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江县万亩红松果林3年结实红松塔/

 榆杨 2018-04-08

2009年09月16日

金秋九月,龙江县鲁河乡万亩红松果林开始结实红松塔,标志着利用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在龙江县西部干旱地区获得全面成功。

  2006年,龙江县鲁河乡引进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这是林业技术人员在我省西部干旱山区首次大面积推广红松嫁接技术,培育红松坚果经济林,把生态林转变为经济林。既利用红松砧嫁接技术,在樟子松的幼树上嫁接良种红松接穗,将樟子松的速生、适应性强的特征与红松的优良材质、高大干形和广泛用途合二为一,获得良好效果。三年来,鲁河乡已经发展到万亩红松果林。

  樟子松成材时间为60—70年,因为见效时间长,群众不喜欢栽植,而用樟子松苗定植嫁接红松果穗后,3—5年久可以结实红松塔,不但加快了林业经济的增值空间,也改变了齐齐哈尔市没有大片红松果林的历史。嫁接后红松比自然生长状态提前20多年,平均每株结塔5个以上,按每亩40棵树计算,亩林地效益将达到200元,且结实量每年大约以近20%比例递增,真正做到了一代人植树,几代人受益。

  据专家介绍,发展红松果林是一次投资百年收益的产业,红松果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不容忽视的生态效益,更为龙江县林业产业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李雪莲 杨军)
 
  
 


央视七套镜头瞄准鲁河乡红松果林 2012年9月19日 
 

   听说龙江县鲁河乡红松果林今年大丰收了,中央电视台七套《绿色时空》栏目组一行三人乘飞机来到齐齐哈尔,又马不停蹄赶到龙江县,开始对鲁河乡红松果林发展状况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入采访。

9月18日下午2点,采访组一行来到了红松果林种植大户刘云龙家位于黑岗乡靠山村的晾晒场地,一进大院,就看到地面摆满了丰收的果实。刘云龙是当地一名下岗职工,2002年,在鲁河乡“送你一座荒山,还我一片绿色”无偿承包荒山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他大胆尝试,陆续承包了700多亩荒山,栽植樟子松。据刘云龙介绍,2004年他开始在樟子松上嫁接红松,不但提高了抗旱能力,而且嫁接后的红松3年即可结出果实,5年达到成熟高峰期。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他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今年他能收获1000斤松籽,每斤按市场价五、六十元计算,仅此一项今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同时卖松花粉、新松枝穗,林下种植中草药,还会为他带来一定的收入。


据了解,龙江县鲁河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余脉低山丘陵区,嫩江沙地西北口,常年干旱少雨,荒山秃岭随处可见,而且很多荒山形成了石漠化。龙江县林业总站工程师刘艳告诉记者:鲁河乡十年来更换领导多名,但改造石质荒山的政策始终未变,在建设中,按山系、按流域,创造出梁、峁、沟、壑、川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鲁河模式”,对水塔山、繁荣西山等石质荒山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今,该乡已绿化荒山64座,包括农田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其他造林,使有林面积达到4.49万亩,森林覆盖率13%。为适应抗旱造林,鲁河人又经多年摸索,选择与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樟子松、柠条、榆树、山杏等耐寒抗旱树种,作为全乡荒山造林的当家品种。与此同时,推广了“容器育苗”这一抗旱造林根本措施,每年容器育苗都达到几十万株。同时,根据本乡严重干旱的实际,变春季造林为“四季造林”,实行“春季抢农时造林;夏季雨季造林;秋季查补造林;冬季移坨造林”。并且采取“栽前浇造墒水,栽中浇增墒水,栽后浇封坑水,遇旱及时补水”的“四水”保成活的办法。同时,进行高效保水剂蘸根造林、地膜覆盖造林、泥浆抗旱造林、“三大一深”造林,确保了造林质量,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0%与85%以上。


鲁河乡在全力治理石质荒山的同时,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大力营造红松生态经济林,使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到目前,全乡营造红松面积12000亩,结实4180亩,全部达产后年可收益百万元,昔日的荒山不但变成了绿洲,而且成为子孙后代攒下的“绿色银行”。如今,“鲁河模式”已在全县推广,被省领导誉为“绿色生态建设的大手笔,防沙治沙工作的好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