适,后以上方去石膏加黄芪、益母草服12剂,尿检正常。继以前方为蜜丸善后。 廖氏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治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辨证属阴虚内热,热伤气 阴。采用清热养阴、益气生津之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麦冬各lOg,生石膏(先煎)、 生地、粳米各20g,甘草6g,连翘、党参、丹参各15g,三七粉3g(冲),仙鹤草30g。 服10剂后,全身紫癜明显消退,守方再续服10剂,全身紫癜消退,血象恢复正常。安 氏以本方加减治疗川崎病处于热恋阴伤期,在热毒炽盛期使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气 阴两伤期用生脉饮加味治疗。各期中均选择性地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赤芍、川 芎、红花等,部分病人还采用丹参注射液静滴。结果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最短l天,最长 8天,平均5天,随体温的恢复,临床症状也随之先后消失。10例患儿住院时间最短 16天,最长62天,平均,37天。赵氏”¨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伤寒109例,其中观 察组55例,对照组54例。均符合伤寒诊断标准。对照组自住院之日起口服氟哌酸胶 囊,每次0.3g, 日3次,10一14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以补液、调节水电解质紊乱。 观察组除用对照组治疗方法外,辨证分型治疗:温热郁结型47例,用三仁汤合藿朴夏 苓汤加减;热久伤阴型6例,治以竹叶石膏汤合王氏连朴饮;热入营血型2例,用犀角 地黄汤、清营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二次服用。10—14天为一疗程。结果痊愈 (一疗程结束发热已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血培养转阴)观察组54例(98。18%), 对照组53例(98.14%);无效(一疗程结束后发热未退,临床症状未消。血培养阳性) 每组各1例。 3)口腔科:杨氏等用本方加减治疗牙痛96例,分A、B组,前者为发病3天内 就诊者,60例,后者为发病4—6天就诊者,36例。均以本方加减:生石膏40g,竹叶 15g,知母、山栀、升麻各12g,玄参lOg,糯米20g。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放入 糯米,煎至米熟为度,每剂煎2次,将药液混合,一El内服完,每次饭前温服。结果治 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肿疼痛消退,咀嚼功能正常)A组3天均获愈,B组服药 4—6天获愈30例;好转(全身症状改善,局部肿胀减退)B组5例;无效(局部症状 不减,甚至加重)B组1例。A组病人痛止则停药,B组病人痛止之后再服药3剂,以 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内未复发。廖氏以本方加减治疗辨证属气津两伤、虚火上炎 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1例,共服药9剂,诸症痊愈,随访未复发。 4)其他:赵氏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小儿夏季厌食1例,拟方为:淡竹叶lOg, 石膏30g,党参、麦冬各20g,半夏、甘草各6g,粳米lOg。辨证属气津两伤,脾胃受 损,治疗获愈。张氏报道了暑温气分、气营两燔、暑温营血病案各1例,起初分别 用白虎汤加大青叶、连翘、钩藤、石决明,清营汤,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待热退后, 邪退正虚,即使用本方调理以清余热,然后再用沙参麦冬汤调理而愈。欧阳氏(16)等以 本方加减治疗暑热伤气型外感热病患者20例,结果临床治愈15例,好转5例。孙 氏以本方治疗恶梦、多梦亦获痊愈。 (3)医案选录 1)胃癌术后虚烦内热证:罗某,男,65岁。于1992年6月2日就诊。胃癌术后4 个月余,体瘦,神疲乏力,纳差,胃中燥热,嘈杂,泛恶,痞满胀痛,心烦口干,舌暗 红,无苔,脉弦细微数。脉症合参,此属胃阴虚致虚烦内热,法拟养胃阴,清热除烦。 方以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lOg,生石膏30g,北沙参15g,麦冬12g,石斛12g,法 半夏6g,淮山药lOg,生甘草lOg,地骨皮lOg,天花粉lOg,服4剂,脘腹燥热减半, 痞满泛恶亦减,嘱其再服工。剂。阴虚内热诸症全除而愈。 按:胃癌术后, 胃阴大伤。阴虚内热则胃中燥热、心烦、口干,气阴两伤, 胃气上 逆,故痞满胀痛、嘈杂泛恶。此例用竹叶石膏汤清热除烦,又增石斛、天花粉滋养胃 阴。诸药合用而病愈。(<江西中医药>1993;24(2):38) 2)乳腺炎术后:张某,女,23岁。因患乳腺炎,手术后发热在38.5℃一39.5℃之 间。西医认为手术后感染,注射各种抗生素无效。后用“安乃近”发汗热退,然旋退旋 升,不能巩固。因手术之后,又几经发汗,患者疲惫不堪,证见呕吐而不欲饮食、心 烦、口干、头晕、肢颤。切其脉数而有力。舌质嫩红而苔则薄黄。余问主治医师:此何 病耶?答曰:此乃败血病,不知中医能治愈否?余曰:患者已气阴两伤,犹以胃津匮乏 为甚,而又气逆作呕,不能进食则正气何以堪?必须清热扶虚,气阴两顾,方为合法: 处方:生石膏30g,麦冬24g,党参lOg,炙甘草lOg,粳米一撮,竹叶lOg。 此方仅服4剂,热退呕止,胃开能食。((伤寒论十四讲)) [按语] 竹叶石膏汤原治瘥后余热未清、津气两伤之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取其清 虚热、益气阴、养胃止呕之功,现代多用于癌性发热、癌证放疗、化疗后呕吐、干咳; 温(暑)病后期发热等证;津气两伤,虚火上炎之复发口腔溃疡、牙痛亦有用之者,其 使用原理:一日察证,盖癌之为病,多有虚羸,少气,乏力之象,再经放疗、化疗损 伤,则吐逆、虚热、烦躁、干咳等,变证蜂起,诸证与原文之“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之描述相合。二日审因,上述所治诸病,其类不同,变化多端,然皆不离其余热未清, 津气两伤之病机,故可据病机相同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