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 生姜9g人参6g 生
地黄30g 桂枝9g阿胶9g 麦冬9g 麻仁9g 大枣30枚
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
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三温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半
同煎(阿胶烊化)二次,分服。
注:大枣30枚,其意在于护养津液,滋血和脉。[详参当归四
逆汤条]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
.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临证加减)
1.炙甘草汤治疗期前收缩:药用炙甘草21g,麦冬9g,生
地30g,阿胶9g(烊化),麻仁9女,生姜9g,桂枝6g,大枣6
枚,党参9g。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一2周即出现疗效
2.心律不齐,心烦不眠盗汗者,本方加炒枣仁、柏子仁、
夜交藤;心悸,加龙骨、牡蛎。
3。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苦参、龙眼肉。但对心
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用.
4.本方养阴增液,凡邪少虚多之证,投之有效,常于原方
减去生姜、桂枝之辛热,以防其燥血劫阴;加白芍以敛阴养肝,
或加当归、黄精以养心血,有加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加乌梅、
五味子,酸甘化阴以生津。
5.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
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虚热。
6。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
脏腑。
7.如有便溏者,去火麻仁,加入炒枣仁、柏子仁、怀山药,
以养心安神.
8.心悸甚者,加龙齿,以镇心安神。
9.胸痹而痛者,加丹参、失笑散,以活血化瘀.
10.阴虚重者,去姜桂,酌加生地、麦冬之剂量、加首乌、
五味子以生津滋阴。
11.附子合炙甘草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炙甘草汤加
大剂量附子,其组方为制附子12-60g(先煎),桂枝12~18g,
炙甘草12~30g,麦冬30g,红枣15~30g,枸杞子工2—30g,太
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5"~9g(后下)。每日工剂,水煎
2次,晚服第工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
1983,(10):754]
12.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炙甘草汤加丹参等治
疗,均获痊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c3,:44]
13.炙甘草汤治疗心绞痛:在辨证施治中,偏气虚型者,主
要用炙甘草汤加减;偏阴虚型者用加减三甲复脉汤。[天津医药杂
志,1966,(4):274]
14.炙甘草汤在眼科的应用:本方对青盲、内障、视惑、瞳
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瘩瘁等均有效。其应
用标准如下。
(1)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
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及青盲方面,除视物
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觉,病变发展亦慢,
但后果严重;
(2)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弱、苍老;
(3)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
光绛;
(4)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5)其他症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
冷,多梦少寐,甚至失眠.[广东中医,1963,c6,。Z8]
15.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加白芍。治温热病后期,邪
热久留,阴液亏虚。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
倦,舌质鲜红,脉象虚大者,名加减复脉汤。
、 16.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麻子仁、大枣,加白芍、牡
蛎。治下焦温病,热邪伤阴,但大便溏者,名一甲复脉汤。
17.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大枣,加生牡蛎、生鳖甲、
白芍。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徐
动,欲成痉厥者,名二甲复脉汤。
18.本方去桂枝、生姜、大枣、火麻仁、人参,加白芍、生
龟板、生牡蛎、生鳖甲、五味子、生鸡子黄。治热邪久羁,热灼
真阴,或因误汗,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
时时欲脱者,名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19.本方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火麻仁,加白芍、生
牡蛎、生龙骨。治温病误汗,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
汗自出,心无所主者;若脉虚大欲散,加人参,名救逆汤。 炙甘草汤证(177、178)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
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内胶烊消尽,温服
一升。曰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
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
此脉者必难治。(178)
[词解]
(1)脉结代:指结脉或代脉而言,是脉律不齐而有歇止的一类脉象。
(2)心动悸:<玉函)卷三作“心中惊悸”,指心跳自觉动惕不宁。(医宗金鉴)曰:
“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
(3)清酒:指酿酒未曾蒸馏者之自然澄清液。今在北方,多用黄酒,在南方多用米
酒清液。
(4)内胶烊消尽:“内”同纳。此即把阿胶投入热汤液中,使完全融化之意。
(5)动:此指脉的搏动,非指阴阳相搏的“动脉”。钱天来日:“动而中止者、非辨
脉法中阴阳相搏之动也。谓缓脉正动之时,忽然中止,.若有所遏而不得动也。”
(6)反动:反,复也。反动,指脉搏暂停之后,恢复搏动。
[提要] 伤寒兼心阴心阳两虚的证治及辨结代脉的特征与预后。
[释义] 此二条主要论述伤寒而见脉结代,心动悸者,乃心阴心阳两亏所致,治当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以炙甘草汤,通阳复脉,养血滋阴,以复其脉。
177条,以“伤寒”二字冠首,说明其病因是感受风寒而起,且表邪尚未解除,又
见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乃少阴里虚,心失所养之故。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为心
肾所主,若心主素虚,气血不足,则太阳之邪难以外解,而反内陷少阴,损伤心之气血
阴阳,出现脉结代,心动悸证候,<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也。病及
此处当属严重。综观本条,始于表里合病,终以心阴心阳两虚为主体,故与炙甘草汤,
以复其脉,犹<医宗金鉴)所云:“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
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
脉结代,心动悸为本证的辨证要点。结脉、代脉,指脉律不齐,脉来间歇。<素问。
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血液的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本证由于心之阴阳两虚,
故悸动不宁。析而言之,心阳不足,则鼓动无力;心血亏虚,则脉道失充,气血流行艰
涩,故脉难连续,而现结代。
178条补述结脉、代脉的特征、性质及其预后。结脉、代脉,都是脉律不齐,有暂
歇征象,二者均属阴脉,但各有特征:结脉,指脉搏缓中一止,止后复来,或是在脉搏
的跳动中发生歇止,后续之脉,有一二次跳动较快,即论中所云: “更来小数”之意。
钱天来谓:“小数者,郁而复伸之象也。”即指此意。一般说来,结脉之止,止无定数,
间歇时间较短,止复来;代脉指脉在搏动中出现歇止, 良久方至,不能自还,须下一次
脉搏动而替代,一般来说,止有定数,歇止时间较长。钱天来云代脉为“气血虚惫,真
气衰微,力不支给,如欲求代也。”可见其程度较重,宿有“结为病脉,代为危候”之
说,故曰难治,然则以炙甘草汤随证化裁,常可收效。
此外,脉结代、心动悸,亦有因邪气阻遏所致者,如瘀血凝滞,水饮内停,痰气阻
遏,热邪内扰,吐泻繁剧,卒然失血,七情太过,跌仆重伤、剧烈疼痛等。其治疗或活
瘀通络,或化饮利水,或理气化痰,……当随证而施,不可独恃炙甘草汤一法。当须注
意的是,有的健康人或孕妇,亦可偶见结代脉,倘无病象,不可作病脉论。
就间歇脉言,除结脉、代脉外,尚有促脉。王叔和(脉经)谓:“促脉来去数,时
一止,复来。”其促而有力者,主阳热亢盛,或气滞血瘀或痰食停积等病证;若促而细
小无力,多为气血难续,虚脱之象。促、结、代三者共同之处在于脉律不整,均有歇
止。不同之处在于,促脉乃数而中止,止无定数,止后复来;结脉则缓而中止,止无定
数,止后复来,其间歇较短;代脉是缓而中止,止有定数,且歇止较长,不能自还。三
者虽均为间歇脉,但性状各异,促脉多为阳脉,或为极虚;结脉、代脉均为阴脉,须当
明辨。
炙甘草汤主治心之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之脉结代、心动悸,就其病机而言,可见太
阳与少阴心之密切关系,亦体现了由表入里,由阳转阴的病理变化。辨证当抓住脉结
代、心动悸之主要脉证,脉之有力、无力,间歇情况,止后有无代偿,是判断促、结、
代之关键。本方适于虚多邪少者,若属邪气阻遏甚者,当行加减,方可彀中。177条论
述伤寒,兼及杂病,为内外合论之例,犹柯韵伯所言:“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
杂,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参之。”故本方临证多用于杂病,心脏疾患,或外感引
发心之宿疾者,只要审得心之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不论外感有无,均可运用。
[选注]
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气血
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注
解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李士材:结脉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以代脉之见,为藏
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惟伤寒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或跌仆重伤及风家痛
家,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诊家正眼)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结与代
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
已去之候耳,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伤寒论注。卷四)
钱天来:伤寒见结代之脉,则知真气已虚,经血枯涩矣。气虚则流行失度,血涩则
脉道不利,故脉见结代也。五脏生成篇云:脉之合,心也,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
府也。心为藏神主血之脏,因气血虚衰,心神摇动,气馁而惕惕然悸动也。此阴阳并
虚,法当气血兼补,故以炙甘草汤主之。又云:结者邪结也,脉来停止暂歇之名。犹绳
之有结也,凡物之贯于绳上者,遇结必碍,虽流走之甚者,亦必少有逗留,乃得过也。
此因气虚血涩,邪气间隔于经脉之间耳,虚衰则气力短浅,间隔则经络阻碍,故不得快
于流行而止歇也。动而中止者,非辨脉法中阴阳相搏之动也,谓缓脉正动之时,忽然中
止,若有所遏而不得动也。更来小数者,言止后更勉强作小数,小数者,郁而复伸之象
也。小数之中,有脉还而反动者,名曰结阴。何以谓之结阴?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
止复来者,名曰结脉;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
病脉。以此观之,则此条乃脉缓中止,为阴盛之结,故谓之结阴也。代,替代也。气血
虚惫,真气衰微,力不支给,如欲求代也。动而中止句,与结脉同。不能自还,因而复
动者,前因中止之后,更来小数,随即有还者反动,故可自还,此则止而未即复动,若
有不复再动之状,故谓之不能自还。又略久复动,故曰因而复动。<内经)虽有数动一
代者,为病在阳之脉,而此则从缓脉中来,为阴盛之脉,故谓之代阴也。成氏谓结代之
脉,一为邪气留结,一为真气虚衰,即脉要精微论所谓代则气衰者是也。上文虽云脉结
代者, 皆以炙甘草汤主之,然结为病脉,代为危候,故又有得此脉者必难治句,以申明
其义。(伤寒溯源集.太阳中篇)
(医宗金鉴>: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
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
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
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
复脉为急,通行营卫为主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上)) . .
[评述] 诸家对脉结代,心动悸的认识较为一致,尤以成氏据脉来歇止,能否自
还,辨别结脉、代脉,甚为明晰。钱氏阐明结脉、代脉的形成与特征,深入浅出,形象
生动。李氏更说明了代脉是因脏气虚衰所致,但在妊娠、损伤、痛剧,或素禀异常等情
况亦可见代脉,均不可以危候论,实属经验之谈。<金鉴)对导致心动悸的诸多因素进
行分析,且强调了表里同病,以里虚为急,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临证尤具指导意义。
诸家见解对脉结代,心动悸的理解及临证极有帮助。惟柯氏认为本证是阳证见阴脉者
死,似觉不妥。炙甘草汤证是心之阴阳俱虚,气血两亏之证,虽兼表证,不可以阳证
论。本证虽曰难治,若以炙甘草汤气血双补,通阳复脉,是为图治之法,临证亦常收到
较好疗效,以死证而论,未免夸大其词。
[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 炙甘草汤方。
[方义] 本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而命名,其用量较重,甘温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
源,<本经别录)谓其“通经脉,利血气”为复脉之要药。人参、桂枝,补益心气,温
通心阳;地、麦、胶、麻,滋阴养血,以充血脉。人参配大枣,补气滋液。本方大剂滋
阴,而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用桂枝、生姜、清酒之辛通,宣阳化阴,助心行血而利脉
道。全方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益气通阳,滋阴养血,阴阳并调,气血双补之功,遂使
气血充,阴阳调,其脉可复,心悸自安。本方功在复脉,故又名复脉汤。
方中炙甘草的运用尤为重要,为通经复脉的主药,用量宜重,以增强通经脉,利血
气之功。此外,本方生地用至500g,为仲景群药之冠,考(神农本草经)载地黄“主
伤中,逐血痹”。<本经别录)谓“通血脉,利气力”,故大剂生地不仅具滋阴养血之效,
且能通行血脉。大枣用至30枚之多,亦为群方之最, <神农本草经)谓大枣“补少气,
少津液”,故大枣重用,不仅补益脾胃,又能益气滋液,助其复脉。可见生地、大枣之
重用,既可填补真阴,滋养心血,又能补脾益气,通行血脉,助炙甘草以复脉。
本方煎煮时加“清酒”久煎,则酒力不峻,为虚家用酒之法。据现代药理研究报
道,加酒久煎,利于药物有效成份析出,且地黄、麦冬乃阴柔之品,得酒之辛通,使补
而不滞,故有“地黄麦冬得酒良”之说。
[方论选]
吕搽村:君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
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
酒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矣。摘自(伤寒论译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柯韵伯:用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
路也。反以甘草名方者,藉其载药入心,补离中之虚以安神明耳。然大寒之剂,无以奉
发阵蕃秀之机,必须人参、桂枝佐麦冬以通脉,姜、枣佐甘草以和营,胶、麻佐地黄以
补血,甘草不使速下,清酒引之上行,且生地、麦冬,得酒力而更优也。<伤寒附翼。卷
下)
陈蔚:方中生地阿胶,麻冬大枣,皆秉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生姜之辛,以行
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源,佐以清酒,使
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以煎良久,方得炉底变伊之
功,步步是法。要之师第言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脱者,以此方救之也,切不
可泥其方名,致误危证。摘自(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卷九)
丹波元简:<名医别录),甘草通经脉,利血气, (证类本草)、(伤寒类要)治伤寒
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 日一服。由是观之,心悸脉结
代,专主甘草,乃是取乎通经脉利血气,此所以命方曰炙甘草汤也,诸家厝而不释者
何?(伤寒论辑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张路玉: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
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伤寒
缵论)
[点评] 诸家紧扣脉结代、心动悸阐发炙甘草汤的功用,各有见地,吕、陈二氏突
出炙甘草为君,强调炙甘草坐镇中州,补中益气,以资脉之本源,但忽略了炙甘草通经
脉、利血气之功,而日人丹波氏揭出(名医别录)论甘草通经复脉之义,实一语彀中,
极为精辟。柯氏认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强调本方“峻补真阴,开来学
滋阴之一路”,忽略炙甘草为主药及参桂姜枣益气通阳复脉的一面,不符合仲景以主药
名方的原则,言之偏颇。陈氏强调清酒久煎及本方非扶阳救脱之剂,脉脱者,不宜,不
可泥方名而致误危证;张氏强调津液枯槁之人,宜防二便秘涩之虞,二者之见,深明仲
景奥旨,足见临证历验之丰,颇具指导意义。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
1)炙甘草汤主治心之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即本条)
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附方:炙甘草汤,一方:复脉汤,治虚劳
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曰,危急者十一日死。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外台秘要.卷十)载本方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2)<千金翼方。卷十五)补益方中载复脉汤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
动如常,不出百El危急者,二十一日死。
3)<张氏医通)用本方治酒色过度,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炎,致令燥热乘
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不已,加之邪客皮毛,入伤于肺,而自背得之尤速
者。
4)<温病条辨。下焦篇):以本方去参桂姜枣,加白芍,名加减复脉汤,治风温、温
热、温疫、温毒、冬温,邪热久羁中焦,阴液亏耗,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脉虚
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亦治热邪劫阴,邪少虚多,阴火内炽之心中震震,舌强神
昏,耳聋,阴虚发热,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者。
吴氏还在本方基础上衍化出下列方剂,治热邪灼伤真阴诸证:一甲复脉汤,即本方
去参、桂、姜、麻、枣,加白芍、牡蛎,治下焦温病,大便溏者。二甲复脉汤,即上方
基础上再加入生鳖甲,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欲作
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二甲增入龟甲而成,治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
大动,甚则心中痛者。大定风珠,三甲增入五味子、生鸡子黄而成,治热邪久羁,吸烁
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救逆汤,
本方去参、桂、姜、枣、麻仁,加白芍、生牡蛎、生龙骨,治热烁津伤,汗出心悸,舌
强神昏者。若伤之太甚,脉虚大欲散者,宜加人参。
5)(温热论):用本方治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之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
6)(餐英馆治疗杂话):用本方治痫证、老人虚人津枯便秘者。
7)(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骨蒸劳嗽,抬肩喘息,多梦不寐,痰中血丝,寒热交
发,两颊红赤,巨里动甚,恶心愤愤欲吐者。若下利者,本方去麻仁,加干姜。
8)<医宗金鉴):用本方治呃逆。
(3)现代应用
1)心血管系统:现代大量报道本方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只要
心悸,脉律不齐属于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多见心悸短气,心烦失眠,舌淡红少苔,脉
结代者,以本方加减,可取得较好疗效。本方所治心律不齐,有属心之器质性病变引起
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等,亦有因心的非器质性病变引起者,如心脏神经官能症。陈
氏报道本方用治病毒性心肌炎,心脏办膜病,冠心病,心绞痛,心内膜炎,房室传导阻
滞,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本方加水蛭治愈二尖办脱垂症。谈氏报道用复脉汤治
疗心律失常50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30例,功能性心律失常20例。50例中室性早搏
12例,交界性早搏8例,房颤6例, Ⅱ。房阻2例,其中21例服用西药无效。以本方煎
服,结果治愈25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认为本方具有减低异位
起搏点的自律性,恢复心脏传导,改善心肌代谢功能,对功能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
器质性患者,且病程越短,取效越速。心悸,脉律不齐,临床每多虚实互呈,兼挟
他证,治疗常用本方随证加减。如汪氏报导用齐律汤(即炙甘草汤加丹参、苦参)治疗
虚性早搏84例,总有效率达88.1%;王氏用本方加薤白、丹参、苦参、枣仁、茯苓
为基础方,阳虚者,加仙灵脾、熟附片;气滞加香附、菖蒲、枳实;兼瘀血者,加失笑
散、三七、桃仁、红花;兼痰湿,加瓜蒌、泽泻、半夏;伴心动过缓,加麻黄、细辛;
心动过速或失眠惊悸者,加龙骨、牡蛎、琥珀、远志等,治疗各型早搏87例,取得较
好的疗效,显效7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2%。纪氏、王氏报导
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减治疗冠心、高心、风心、肺心、心肌炎、原因不明等各种心率失常
均有效,且疗效巩固,症状的改善多先于心电图,改善兼证,对心肌炎、心肌病、冠心
病、心绞痛效果明显。李氏、杨氏报道用本方治疗克山病引起之心律失常。贺
氏用炙甘草汤合冠心Ⅱ号、胡氏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均获较好疗效。
但亦有主张原方原量应用本方的,周氏就报道用炙甘草汤原方原量(特大剂量)原煎服
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4例,服药最少l剂,最多4剂,有效率达87.5%,通过辨证分
型及疗效分析,认为本方通补心脏阴阳气血,但偏重于补阴血。
临证应用本方时,袁氏、江氏、吴氏还提出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用
主药炙甘草,据证加减,多服至几十剂,方可巩固疗效。
在剂型改变方面,周氏报道用人参、阿胶各一,甘草、桂枝、生姜各两份,麦冬、
麻仁、大枣三份,地黄六份的比例,加入白糖及辅助剂制成膏,15g/次,1日2次,3
周为1疗程,治疗病窦综合征73例,并设立87例西药组作对照,结果复脉膏组有效率
为90.4%,西药组为79.39%,认为复脉膏对病窦心动过缓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且
无毒、副作用,弥补了西药之不足。
2)消化系疾病:本方补益中气,资养营血,亦用治消化系疾病,只要属气血不足,
阴阳亏虚,所致中气失理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廖氏报道用本方治疗萎缩性胃炎,
据叶天士“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
认为用治萎缩性胃炎十分合拍。脾胃阳虚者,宜寒温并用,可去地、麦、胶、麻,加饴
糖、花椒、生芍;脾阴不足,宜滋养阴津,可去辛温之姜桂,加白芍、山楂、木瓜之类
酸敛之品与党参、大枣之相合,酸甘化阴;络损瘀结(肠上皮化生)者,宜滋阴养液,
软坚散结,可去参、桂、姜、枣,加白芍、生牡蛎、生鳖甲、生龟甲之类;胃燥阴亏而
挟肝郁者,宜滋养胃阴兼疏肝,可去姜桂,加绿梅花、佛手片之类,随证化裁。黄
氏亦有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证属心之气血亏虚,胃土失濡者。此外,
雷氏报道,用本方治老年体弱,血虚津少,肠失濡润之血虚便秘。王氏等报道,消
化系溃疡病、肝炎、肝癌符合气血不足,阴阳两亏的病理机制者,均可应用。亦有
用本方治重证呃逆的报道。
3)其他内科疾病:近几年来,据报道,炙甘草汤广泛用治内科的很多疾病。如召
氏报道用炙甘草汤合百合地黄汤治疗CO中毒后遗症,证属气阴两虚,心神不宁,获
效。黄氏报道用本方治肺痿,证属阴虚肺热,久咳伤肺,肺气痿弱不振者。程氏
用炙甘草汤加白及、丹参、乌梅炭治疗气阴两虚所致的复发性口疮18例,全愈15例,
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4.4%。陈氏用治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咽
喉结核、甲亢、青光眼、耳鸣、舌裂、手心多汗。此外,还有用治肺炎、脑血
栓、蛛网膜下腔出血、白塞氏病、红斑性肢痛、肾盂肾炎、脑溢血、肾病综合
征、石淋,痹证、眩晕、大动脉炎等的报道。王氏等用本方加减治疗阴阳失调,气
血不续,营卫亏虚之血证(吐血、鼻衄、肌衄、咯血),不必结代脉诸症悉具,均获良
效。
4)妇科疾病:根据“妇人以血为主”及“善治血者必须治气”的理论,本方可补
气养血,平调阴阳,常用治妇科某些疾病。王氏报导,用炙甘草汤加减,重用炙甘草
20—40g,其他药物则据病情酌定。偏热者,去桂枝,加旱莲草,或黄连、黄芩、黄柏、
山栀;有瘀者,加桃仁、红花,或失笑散;便溏者,去麻仁;胎漏因虚者,亦去麻仁,
加菟丝子、续断之类。用治崩漏、月经过多、胎漏、恶露不绝,均获良效。认为妇科出
血,虽表现有瘀、热、虚、寒之不同,但病机仍离不开脏腑功能之异常,气血之盛衰,
冲任之亏损。故辨治应从脏腑、气血、冲任为基点进行,而治气血又是其关键。本方调
和气血,平衡阴阳,故出血自止。王氏认为,现代有人报导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
用,重用炙甘草可能对丘脑下部一一垂体一一卵巢三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尚待进一步
研究。黄氏用治更年期综合征,证见心悸、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失眠、属气血
两虚,心神失养者。本方益气养血,滋阴潜阳,安神定志而获效L2sj。戴氏报导,用本
方加桂枝、附子治产后漏汗。认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产后漏汗,则血汗俱
夺,每致心神失养而现心悸,脉结代之象,用本方可调补气血阴阳,复脉以止汗,增入
桂附,温阳固表,止汗而愈。
5)外科疾病:邬氏报导用炙甘草汤加红花,调补阴阳,益气血,调营卫,治老年
体虚之肩凝症,服之即效。吴氏用治脑外伤后遗症,证见眩晕、头痛,多因气虚,
阴血不足,兼经脉痹阻,用炙甘草汤去阿胶,加鸡血藤、何首乌、升麻,益气滋阴,养
血通脉,收效颇佳。
6)儿科疾病:宋氏用本方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偏气虚者。阎氏报导,小儿病
毒性心肌炎慢性期以正虚为本,多见心阴阳气血虚损,出现心悸、气短、胸闷、自汗、
乏力、脉结代等症,以本方、生脉散化裁,心悸重,加龙骨、牡蛎、枣仁,每获满意疗
效。陈氏用炙甘草汤治疗小儿汗证32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5剂痊愈者18例,9
剂者u例,12剂者3例。表虚漏汗不止者,可加生黄芪。
7)眼科疾病 王志等报道用本方治疗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伴窦性心律不齐1
例,证属心气不足以致脉道瘀阻,用炙甘草汤益气通脉而治愈。此外,亦有用治青
光眼、白内障、视惑、翳陷等眼疾的报导。
8)解毒:侯氏报道用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60—90g,治疗奎尼丁中毒2例。用
药数剂,不仅中毒症状消除,且房颤得到纠正,认为炙甘草在纠正房颤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现代报导,炙甘草汤及其加减方治疗的疾病,以心血管系统心悸、心律失常为主,
其他各科疾病亦很多,只要符合其病机者,均可应用。
(4)医案选录
1)风心病合并心律不齐。张X X,女,56岁,1988年2月9 Et初诊。患者经常心
悸气短10余年,时轻时重,兼见失眠多梦, 口干咽燥,手足麻木,双膝关节酸痛,大
便干燥,10天前上述症状突然加重,求治于周老(周次清)。症见精神不振,形瘦面
黄,两颊潮红,舌质淡红有齿痕,少苔,脉结代。心率60次/分,律不齐,二尖办听诊
区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频发室上性早搏。血沉6mm/dX时,抗“O”500
单位。证属气血不足,心阴阳俱损的心悸证。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用炙甘草汤
加减:炙甘草12g,桂枝9g,人参5g(先煎),麦冬10g,生地45g,炒枣仁30g,阿胶
6g(烊化),丹参25g,生姜3g,大枣10枚。投药10剂,诸证渐减,体力增加。但舌
脉无变化,守方调理月余,诸证皆除。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搏。随访2年,病情稳
定。按:周(周次清)老认为本例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故
选此方以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中以炙甘草冠诸首位为君,具有通经脉、利血气之
功;大枣合阿胶、地黄、麦冬、甘草、枣仁滋阴养血,用量要大,如生地45g,否则不
能生血补血,但阴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促激之,才能上
入于心推动血管内之血运行,故用生姜、人参、桂枝益气通阳以建其功;更加丹参养神
定志,通利关脉,破宿血,生新血,而使结代之脉平,动悸之证止。((中医杂志)
1994;36(7):409)
2)高血压病冠心病并频发室性早搏(三联律) 刘××,男,70岁,离休干部。
患高血压病、冠心病20余年,近三年来常觉心悸、短气,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8—
12次/分。近半月来心悸、头晕等症加剧,服心得安、慢心律等药物,未效,于1988
年3月29日入院。查:血压22.7/14.7kPa,心率72次/分,律不齐,心电图示:频发
室性早搏,15—18次/分,呈三联律;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ST—T改变。证见心悸
短气,头晕无力,舌质淡,脉结代,给予利多卡因等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三月,
疗效不显,而投炙甘草汤治疗,生地60g,炙甘草、麦冬各20g,党参、火麻仁各10g,
桂枝、生姜、阿胶(烊化)各15g,大枣20枚,3剂, 日1剂,水煎服,服后仍产见
效,思仲景之法,遂加重其量,生地150g,炙甘草50g,生姜、红参(另炖)各15g、
麦冬30g,桂枝、麻仁、阿胶(烊化)各20g,大枣30枚,月水1500ml,清酒500ml,
分两煎,共取汁500ml, 日分三服。服3剂后自觉症状好转,无明显副作用,仅感困意
较重,心电图示室性早搏4—6次/分,无三联律,症状日渐好转,方中增入苦参15g,
续服5日后,心悸、头晕消失,气息平和,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0一工次/分,
再续服6剂后,心电图无早搏出现,心律整齐,随访至今未复发。(<新中医)1990;
(8):41)
按:本例年已古稀,病久体虚,其心悸气短,头晕无力,脉结代等均为气虚血少,
阴阳俱虚所致,乃炙甘草汤主治之证,但由于药物剂量不足,未遵古煎制,故而疗效平
平,思仲景明训,增加药物剂量,且加酒煎煮,服后迅速奏效,足见古方剂量及煎法之
重要。方中苦参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助炙甘草汤,使阴
阳得平,脉复而心悸自安。
3)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不齐 据报道周龙妹氏用炙甘草汤原方原量原煎服法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并各种心律不齐24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剂,有效率达87。5%。药
物剂量据柯雪帆等用古代衡器(权)和量器直接核算,(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
36)所得结论1斤=250克,1两=15。625克(约减为15克),l升=200毫升。处方:
生地250g,炙甘草60g,生姜45g,党参30g,桂枝15g,麦冬45g,麻仁60g,大枣30
枚,阿胶30g,黄酒1000g。煎服法:先将上述前8味药浸泡于1600ml水中近2小时,
然后加入黄酒急火煎煮,滚后改为文火,约煎3小时,大约煎到600ml时,去药渣加入
早已浸泡烊化的阿胶,搅拌均匀,此时药汁象稠厚的糖浆,分早中晚3次服用。休息
1—2天再服第--N,此间可将留下的药渣再煎服一次。兹录一例如下:卢××,女,
35岁,干部。1984年12月5日初诊。主诉起病于同年3月,在感冒后出现早搏,每分
钟5—6次,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心电图检查示偶发性室性早搏。9个月来,曾去数
家大医院专科就诊,前后用过炙甘草汤(一般用量)、生脉散、养心汤、甘麦大枣汤,
以炙甘草汤服用时间最长,达2—3月之久,西药用过异搏定、新福甙、氯化钾、律齐
片等。自诉人参也服了不少,但早搏始终未消失过。11月份以来,症状加重,早搏每
分钟10次以上,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曾住院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口
服加减炙甘草汤(常用量)治疗3月,早搏有所控制,但未消失, 自动要求出院。刻下
自觉胸闷气短,心悸怔忡,面色萎黄,神疲倦忘,夜寐梦扰,心烦口干,舌质淡少苔,
脉细数结代。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属阴血亏损型。处以上述原方原量炙甘草汤2剂,
交待清楚煎服法,并停用一切中西药物。5天后复诊,诉当天配了药煎成已是下午2
时,吃了第一服,晚上临睡吃了第二服。第二天上午吃第三服,服药后略感头昏,想睡
觉,并有轻微的肠鸣及腹泻。服药后的第二天自觉症状缓解,第三天将倒出的药渣又煎
煮一次,分2次服用,当天自觉早搏消失。第四天开始煎服第二剂药。第五天,复查心
电图正常。为巩固疗效,一周服药1剂,坚持2个月后停药,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至
今未见复发。按:本组24例,有90%以上在接受本法治疗前也服用过为期不短的炙甘
草汤及加减炙甘草汤,然效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药物的剂量与是否用酒方面。
酒能活血行气,助长宣痹通阳之力,因此,黄酒是不可忽略的药味之一。这么大的量,
是否能承受?本组有半数服药后略有头昏,想睡觉,但能耐受。本方剂3之大,也是临
床不多见的,经本组观察,生地用量250g,服后略有肠鸣,轻度腹泻,余无不适。从
本组的疗效来看,经方的配伍、剂量、煎服法皆寓精义,不可忽略。炙甘草汤具有益心
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的作用,即阴阳气血兼顾,通补兼施,但侧重于补阴血,
生地用量250g,是不可忽略的主药,本方虽然通治阴阳气血不足之心疾,但对阴血不
足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更为适宜。(<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5):36)
4)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张××,女,62岁,1988年1月19 El初诊。患甲亢7年
余,常服他巴唑等药,近半年来症状加重,服用他巴唑症状不减,服中药亦未效。刻
诊:甲状腺肿大如鸡卵,喘息,咳吐涎沫,心悸, 自汗,乏力,易饥,舌尖红,苔薄
黄,脉细数,此为亡津肺痿,治当滋阴生津,用炙甘草汤化裁。处方:炙甘草20g,党
参、阿胶(烊化)、麦冬各15g,桂枝5g,生地黄80g,柏子仁、生姜各lOg,大枣30
枚。水酒各半煎,首服3剂,诸症俱减,守方再进7剂,除甲状腺肿大如前外,诸症悉
除,至今未复发。按:(金匮要略)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重
亡津液,故得之。” “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日:为肺痿之
痛……。”本例患者甲亢多年, 自汗亡津,咳吐涎沫,证属肺痿,药证相当,故愈数年痼
疾。((新中医)1992;24(11):44)
5)肩凝症 李××,男,61岁。肩关节脱位,经复位后,肩关节即发生疼痛,活
动受限,曾服活血祛瘀药,疼痛反剧,病情迁延,每因劳累后加重。证见右肩疼痛喜
按,局部肌肉麻木,活动受限,手臂前屈,搭肩困难,后伸不能触及腰椎,形瘦体倦,
面色不华,少气懒言,心悸少寐,舌红,边有瘀点,脉沉细涩。此为久病气血俱伤,损
及阴阳,治宜调补阴阳气血,佐以活血。炙甘草汤加红花,7剂后,肩痛明显减轻,再
进7剂而愈。嘱其常活动手臂,至今未见复发。按:本证属于痹证范畴,是老年常见
病,缠绵难愈。临床常用祛风胜湿,散寒行痹,祛痰化瘀等法治疗。叶天士说:痹者皆
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因老年患者本虚标实,
如一味驱邪,不顾正气,容易导致邪去正更虚,最易复感。本例先因过用活血破瘀之
品,致气血愈亏,阴阳失调,故后用炙甘草汤补阴阳,益气血,调营卫,服之即效。
(<浙江中医杂志)1985;20(11,12):509)
[按语] 炙甘草汤是<伤寒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名方,因能复其血脉,又名
复脉汤。以脉结代、心动悸为其主证主脉,凡属心之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者,不论外感
之有无,均可运用。心悸脉结代产生的原因殊多,或因正气不足,或为邪气阻遏,或精
神刺激,剧烈疼痛或禀赋、妊娠等因素均可导致,原因不同,治法各异,当须明辨。
本方是一首益气养血,通阳复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的方剂,使用时当注意以下
几点:其一,方中以炙甘草为主药,其通经脉、利血气的作用为历代医家及现代药理研
究所证实,用量宜大,至少用18g,可逐渐加量,配伍得当,临证未发现水肿、肥胖等
副作用。其二,当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因病人阴阳之虚损不同,且多邪正兼夹,虚实
互呈,故宜当加减化裁,方能圆活。若属气阴两虚者可原方照用;若属心气虚明显,见
心悸短气,动辄加剧,脉缓弱而结代者可加重人参,协同炙甘草为主药,亦可加黄芪;
若偏阴虚显著者,可见心悸而烦,口干难寐,舌尖红赤,脉细弱而结代者,则重用生地
与炙甘草为主,而去姜、桂之辛;若兼阳虚,见心悸短气,形寒肢冷,唇舌淡紫,脉微
而结代频发者,可加制附片,提高桂姜剂量,去地、麦、胶、麻等阴柔之品,以温通心
阳,复其血脉。心悸甚者,可加茯苓,并重用其量,亦可加枣仁、远志;气滞血瘀,心
绞痛者,可选加元胡、丹参、佛手、鸡血藤、降香,据证增损。值得提出的是,若见心
肾阳衰,出现厥脱危候,心悸甚著,结代连连,脉微欲绝,四肢厥逆,大汗淋漓,面色
苍白,神志模糊,唇舌青紫而淡,则非本方所宜,应速速回阳急救,投四逆加参之类,
同时中西医结合抢救。盖本方为气阴两补之剂,纵然佐以温阳之品,并非回阳救逆之
剂,是缓不济急也。辨病时,若为冠心病所致脉结代、心动悸,以气虚为主,兼气滞血
瘀,痰浊阻遏者,可用本方加黄芪,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加减;由风心病所
致的脉结代、心动悸,属气阴两虚者,可用本方,选加祛风湿药物,如防己、秦艽、茯
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等。其三,本方多用以治疗心脏疾患、杂病、久病,导致心阴
心阳两亏,气血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一般说来,非器质性病变者,治之较易,器质
性病变者,其来也渐,固结也深,治之诚难,且治疗之中,常有反复,故宜常服、久
服,以冀其功。其四,本方煎煮时用清酒,以米酒、黄酒为是,酒可畅利血行,利于复
脉,且作为溶媒,可促使药物有效成分析出,用时须久煎,使其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
法。然有些患者,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耐酒力,用之宜慎,或可不用。本方用
量极大,临证可据证调整。
炙甘草汤主要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悸、心律不齐,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正
如喻嘉言所曰:“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心动悸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
<干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外台)用之以治肺痿,然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吴鞠通
<温病条辨)用本方化裁之加减复脉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治温病
伤阴之证,现代内、外、妇、儿、眼科等多有运用报导,关键是抓住气血不足,阴阳两
虚的病理机制,则有无外感及结代脉,均可应用。
[现代研究] 对炙甘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80年代以前,多有单味药物的研究报
导,80年代以后,逐步有复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方面,虽然
报导不甚多、全方功效及煎法、药效作用原理等的研究尚属不够,但这些研究说明炙甘
草汤的复方药理研究已逐步向中医原理靠近,研究已深入一步,这一进展,初露了炙甘
草汤研究的广阔前景。 、
(工)抗心律失常作用 林氏报导,将炙甘草汤按(伤寒论)原方配制成含1.O/ml
生药,观察其对正常及脾虚大鼠乌头硷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炙甘草汤预防给药
对正常及脾虚组大鼠乌头碱致心律失常均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
出现的时间延迟,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减轻。正常及脾虚组大鼠乌头碱心律失常一旦发
生,随即用炙甘草汤治疗,正常组大鼠疗效明显,而脾虚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
差异C3”。连氏等报导,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可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缩
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8j。崔氏报导
用加味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加枣仁、柴胡、茯苓、白术)注射液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
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预防组与生理组比较可使乌头碱所致室性早搏
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使氯化钙所致的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
速率显著降低,P值分别小于0.01和0.05,其出现时间明显推迟,P值分别小于0.05
和0.01。窦性心律恢复时间明显提前(P<0.01),复律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
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首次给药窦性心律短时转复率有显著差异(P<0.u1),3次给药
后窦性心律转复率明显提高(P<0。01),表明加味炙甘草汤注射液有很好的抗乌头碱
和氯化钙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认为加味炙甘草汤抗,L-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是各单
味药彼此协同,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Na、和Ca2、离子的转运,改变心肌细胞异常的电
活动而实现的。又据沈氏报导,炙甘草汤对大鼠离体心肌的影响,有明显降低右房
自律作用,明显抑制肾上腺素诱发的离体豚鼠左心房肌和乳头肌的自律性和兴奋性,对
豚鼠左心房肌的功能不应期也能明显延长,但对收缩期无明显影响。此外,本方对
大鼠心脏结扎冠状动脉致心律不齐、家兔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观察等都得到类似结果。由
此可见炙甘草汤对心律失常有很好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2)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 唐氏等报导,炙甘草汤能提高心肌DNA的合成,改
善心肌结构和功能,显著增加小鼠耐缺氧功能。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现象
有保护作用[413。林氏报导炙甘草汤对于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的实验性心肌缺血及心律
失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使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减少,不出现T波振幅增高及心
律失常现象,显示本方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王氏报导,该方能提高小鼠心室肌H—TdR的掺入率,延长小鼠减压缺氧窒息死亡时
间。当对照组仅有5.9%存活时,而给以本方组存活率则达76.5%。心肌的缺血再
灌注损伤是目前医学界认为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常引起严重的心律
失常,心肌组织结构严重破坏,心功能丧失。胡氏等报导,以大鼠离体心脏为材料,结
扎其冠状动脉一段时间,再解除结扎,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表明炙甘草汤对
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大剂量组效果明
显。认为其作用原理可能与阻止钙内流,维持正常的离子分布,抗氧自由基而保护细胞
膜的正常功能有关。
(3)抑制心脏功能 实验表明,本方可使心律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血流
量减少。
此外,对方中的单味药物亦有研究报导,尤其是对本方的主药炙甘草,又为复脉之
要药的研究,颇具要义。陈氏等报导,炙甘草注射液对氯仿、肾上腺素、乌头碱、毒K
和氯化钡诱发的动物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并能减慢心率,延长P—Q和Q—T间
期,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心律作用,对阿托品的正性心律作用无明显影响,其抗心
律失常的作用可能与M受体无关。炙甘草注射液能对抗多种原因导致的心律不齐,并
能对抗Is0的正性心率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否是阻断p一受体,阻止心肌细胞Na、、Ca“
内流,尚待进一步研究。许氏等报导,现代西医认为心气虚之证可能与心脏耗氧增
加,心肌血液供需失去平衡或血管弹性减弱等有密切关系,在炙甘草水煎液对心气虚患
者心脏功能及血管状况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炙甘草能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每搏心搏
量,显著提高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血管弹性(P<0.01)),使主动脉排空系数恢复
至正常范围,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张氏报导,实验已证实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
份为乌头碱,炙甘草具对抗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故而可解附子之毒。炙甘草还
具有明显的增强心收缩力作用,毒性甚低,是临床用治心律失常的较理想药物。上
述报导,可见炙甘草有抗心律不齐,促进心功能恢复及解毒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