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三教合一”

 五峰山人怡心馆 2013-11-26

谈谈中国的“三教合一”论

儒、释、道。“三教合一”对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起了推动作用。“三教合一论”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元璋对儒、释、道三教的作用都有着较深的认识,对儒、释、道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他认为三教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在其三教合一的政策体系内,他以儒教为主,以佛、道二教为辅,将三教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共为封建统治服务。它们的主要作用是:

儒教为社会提供了政治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纲常和君臣治国之道,由于这些的万世永恒性,因此,儒教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永恒性。但儒教在惩治社会罪恶方面缺乏有效手段,而儒教的这一缺陷正好由佛、道来弥补。佛、道两教,提出的信佛、修道、行善可以成佛、成仙。反之则堕落地狱之言教,可以促使老百姓去恶从善,可以使冥顽不化的愚民蛮夷受到感化。

儒家是以明明德,注重私欲净尽,天理纯全。

佛家以静寂为根,注重返观静寂,灭除杂念。

道家以虚无为术,注重保养虚灵,返回无极。

儒家的天理就是佛家的至善、就是佛家静寂。佛家的静寂便是道家的无极,无极即是真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在这“三教合一论”的有机理念中,人们遵守儒门的礼仪、效仿佛门的规诫、修行道门的功夫。

儒家、儒学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

儒学是在孔子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派学说,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做人的五大行为规范。要求人们将其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治理社会讲究体恤百姓;两国相争讲究先礼后兵;人际关系讲究敬老爱幼;为人处世讲究修身养性。。。。。。等等。孔子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    

一,是人性与天道层面。

孔子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将人性与天道打通,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而且为人性说,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据。尽管其中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是仁、礼、中庸层面。

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三者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份内容的构建又以“中庸”为基本原理。“和”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标准。

孔子的儒学就其实质而言,是对老子的消极主义的一种超越,既批判吸收了老子对礼制的一些见解,又从根本上放弃消极主义和失望情绪。

儒学的经典就是《四书五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在世界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道家和道教:

应该说,道家影响的深层次面还是在哲学理论上。既有其宗教内容,更有它的理论基础,原始道家即老庄学说。老子说的《道》有四种不同的含义:

一,《道》指宇宙的本体。

二,《道》是万物的运化规律,即人们说的自然规律。

三,《道》是万物的主宰,《道》决定了万物的功能。

四,《道》是通向真理之路、认识真理的门径,总称大道。

由于道家作为一个学派,延续到魏晋时代的新道家(玄学)之后便不复存在,其理论生命力在隋唐以后主要是在形成的道教及其哲学中得以延续,所以,对于道家的学识在大多数场合都是将其放在以后的道教名目下同一论及的。

道教的基本范畴是:“道”、“静”、“心”、“性”、“命”等成为了明代后哲学的基本范畴,同时道教的内向思维方式也为明代后的哲学家所借鉴。

道、儒两家的理念在对立中得到统一。

道家的“无为”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统一性,不要在对立双方中去选择,也就是不要把人为的因素加进去而产生偏执,要顺应自然。自然无为、顺应自然,不按主观愿望有所作为。前人往往因为老子的哲学体系与儒家的正统思想不一致,常常反对老庄,但认真分析起来儒道两家其实有许多相通之处,只不过是;儒家侧重于站在社会之角度强调人所应当具有的道德。道家则是站在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强调应当组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简单地说;就是儒家强调要以社会来要求个人,而道家则强调按人的自然属性来社会。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儒、道两家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进行了对社会的探索。

中国古代宗教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思维的工具,它是人类思维的成果。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还不是宗教教派,在独尊儒家以后,由于封建国家的敬天法祖,因而就形成了儒家宗教的理论和宗教的思维方式。儒家的思维理论核心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是一系列的,如:天人相副、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天道维环、太极生两仪的一分为二等等。

[]——佛的思维方式是“悟”。第一思维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空》。

[]——道教理论脱胎于儒,因此,也保留着许多儒家的思维方式。

道教的教义是:“自然无为”。道教的追求目的是“成仙得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