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治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

 一得斋主人 2023-02-02 发布于山西

7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课前思考:

1.心动悸与心悸有何区别?

2.炙甘草汤治疗的是伤寒表证还是内伤杂证?

3.炙甘草汤以何药为君?

4.小建中汤与炙甘草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都治疗心悸,为什么小建中汤加芍药,炙甘草汤去芍药?

7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伤寒应该脉浮紧,脉数急为传也,“脉结代”是脉病,心主血脉,心动则脉动,心停则脉停,起停无规律则结代,西医叫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心室率非常慢,对心脏的射血功能影响很大,就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突然晕厥。

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成无己先生讲了结脉和代脉的特点,虽然都是跳跳停停,但结脉是节奏乱了,但该跳几下跳几下,不会少跳。代脉是节奏不对,跳的次数也不对,停的一次就没了。后面有专门的条文详细解读,在这里只需要知道它是跳跳停停即可,代表气机的阻遏和气血的衰弱。

“心动悸”,吴谦注:“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吴谦先生认为,心动悸就是心下突突突的跳动,心里有恐惧感,心神不安。心悸主要有四种病因:一、误用汗下之法,第69条就是误用攻下而身重心悸。二、没有经过汗下误治的大多属于热证,比如发烧的时候心率加快,实证的脉促。三、心悸伴随小便不利,渴而欲饮的是内有水饮,五苓散或茯苓甘草汤治之。四、厥阴病出现严重的水泻,因为脱水而手足厥逆,这是里寒证,用四逆汤或理中汤治之。现在外感风寒,没有汗下,没有水饮,没有热证或寒证,排除了上面四种病因的心动悸,是因为患者素体气血衰微,一旦感受寒邪,寒主收引,气血无力连续运行,就会出现跳跳停停的现象,称为脉结代,可以用炙甘草汤治疗。“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荣卫为主也”。很久以来,中医人大多用炙甘草汤治疗内伤杂病,很少有人用于外感,但炙甘草汤的制方本意,就是对治伤寒,因为患者气血素亏,虽有表证也不能急于解表,而是“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荣卫为主”,以人参、地黄、阿胶、麦门冬补血复脉之后,桂枝汤自然可以通行荣卫。

“心动悸”不等于心下悸、心中悸、惊悸,惊悸惊恐在伤寒论中属于神志方面的问题,用龙骨牡蛎治疗。这个“动”是搏动、跳动的意思,《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心率跳动太快的时候,不但自己感觉扑通、扑通的心跳,别人还可以看到“其动应衣”,这个“动”是客观存在,有真实的外在表现,“悸”是主观感受,是自己心里的感觉。有些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心动悸,感觉心都能跳出来,《汉方诊疗实际》中就是用炙甘草汤加桔梗治之,有显著疗效。台湾经方大师张步桃也是以炙甘草汤配伍软坚散结,化痰祛湿的药物治疗。

本条“心动悸”与上条“心中悸而烦”最能体现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伤寒首伤太阳,如果少阴心气不足或心血不足,轻则心慌心悸心烦,重则心动悸,脉结代。

“炙甘草汤主之”,严格说,炙甘草汤与小建中汤都属于桂枝汤的加减方。在《伤寒论》中,腹部以下症状明显,比如腹痛、腹满时痛、脚挛急,必重用芍药。胸中症状明显,必定不用芍药,比如“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桂枝甘草汤证,本条心动悸也是胸中的症状,故去掉苦寒收敛的芍药。根据《素问·病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的原则,本条为“先寒而后生病者”,当治其本虚,故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了大量补阴药,人参、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后世有一张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生脉散,本方相当于加了一张去五味子的生脉散,又名复脉汤。

但是,小建中汤证的“心中悸而烦”也是胸中的症状,为什么不去芍药,反而加芍药呢?芍药、五味子都是味酸收敛之品,人体阴液生成没有障碍,只是流失的情况下,用敛阴药收敛阴液,使其不再继续流失,疾病自然向愈。小建中汤证就是如此,只要收敛体内现有的阴液就足以,不需要外源性补充。炙甘草汤证不是流失的问题,而是生产力不足,中焦化生的气血不足以供心脏运行,收敛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既不用芍药,也不用五味子,在生地大补阴液的基础上,还要加上血肉有情之品阿胶。体内突然之间增加大量的阴液,就可能有滋腻的副作用,所以加麻子仁润燥。

柯琴曰:“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仲师既然以炙甘草汤命名,显然是以炙甘草为君,虽然炙甘草仅用四两,生地却用了一斤,剂量远远超过了炙甘草,但是,一国之中,人君为之主,一方之中,君药为之主,搞清楚方中诸药的权重与功效,才能知道诸药在方中所起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炙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本经别录》:“炙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在炙甘草汤中,炙甘草既可以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以治伤寒之标,还可以“通经脉,利血气”,推动血脉运行以治“脉结代”之本,是方中灵魂用药。《伤寒论》一百一十四方,用到炙甘草的有七十方,本方用量最大,用到四两。与桂枝辛甘化阳,既可以推动补阴药物运行,又可以解表散寒。炙甘草味甘平,“甘以缓之”,可以使动悸变缓,堪当方中君药。温病大师叶天士以本方化裁,“甘温生津可以除热”,发展了甘温除热法。

《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在本方中,“逐血痹”就是逐血中的寒和瘀。刘若金在《本草述》中讲到,治女子崩漏,用鲜生地汁一碗灌下,血止脉复,说明生地补血复脉之功非常强大。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人参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之功,《灵枢·邪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补心血不足必用人参。如新加汤,扩张血脉,脉起沉迟。通脉四逆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严重到脉不出时,加人参则脉出,可见人参是复脉之主力。

《神农本草经》:“麦冬: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麦冬可以治“心腹结气”,就可以治结代脉。麦冬可以治“胃络脉绝”,说明有复脉之功。后世名方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也用到麦冬,说明生脉也好、复脉也好,麦冬的作用都不容小觑。

《神农本草经》:“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阿胶主“劳极”,虚劳至极,属于以形补形之法,用血肉有情之物来温补血脉。《伤寒论》补血方中,大多会用阿胶,如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血虚则心烦不得眠,阿胶主之。

《神农本草经》:“火麻仁:味甘平,主补中益气,肥健不老”,火麻仁如果只是补中益气,在方中作用不大。《本经别录》:“火麻仁: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陶弘景真人认为,火麻仁有“破积血,复血脉”之功,并非后世医家所说的润肠通便。但是,如果服炙甘草汤后出现腹泻,可以参柯琴之意见,去掉麻子仁,换成酸枣仁或者柏子仁。

《神农本草经》:“大枣:补少气,生津液”,《伤寒论》中大枣一般用十二枚,地二生火之数,心主血脉,心为火象,所以桂枝汤类方中一般都是十二枚。当归四逆汤用大枣二十五枚,炙甘草汤用大枣三十枚,《易经·系辞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指一、三、五、七、九阳数,此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数指二、四、六、八、十阴数,此五数相加为三十,二十五是阳和数,三十是阴和数。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二十五枚,就有欲使阳盛之意。炙甘草汤证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用大枣三十枚,虽然是补少气之用,也有欲使阴盛之意。

将息法:“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以清酒之酒气温通血脉,流行血气,滋补之品虽多而不会滋腻。血气属于精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薄煎取气,久煎取味,十五升熬成三升,煎煮时间相当长,这个“取浓汁”的过程,就是取味的过程,长时间的煎煮,使地黄、麦冬、人参、阿胶、麻子仁的性味尽皆溶出,补益之力俱足。

后世医家,尤其是温病大家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发展出大量补阴之方,如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救逆汤等。现在,本方广泛应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病变所致的心律失常,在心衰的治疗中,也取得良好的疗效。日本人今西一郎家传经验,对于眼科的青盲、内障、视惑、瞳神干缺、目妄见、云雾移睛等也有良效,临床中可供借鉴。附岳美中医案一则:刘某某,男,41岁,患脉结代心动悸之证,他医投炙甘草汤三剂未效,求治于岳老,诊其脉结代,问其证,心动悸。曰:“的确是炙甘草汤证,因何不效”?察其药量不符合炙甘草汤比例,改其量予之,将三次服量改作一次服量,一剂知,三剂病若失。从岳老的医案来看,即使辨证准确,剂量配比不合适也不行。有人可能会说不传之秘在于量,其实仲师把剂量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的“不传之秘”只是为自己不理解或不敢用找的借口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