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不瞎忙的七步分析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鹩歌 2018-04-08


   
   
   
    决策脑
   
   

   
    2018-04-07 16:01


 

倘若,生活是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苟且,比起诗和远方,更能复活你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职场痛点

  • 脑子嗡嗡的,像浆糊一样……,手里的工作找不到方向;

  • 烦死了,领导说我的方案含金量不高……,修改了好几次,还是不满意;

  • ***,别等我吃饭了,今晚还得加班,先挂电话了,还忙着呢!

这就是大脑混沌混乱的结果。逻辑思维不清晰晰,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方法。问题的核心出在哪儿了?

缺乏计划思维。

而往往导致的后果就是加班。有一则笑话是这样描述加班的:北京的某游戏公司招了个日本人做策划。上班第一天,他就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工作时是个加班狂,每天都很晚回家,希望大家跟上我的步伐。”一个月之后他辞职回日本了,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又是现实的写照。当忙碌成了一种社会病态,又是一种生活常态时,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就好像“你最近忙什么呢”成为了一句打招呼的口头禅,似乎不忙,你就对不起这个社会。其实忙就对了,因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在《诗经·小雅·四牡》中就已经哀怨了:

......王事靡盬(mí ɡù),我心伤悲;......王事靡盬,不遑(huáng)启处;......王事靡盬,不遑将父;......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意思是:官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好伤悲;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家中息;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父;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母。

看完这段诗句,再想想那些北上广的漂流者,你还抱怨什么?如果梦想不用来忙碌,那么要青春干嘛。忙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忙碌。而如果是一群人都在盲目的忙碌,那么忙碌就成了一种瞎忙的互害模式。尤其是在这个讲究效能的时代,如果团队协作在认知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思维模式,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团队将在无效努力中走向“沙漠”的深处。计划思维(骆驼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计划是什么?

想好了再行动

儿子打小就有个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妈妈说批评他说:“干什么事要有个计划,干着这个事就得想着下件事该干啥,你看我每天,吃了这顿就得想着下顿吃什么!”这就是计划。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把事情做好,尤其是大的项目事件就更需要有一个缜密的计划,不能只走一步看一步,而是需要走一步看七步。

什么是计划呢?计划是指在分析目标所处环境、资源和用户等信息源的基础上,通过配置资源要素的组合,集合各种策略、方法,按一定有序的流程去实现预期目标的结果。

而一个好的计划,在执行中需要依据情况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来进行调整,最终达成预期的结果。简单来说,计划就是谋定后动,唯变所适。

  •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18年,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

  • 战国末期,荆轲刺杀秦王嬴政筹备了两年的时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给秦王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从此不在相信任何人。

大量事实案例告诉我们,计划不等于万无一失。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有计划也未必能保障100%的成功,但有计划总比没有计划的强。

工作不瞎忙的七步分析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你的计划完成了吗?

有计划和没有计划的区别在哪?

  • 有计划的人:1、2、3、4、5、6、7、8、9、10

  • 没计划的人:1、4、7、8、3、5……

工作不瞎忙的七步分析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浙大的学生胡一捷的计划表

二、为什么要有计划

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

现在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好的计划等于成功了一半。古代中国先贤的观点则认为:

  •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孙子兵法》解释得更为详细,开篇的“始计篇”结尾是这样说的: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意思是: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三、如何制定一份“完美”的计划?

通往一条确定性的路径

七步分析法: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大学之道”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修证的层次),是曾子特别提出孔门心法求证实验的修养功夫……

如果七证心法结合问前后文的关系,从人的内心转化成事物的角度来诠释,在现代话语体系中七证心法就是计划思维在心理的活动路径。如果再组合重构传统文化中的“碎片”精华,借鉴西方文化的系统化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高效实用的计划思维模型:计划七步分析法

1、知——知彼知己,分析数据

关系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关键,它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就像天冷了,有人得了感冒,而感冒的人打几个喷嚏,又会传染给一部分人……,事物在彼此之间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知是为了建立在事物关系的基础上评估目标的可行性。知己知彼的三大分析模型:

⑴趋势分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六大核心趋势(环境)因素:政治、法律、地域、经济、人文、科技。

举一个例子,很多网友会说,我欠王欣的快播一个会员。事实上,不论快播的技术有多强,在政治、法律的环境下,快播和王欣失败的命运早已在某一刻就被定格了。

⑵资源分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九大核心资源要素:时间、地点、团队;产品、技术、资金;人脉、公关、销售等九要素为核心,进行自身和对方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因素分析。

例如,很多互联网初创企业在资本浪潮的涌动期拿得大笔融资后,没有对资金使用进行合理规划,盲目烧钱导致资本退潮后,企业陷入钱荒,资金周转不开,企业在婴儿期不是被收购就是直接倒闭。

⑶用户分析

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得人心者得天下。建立在深度分析目标用户人设画像(身份、角色、职业、年龄、兴趣、性别、价值观等)的基础上,围绕三大要素:活动场景、矛盾冲突、需求动机,在用户众频繁出现的情景中,发现场景中用户的痛点,挖掘出潜在的商业机会。“知地取胜,择地生财”的古人智慧被演绎出了新的内涵。

例如,代驾,滴滴出行,共享单车都是通过从情境中发掘用户的痛点而找到了商业机会。阿里则是在改变用户的使用情境中找到商业机会。

人是活在一个个场景里的轨迹,只有进入用户的轨迹,“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发现蛛丝马迹,从一个点滴中走出一个伟大的构想。投入到场景中去,问题的答案就在那儿,用户才是首席分析专家。

举个例子,一个做农产品的朋友对我说,她合作社农户产的草莓好吃到脱销了,这草莓还是通过了国家农残检验国际标准……,她集合了很多人的想法,写了十几个广告语拿不定主意哪个最合适,问问我的想法。在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八岁的孩子在家中吃了爸爸买来的草莓,爸爸还有吗?

2、止——有的放矢,明确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三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解决人生处世的三大疑惑:做什么?为什么做?做成什么样?转化成现代语言即为目标的三要素:目标、动机、标准。止是为了把目标从概念转化为可描述的具体内容。

目标定位:描述做什么,即这件事情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达成什么预期效果。

例如,三年内拥有一亿用户,成为一家

动机定位:描述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即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意义。内心的出发点决定了你能对事情投入的热度和耐心

例如,让中国人

⑶标准定位:描述做成什么样?即可量化达成预期目标结果的评价标准。

例如,

3、定——纲举目张,定义结构

事物的性质和功能以结构方式来存在。事物的组合要素,依据一定次序构成了结构。“定”是为了把一个抽象、概念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组合要素,然后进行逐层进行任务分解。结构的三要素:

要素集合

任务分解

价值排序

4、静——即物穷理,探索原理

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动力。静是为了找出逻辑原理依据,让活动任务进入可操作的执行层面,按逻辑原理有序开展。换句话说,原理对了,困难就迎刃而解。这就像看病,找准了病因,要药到病除,否则就成了药罐子,有吃不完的苦头。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在大脑中积攒丰富的原理模型。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首先在大脑的原理库中搜索一遍各种原理模型与解决问题的关联度,然后进行类比分析,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原理与解决的问题无法匹配时,也就意味着你已经陷入了知识、经验的盲区,赶紧跳出火圈,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虚心求教相关知识、经验丰富的人进行解答,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原理。

另一方面,完成工作的好坏,最核心的判断依据就是,以理服人,理通则人和。你服务的上级和客户才容易被你说服。《吕氏春秋》“理也者,是非之宗也”,把理视作判断是非的根据。

原理可归纳为两个层面:心理原理和物理原理。

例如,一件产品的升级主要在于技术层面上物理原理的突破,而产品研发后上市的营销推广活动则需要在人性上进行心理原理的突破,复合用户心理需求、动机的时下趋势或是潜在趋势。

5、安——调兵遣将,安排流程

围绕内外分析的九大要素,细化时间节点,人员安排、资金流向为核心,安排出合理的执行步骤。安是为了让计划有可参照的执行流程,把握整体计划的时间进度。

6、虑——深思熟虑,修正计划

对事物的构成部分和各环节员进行系统性思考是否存在矛盾冲突,是否存在漏洞(BUG),进行反复检查修正,或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对计划进行完善,升级计划。虑是风控意识,让计划看上去更完美,把风险因素降到可控范围。

例如,内测

7、得——行必有果,切实执行

依据计划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管理等,最终达成预期理想的目标结果。得是为了把计划落地切实执行,避免成为一纸空文。

结束语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唯变所适,以变制变。这是计划的最高准则。

知识要点归纳

记忆口诀:知止、定静、安虑得

实用口诀:分析背景、明确目标、制定纲要、分解任务、安排流程、检查计划、实施计划。

成语口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庖丁解牛、井然有序、回思改过、行必有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