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岁多的娃因学习压力大而秃顶了!以爱的名义摧残,就长这个样子

 昵称32963897 2018-04-07

今天在网上看了一则新闻,说上海的2岁半男童东东,最近头发脱落的厉害。父母领其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斑秃。医生追问后得知,导致孩子脱发的原因,竟然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报考知名幼儿园,报了五个培优班,孩子压力太大,晚上睡觉经常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所致。

还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就因为压力太大而秃头,这真是摧残要从娃娃抓起的节奏啊!


孩子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父母的期望与要求来自于社会竞争的压力。


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却往往忽略了最为基本的现实:学习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心态,对于未知世界探求的欲望与获得探求结果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才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根本动因,而不是社会与父母的需要这些外界因素。

两岁多的孩子已知的东西很少,需要探索的东西很多,如果将孩子的精力过早过多的锁定在枯燥繁琐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的功利世界里,无奈被外界压力所胁迫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超越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范围,必然会适得其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失掉的岂止是头发,是一个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兴趣,是探索世界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显然与父母的愿望背道而驰,也违背了教育的初心。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孩子,强烈渴望获得成就感的却是父母或老师,这是中国教育的怪相。


学习是被逼的,是被动的,学习缺乏内生动力,这必然会让学习者对学习对象产生厌恶感,却又迫于外界压力而强制自己去接受。轻者会在这种不断克服厌恶感的自我压制过程中失掉探索的欲望,失掉创新的能力。重者则会失掉做一个健康人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学习本是一件充实自己,充满着成就感与快乐感的事情,却往往因为过多的期望与压力而变成了一种摧残。


不顾孩子的兴趣与能力,不顾孩子的特点与真实诉求而一味的追求功利,必然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学习与快乐感从来不是相对立的,而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如果无法将这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必然无法取得卓越的学习成就。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对于这一点体会的特别深刻。


学生初入高中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往往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件事情。


已经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十多年的学习时光,收获的成果居然是不知如何学习了,不懂如何去探索了,这是怎样的悲哀。


刚刚升入高一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诉求是:“快点告诉我结果,快点告诉我哪里需要背过。至于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逻辑思路是什么,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应用,完全不关注。就算老师积极引导,耐心讲解,也全然不为所动,睁着空洞的双眼,大脑停滞,每天起早贪黑在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却不知思考为何物,不懂探索为何物。我将这个时期学生的状态总结为:“身体在学习,脑子在休息”。

受教育者的状态是教育的结果。多年的应试教育,逼迫老师们将这种逼迫转嫁到学生身上:仅追求眼前利益,只追求分数结果,硬性往学生们头脑里塞知识。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仓库,负责存放已经由老师代劳的知识点,而丢掉其加工厂的主要功能。脑子长时间不运转,自然会锈住。


知识的结果不是最关键的,那是前人探索的成果。信息化时代,只要会打字,输入电脑,所有的知识性结果都能一览无余的呈现出来。最关键的是探索这个结果的过程,运用这个结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了功利而忽略最关键的核心利益,是教育的悲哀。


教育的悲哀,常常被冠了爱的名义。犹如那个2岁男童的父母。爱之深,盼之切。学校、老师,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功利心而否定爱的意义。但是真正的爱是尊重。尊重所爱对象的兴趣需要,尊重所爱对象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内心的真实诉求,才能真正让爱变成一种成就,而不是束缚与压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孩子,应该保持这样的态度:爱他,就让他快乐,让他幸福。对知识的学习而言,因探寻而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才是最大的快乐源。孩子们快乐了,教育才有希望。


所以,为孩子留住头发是最低的底线,为孩子留住希望才是最高的期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