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与实务 第五章4

 翛然的馆 2018-04-07

次阶段二: 实践(10-16个月)

 

实践次阶段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地浮现出来。Mahler 称此为“实践”(practicing),因为10到16个月大左右的小孩似乎很乐于一遍又一遍地操作自主型自我功能(autonomousego functions ) ,好像在实践种种新的技能一般。一个面颊干裂的十个月大小孩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玩pat-a-cak,每重复一次就兴奋地大叫。虽然这个刚孵出来的小毛头可能会喜爱在大人膝盖上玩,但也会开始变得迷恋于爬行而最后走起路来。

 

一开始,这种实践还比较不明显。小孩的心智孵化出来时,所发展出对母亲的兴趣会扩散到她所给的东西上。在这个次阶段早期,他可能会去玩弄和探索毛毯、床单、瓶子和玩具。他可能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吃惊地把积木在手捏翻来翻去。这些客体中的任何一个,不论是毛毯或玩真熊,对他来说都可能会变得很重要——成为一种过渡性的客体。

 

摇摆学步的小孩正在发展中的运动功能会驱使他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所有面向。很快地,他就可以从母亲身边匍匐地爬开或摇摇晃晃地走开,但一开始时至少眼光是在不断地回头查看。他似乎仍然绕著作为“家的堡垒”的母亲打转,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好像在“情感充电”似地,然后才再次进一步的探险。

 

等到能站起来,这孩子会用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变得“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世界之广大。自恋在此达到颠峰”。这个眼光闪亮的新手自信满满地用着蹒跚的步伐走来走去,探索同时恶作剧。他的表情宣告着他对每个新发现的喜悦。Greenaere称此为“与世界的恋情”。自大与全能感是这个时期的无上法则。

 

反复的实践后来演变成“躲猫猫”(peek-a-boo)这个游戏。当小孩把自己的眼睛盖起来妈妈就不见了。眼睛一张开妈妈就又出现了。他会高兴地大叫,也享受着母亲相应的快乐。他盖起又张开眼睛,全能般地让母亲消失而后再出现,一遍又一遍。在“来抓我啊”的游戏中,摇摆学步中的小孩会引起母亲的注意而后再突然跑掉。他会逃开,而妈妈当然会跟在他后面,然后从高处一把扑下将他抱起来,之后再把他放下。Mahler 认为这种游戏反应了小孩的快乐兴奋,不只是因为能操作新的自导(self-direction)与跑步的自我功能,也因为能“得意洋洋地从和母亲的融合与吞噬之中逃出”。就如同有名的儿童故事姜饼人里的情节,实践次阶段里摇摆学步中的小孩倾向于嘲弄,“快跑,尽你最大的力量跑,你没办法抓到我的,我可是姜饼人。”到此,他似乎还很肯定母亲不但会来抓住他,之后还会再把他放下。

 

一般的母亲会接受摇摆学步中的孩子这种更进一步的脱离。她一直在那儿,让小孩充电,也一边欣赏着孩子对双极体外界的兴趣。她通常透过看着孩子,并同理地以孩子在世上所新发现的喜好为乐来保持她的参与。有能力控制自己对更大环境的探索所伴随而来的快乐与自信似乎会成为小孩本身之安全感的诱因。大多数的父母也会对孩子自大式的健忘感到有些焦虑。小孩可能会从椅子上摔下来、跑到大马路上、玩尖锐的东西,还可能把编织针插到电灯插座里,或做出其它数不清的危险事情。

 

大多数的父母有能力轻易地阻止这些事情发生,不过有些父母却会在这个发展阶段遭遇到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那些自己非常需要共生关系的母亲。Mahler 的研究发现,一些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有把小孩推开的动作,好像是要避免自己因为逐渐分离所带来的苦痛。此外,这种母亲也可能会在自己需要亲密而非在小孩需要的时候抱起小孩,结果反而打断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实践。某些例子看起来几乎就像是母亲根据自己与分离有关的内在冲突在实践和充电,而不是在对小孩这种反复行为做回应。

 

Mahler 建议,摇摆学步中的孩子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对此的适当反应应该是温柔而仍保有情感接触地推他一把。如此父母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期待,期待孩子能在这个逐渐扩大的世界里驾驭自己的新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