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和佛家、道家之间的关系

 慈善行生 2018-04-07
佛家和道家到了高层次,也往中间走,因为中间才是大道
低层次的儒家,他就是儒家,和佛家、道家不一样。高层次的儒家,他是属于道家的。儒家走中间,不往两边走,不管层次高低都这样。佛家和道家不一样,佛家和道家,低层次的不走中间,到了高层次,才往中间走。
佛家和道家到了高层次,也往中间走,因为中间才是大道。
佛家和道家的理就是那样,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宇宙就成不了宇宙了。不是说中庸了,就什么都要中庸,不是这样的。佛家就是佛家,道家就是道家,要求他们也中庸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说,儒家是什么理都能兼顾一些的,不像佛家,非常注重善,不太注重真。道家就反过来,非常注重真,不太注重善。儒家是站在中间,每种理都会用,但都不过量用,适当地用,讲“中庸”。比如说儒家认为,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这就是儒家的思想,不是佛家的思想,也不是道家的思想。儒家自己没有什么理,只有中庸,但是却什么理都用。并且法和理都能兼顾,既讲法也讲理,既有强制性也有灵活性,并且会视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儒家的特点,不走极端,不会因为“善”好就所有地方都用“善”,也不会因为“真”好就所有地方都用“真”。有时候用一点善,有时候用一点真,视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东西。
图片
图片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
图片
离民众近的官员要有善,君王要有智,最准确地说,应该是君王和丞相要有智,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离民近的百官要有善。智是中庸讲的,道家其实还不太讲智,道家讲真。 中庸讲得最多的是智,因为中庸处于中间,要根据千变万化的不同情况用不同的东西,并且法和理都要兼顾,所以最需要的就是智。一个君王如果不讲中庸,他绝对不能长久地治理大国和天下,只能治理小国。百官不太需要讲中庸,讲也只是讲“和”就够了,所以离王近的百官要有真,要讲理。而离民近的百官一定要讲善,要善良无瑕。智、真和善不能 搞混,否则天下会大乱。
中庸讲智,道家不讲智。
中庸生大智。不做君王的人,如果想要有智,也要讲中庸,否则不会有智。比如说谋臣,专门给人出谋划策的人,他也要讲中庸,否则不会有智。历史上最出名的谋臣就是张良,他的思想就是中庸。为什么张良能有大智,是因为他思想的基点是中庸。
诸葛亮对张良有一评价:“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为什么诸葛亮会说“仰其像不威”?是因为张良虽然是男子,却没有普通男子的“威武” 和“刚强”。 中庸讲究的是“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不少后人都评价张良,说其相貌不似男子,没有威武和魁梧。 因为中庸是“无”,什么都不是,什么也不像,所以相貌上也会出现这种变化,说他是什么好像都对不上号,给人的感觉就会这样。似忠非忠,似义非义,似强非强,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似弱非弱,似愚非愚,等等。历史上除了孔子之外,估计没有一个人能像张良那么中庸了。
图片
图片
兵家计谋
图片
人以为张良的智是因为学了“太公兵法”而得,其实那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中庸。张良的智不是兵家的计谋,所以跟“兵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要说兵家的计谋,韩信的兵家计谋比张良的厉害。为什么张良不用兵家的计谋而有智?其智不来源于兵家,而来源于中庸。张良是历史上最有智的谋臣,被称为“谋圣”,不是普普通通一个人看了什么“兵法”就能做到的。
兵家不讲智,兵家讲的是计谋。智来源于“知”,因为“知”而“智”。而“知”来源于中庸。所以中庸生智。当智用作“计谋”时,他就是“计谋”;用作治国时,他就是“策”;用作治理天下时,他就是道德;什么都不用作时,他就只是“知”。中庸是至阳,通晓万物,可成万物。而“计谋”仅仅只是兵家的东西,是不能用来治国的,也不是道德,所以“计谋”和中庸的“知”有本质的不同。
诸葛亮是义,严格来说不是谋臣,是忠臣、义臣。义是道家讲的理,不是儒家。诸葛亮是因为明理,所以懂很多东西,懂得看天时和地利等等,是因为明理而不是因为 “知”,所以诸葛亮的东西同样不能用来治国,同样不是道德标准。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其实是道家的东西和儒家的东西糅合了在一起。严格地说,“义”是道家讲 的,不是儒家讲的,儒家不讲义。真正儒家的理就只有中庸, 中庸生智,不生“义”。“仁、义、礼、智、信”里面只有“仁、 礼、智”是儒家讲的。儒家讲的“仁”是道德,不是后世人 认为的“对别人好”。“礼”是符合天道的行为和思想,是无 恶并且不极端。极端了就不叫“礼”了,那是粗暴、粗鲁、 野蛮、为所欲为。儒家最讲究的就是“平和、理智”,在高 层次儒家看来,“义”带着某种程度的极端,所以不是高层次的儒家讲的,只是到了人那里,各种理就会非常庞杂,也就有了“仁、义、礼、智、信”等等各种理。层次越高的理越简单,每个理涵盖的范围越大;层次越低的理越庞杂,每个理涵盖的范围越小。
层次越高越简单。高层次的儒家只有中庸,没有其它的东西。儒家到了低层次,才产生了“仁、义、礼、智、 信”等等各种东西。孔子说的东西,是儒家到了低层次、到了人那里的东西。我们说的是儒家高层次的东西,这是不同 的。所以不能拿我们说的东西和孔子说的东西来比较,因为这是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是没得比较的。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谁好谁不好,不同层次的理适合不同层次的生命。
虽然儒家到了低层次也讲“义”,但是儒家讲的“义” 和道家讲的“义”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儒家讲的“义”更为轻和淡。具体点说,就是儒家讲的“义”里面是没有“关系”。道家讲的“义”, 里面是有“关系”。
没有“关系”的“义”
儒家讲的所有东西,他的出发点都是法,而不是人的东西。所以儒家讲的“义”,仅仅只是人“依据法来衡量,应该如何如何”,是没有个人的恩怨和情的因素的。比如说,人说的什么“他对我有情,我对他有义”,这种东西就不是。儒家讲的“义”,因为里面带着个人的恩怨和情。就像《三国演义》里面讲的“义”,就不是儒家讲的“义”,是道家讲的“义”。后世人把孔子讲的“义”发展成了非常庞杂的东西,把所有的“义”都归到儒家的头上,其实是人把道家的东西掺进了儒家里面,是不对的。
所以儒家讲的“义”仅仅只是“法要求我要如何如何做,所以我应该如何如何做”,而不是“人如何如何对我,所以我就应该如何如何对别人”。 孔子讲的“义”仅仅只是“依据法来衡量,我应该如何做”,出发点是非常简单和纯净的,是没有那么多的杂质在里面的,绝不是后世人认为的那些,不是“依据别人如何对自己来决定自己如何对别人”。当然,人要遵循道家讲的“义”也是可以的、也是对的,只是那些是道家的理,而不是儒家的理。所以这个问题是要弄清楚的。 儒家讲的“义”没有自己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因素,只有法的因素。儒家讲的“义”,基点是法,而不是个人的恩怨。 法要求你要对别人好,不能对别人恶,所以不管别人对你好还是不好,都不能对别人不好,都不能对别人恶。所以儒家讲的对别人好,是因为法,而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好。
极端就不叫“礼”,儒家强调不走极端, 所以“礼”是儒家讲的。人对“礼”的理解是非常不准确的,“礼” 是不极端的行为和思想,是平和的、理智的,这才是“礼”。 什么是“非礼”?就是那些极端的、粗暴的、强制的、阴暗的、有图谋的行为。礼不是现代人认为的什么“礼貌”那些 东西,那些东西非常肤浅没有内涵,很多只是虚伪的外表。真正的“礼”是真实的、干净的、内涵非常丰富的,极端了 的东西都不是“礼”。“礼”除了不极端外,还有就是“规矩”,要有规矩,没有规矩就是无礼。这个“规矩”包括了外在的 道德和内在的人自己的心法,要有心法,要守住心法,这才 是“礼”。
佛家和道家讲的治国之道都不是这样的。佛家讲善,他们认为君王要对民众善,要用慈悲和善来管理,不管离民远还是近都用善。道家就更麻烦,道家是不懂治国之道的,因为道家讲的善太少,而人是要用善来管理的。并且更重要的一点,道家不讲法,没有法,根本治理不了社会。
图片
图片
佛家和儒家的治国之道不同
图片
治小国要用佛家的善,治大国和治天下要用儒家的中庸。只有中庸才是恒久的稳定和不灭。“无”为阳,“有” 为阴,君王不讲中庸,就没有了阳。所以治大国和治天下的君王一定要讲中庸。民和百官都可以不太讲中庸,讲“和” 就可以了。治大国的君王不可以不讲中庸,否则天下会大乱。 中庸不走阴也不走阳,只有中庸才有恒定和平衡。治理天下,如果君王不讲中庸,一定不会长久。
中庸是恒定。 中庸生智,要有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要有智,他必须做到无恶、不执、不迷,这是最起码的标准,才会有智。无恶是首先要做到的,是中庸最起码、最低的标准要求,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无恶,是走不到中庸的。君子的 标准是要无恶。孔子非常强调君子。中庸对无恶的要求非常高,比佛家道家的要求都要高,每走一步,都要先检查一下 自己有没有恶,看到自己没有恶了,才可以往前走,如果有 恶,就必须先去掉恶,才能继续往前走。一个人做不到无恶, 是走不到中庸的,非要走,就会出现危险。气也是恶,一个人生气了就是有恶。无恶是没有气,不管喜气和怒气都是气,其实都是恶。没有怒,没有怨,没有恨,没有妒忌,等等各种恶的东西都没有。
气也是恶,七情六欲都是恶。
中庸对无恶的要求如此高,因为中庸走中间最正的那条路,所以对无恶的要求非常非常高。一个人做不到无恶,是不可能走得到中庸的。 所以要走中庸,必须先去掉恶。当然,这个过程是慢慢达到的,一点点提高的,一步登不了天。
无恶,君子一定要无恶,有恶就必须先去掉恶。道家讲“智”, 智”是中庸所生的。由于“真”生理,所以道家会掌握比较多的理。“不惑”才是“真”,没有被假象迷惑的才能是“真”,那么没有被假象迷惑的才是“智”。被假象迷惑的就谈不上“智”了,小人说几句好听话,就感觉甜蜜蜜,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有“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道家讲真也会有一定的智,但是如果“真”太强大,就会减弱智。 任何东西过于强大都是极端,极端了就不可能有 “智”。
王要有“智”,不能极端。离民近的要有善。民的标准是比较低的,拿“智”去要求民众,他们会受不了。如果对民众都要求他们“不惑”和“无恶”, 不能喜欢甜蜜蜜的话,无喜无怒,他们就会承受不了,认为你不近人情,会害怕你,讨厌你。所以不能用“智”的标准要求民众,民众需要的不是“智”,而是“善”,民众的标准是要善良。
没有一种理是万能的,所以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理。
”中庸”是高层次才讲的理,所以“中庸”只适合于道德高尚、正直无私、恶气非常少的人,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道德低下的人不能用“中庸”来教化他,否则会适得其反,会助长人的狡猾,并且会出现危险,道德低下的人是不能走中庸的,恶气重的人也不能走中庸。普通人讲中庸只能讲孔子说的那种中庸,不能讲我们说的这种中庸。孔子说的那种中庸适合所有的普通人,只要那个人不是太狡猾或太恶都可以学。但是我们说的这种中庸,只适合已经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人,也就是道德高尚、正直无私、恶气非常少的人。
孔子说的中庸和我们说的中庸不同。孔子说的中庸是适合所有普通人的,是低层次讲的中庸,比较安全,所以人开始学中庸,都要先学孔子说的那种中庸。我们说的中庸是高层次的理,只适合恶气非常少的人,也就是君子。
孔子说的中庸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为人处世时,喜怒哀乐都没有生出来,是“中”。喜怒哀乐生出来了,但是都能有节制,是“和”。这种中庸适合所有的人,我们说的中庸只适合君子。孔子说的中庸只涉及到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情绪和欲望。我们说的中庸会涉及到人后天所有的特性,只适合已经达到了孔子说的君子标准的人,也就是已经达到了孔子说的那种中庸标准的人,脾气不大、恶气不多、正直无私、不狡猾。 要先达到孔子说的那种中庸的标准,性情平和、恶气不多、不狡猾,才能学高层次的中庸。
恶气重的人就是脾气大的、易喜易怒的、易爱易恨的、喜欢骂人的、 喜欢发牢骚的,等等各种恶的因素多的。恶气重的人一定不能学我们说的中庸,否则一定会出现危险,这种人只能学佛家的理,讲善,或者可以先学孔子说的那种中庸,等修到恶气很少了才能学我们说的中庸。如果是喜欢控制人、喜欢干涉人、喜欢拉关系和喜欢搞关系、喜欢人情世故的,这种人是狡猾的人,这种人只适用佛家的理,连孔子说的中庸也不适用。
孔子说的中庸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为人处世时,喜怒哀乐都没 有生出来,是“中”。喜怒哀乐生出来了,但是都能有节制,是“和”。这种中庸适合所有的人,我们说的中庸只适合君 子。孔子说的中庸只涉及到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情绪和欲望。我们说的中庸会涉及到人后天所有的特性,只适合已经达到了孔子说的君子标准的人,也就是已经达到了孔子说的那种中庸标准的人,脾气不大、恶气不多、正直无私、不狡猾。
要先达到孔子说的那种中庸的标准,性情平 和、恶气不多、不狡猾,才能学高层次的中庸。
恶气重的人就是脾气大的、易喜易怒的、易爱易恨的、喜欢骂人的、 喜欢发牢骚的,等等各种恶的因素多的。恶气重的人一定不能学我们说的中庸,否则一定会出现危险,这种人只能学佛 家的理,讲善,或者可以先学孔子说的那种中庸,等修到恶气很少了才能学我们说的中庸。如果是喜欢控制人、喜欢干涉人、喜欢拉关系和喜欢搞关系、喜欢人情世故的,这种人是狡猾的人,这种人只适用佛家的理,连孔子说的中庸也不适用。
喜欢拉关系是狡猾。喜欢拉关系、喜欢搞关系的人是私多的人, 私多的人一定狡猾。这种人是最不好的人。这种人一定不能学中庸,连孔子说的中庸也不能学。坏人往往都喜欢搞关系,喜欢搞关系一定是私多的人,私多的人都不能学中庸,这是一定的,否则越学会变得越不好。
狡猾的人连孔子的中庸也不能学,因为中庸一定生智,虽然孔子说的中庸层次比较低,适合的人比较多,但是即使这样,孔子说的中庸也会生智,只不过生出来的智是人的层面的。狡猾的人一旦有了智,只会越来越坏,迅速变坏。为什么老子否定智,不是没有道理 的,因为狡猾的人是不允许有智的,老子最不喜欢狡猾的人, 所以老子否定智,不让人有智。不论什么人都适用,都可以讲佛家的善,这是佛家的长处。
道德低下的人、狡猾的人,是私多、阴多的人,这种人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为私的,都是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受伤害、如何得到利益。这种人会利用“中庸”来保护自己, 人就会越来越圆滑,越来越狡猾。如果是恶气重的人学中庸,就会走入魔道。道德低下的人只能用佛家的理,讲善。也就是说,道德低下的人连孔子说的中庸也不能学,只能学佛家的理。
理不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坏人就会用理来保护自己,圆滑、狡猾的人就会这样。理是用来去掉“自己”、去掉私,用来提升的。
“自己”很弱。人对“无私”的理解都是错的,人以为“对别人好”就是“无私”,但是“对别人好”的人往往很多是很狡猾的。正直无私,在人中的表现是不与坏人同流、没有狡猾,不拉帮结伙,不搞小圈子,不追潮流,不上窜下窜到处谋取所谓的幸福和所谓的尊严,能忍受痛苦。在层次高一些的境界的表现就不是这样。人理解到的都是人中的表现,也就是低层次的表现。当然,如果连低层次的标准都做不到,连“不拉帮结伙,不搞小圈子,不追潮流,不谋取幸福和尊严”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高层次的标准了。
“追潮流”就是在谋私,私越重的人越喜欢追潮流。 表面上是因为情和喜欢,实质上是在谋取社会中的那些无形的地位和别人眼中的“形象”,想通过“追潮流” 来达到彰显自己、谋取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如果只是单纯的喜欢,就仅仅只是个人喜好,个人喜好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的,并且是稳定和持久的,而不是潮流有什么就追什么。“追 潮流”一定是在谋私,利用人的观念来谋私。喜欢“追潮流” 的人和喜欢搞小圈子的人一样,都是最自私的人,都是对道德最具破坏力的人。
高层次的表现是正直无私,除了具备低层次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上的。思想要纯净而没有杂质,没有保护自己的想法,心胸是开阔的、坦然的,没有障碍的,甚至到非常高的境界可以达到思维“无色无味”、说出来的话“无色无味”,非常纯净,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人的观念。正直 无私的“正”,不是正负的“正”,不是“昂首挺胸的斗鸡” 的所谓“正”,而是歪和正的“正”,是不歪。正直无私,不是与负相对,而是与歪相对、与私相对。人以为与私相对的是“公”,其实不是,那只是人肤浅的认识。真正与私相对的是“正”,是“不偏”,是中庸。 “偏”了都是因为有私。人中有个词叫“偏心”,“心”其实都是偏的,有了偏,就是有了人心,就是有了偏心,有了偏好。君子要走正路,不要走偏路,不要有偏心和偏好。 不偏就会没有了“心”,有“心”一定是因为偏了。 传统文化里面有“正人君子”这种说法,君子是要不偏。 这是儒家的文化。因为中庸强调“正”,做到了“正”的人,才是君子。君子是中庸讲的。君子要走最正的路,不能歪,不能用各种手段谋私。
追求尊严也是谋私。人的尊严就是人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人认为的好的感觉,是从情里面生出来的名。名当然是私,名利情都是人的私,人谋取名利情都是在谋私。私不仅仅包括有形的,更包括那些无形的。追求尊严的人就像“公鸡”一样,渴望拥有“尊贵”,昂着他自以为“高贵”的头,这其实正是人自己的愚和痴。君子是能承受屈辱的人,连屈辱都承受不了的人算不上君子。
小人就是这样的,觉得自己受了屈辱就等于“便宜” 了恶人。人争一口气,这种人不是君子,只能算小人。跟恶人计较,一点气量都没有,算什么君子?真正的“无私”是 没有“自己”,无私的人不会害怕被人伤害。维护自己、保护自己、为自己辩护等等,都是人为了自己而做出的行为, 其实都是人在保护私,只是人不相信罢了。人中为什么会有恶人存在?就是因为人的私心太重了,保护自己的心太重了, 所以恶人就会用各种方式伤害人、侮辱人,从而伤害人的那个保护自己的私心。这是宇宙的法对人的私心的制约。现代人的私心都非常重,人都在谋私、都在保护私。民主更猖狂,公开保护和鼓励人谋私,保护和鼓励人追求幸福、追求尊严。
说话“无色无味。一个人如果有了某种观念、某种偏执,说出来的话就会带着某种“味”。说出来的话如果可以达到“无色无味”,这个人的境界一定非常高。思维的“无色无味”也是同样道理。思维也能达到没有杂质、无色透明,这种生命与天地同在,人触摸不到。
往期文章
进则成万物,退则永成迷,
《中庸之道》
在于他的清、轻与高,
在于他的精准而无漏。
每天道破一层,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