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园完全技术剖析(下篇)【NO.68】

 这个名字好6 2018-04-08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我们继续留园之旅,随着咱们园林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希望小蚂哥讲的更深入更系统,也有很多刚入门的童鞋希望我讲的更有趣简洁。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我们先把重点园林先走一遍,然后我会挖掘一些有趣的角度,如果大家有对某个园林独到的理解也可以直接私信我,让我们一起成长。


看完中部的山水景观,我们顺着游廊折向东行,来看看东部庭院景观。


东部主要分为四个庭院区,每个区域分别有建筑,廊子围合而成。而这些庭院共同的特征就是开门见山,讲究对景。



不同于中部景观的大开大合,东部的庭院面积都不大,也不十分开阔,这反倒使人把视线集中到庭院中的假山和置石上~


五峰仙馆面对着象征庐山五老峰的湖石假山(下图)


石林小屋前也正对着一组石景,和小屋后的石景遥相呼应。(下图)


还我读书处(暂无图)和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分别对应置石和盆景(下图)



冠云峰自然更不用说,立在庭院中间,四周环绕成景。留园的石头地位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请看:长留天地间——留园的前世今生【NO.64】



既然冠云峰闻名天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之意而命名。能在一个庭院汇集仙台三峰,厉害的炸裂啊~




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些名满天下的湖石都会用“云”为名,无论是邹云峰,冠云峰,还是瑞云峰,岫云峰……but,why?




前面也曾经说过,古人称石为云根。尤其太湖石形状、色质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来命名湖石名峰。



留园中,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两旁还立有两块湖石作为陪称衬,分别命名为瑞云峰和岫(音同“秀”)云峰。这也就是俗称的“留园三峰”。


“留园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备了古人对太湖石的八字审美标准,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冠云峰是典型的生殖崇拜……


▲冠云峰


▲瑞云峰


▲岫云峰


不光如此,东部建筑的名字取的也是别具匠心。其实留园建筑的名字是可以深扒一集的,非常有文化,有机会小蚂哥专门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比如:林泉耆(音同“奇”)硕之馆,听上去完全摸不着头脑是吧~


Let me explain: “耆”(音同“奇”)指的是70岁以上的老者;“硕”指的是有学问的人。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老年俱乐部啊~


再比如: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真的很像是春联~


“佳晴”“喜雨”“快雪”都是祈求气候的,这和中国古代农业息息相关,用“佳晴”“喜雨”“快雪”三词作亭名,表达园主祈愿风调雨顺,农家丰收,园中花木繁茂的愿望。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丰收亭”吧。


还有一个值得一说:汲古得绠(音同“更”)处,这是链接中部和东部庭院的一处书房。


“绠”说的是绳子,说的是打深井里的水需要用长绳子,比喻要获得高深的学问,要用正确的方法下极大的工夫。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水房”。


这么看起来东部庭院平平无奇,只不过对景而已,但其实留园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听我慢慢道来~


小蚂哥把留园中廊子和主要建筑用不同颜色表示了出来,你可以明显的看出东部的建筑和游廊是最密集的。



我们把东部放大,东部的建筑密度之大令人咂舌,你能清楚的看到廊子和建筑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庭院则完全是围合起来的。


这就让我想到了庭院景观在西方最经典的表现形式: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庭院



廊柱延展了室内空间的范围,创造了介于室内和室外的灰色地带,而欧洲中世纪这种古板单调的围合在留园面前简直就是渣啊~


留园的长廊是游园的主要指引。园内不仅有直廊,还有回廊、爬山廊、曲廊等700多米,环园而建,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循廊前行,登高临水,穿堂过桥,可以游遍全园。


长廊不仅可以遮风避雨,还可以增加景观层次,延长游园时间。




廊子有时在建筑前侧,有时直接插入建筑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江南园林论》有两句话总结的非常好:它已经达到了室内外空间交融的境界,颇具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哲理“。所以留园第一次将室外和室内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举几个例子,游廊在五峰仙馆侧面插入,当馆内屏风门完全打开的时候,五峰仙馆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亭子,室内和室外就此融为一体。



鹤所即是建筑又是游廊,既能临时歇脚,又是交通空间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北部的田园景观。


田园景区原为主人特意设置的一片农田和村舍,解放后改栽种果树,并逐步发展成为盆景园。这片景区并无多少漂亮的景点,仅一亭、一门、三两间小屋而已,但正因简洁,人们在游览过这么多高密度的景观,一片质朴的村野气息扑面而来,反而觉得清新自然。


从冠云峰的庭院风光如何自然无痕的过渡到田园风光,是个需要用心斟酌的问题。设计者专门设置了一个小院作为庭院和田园的过渡区域,从景观格局上看,这是非常必要的。



出此亭,一条小径在竹林间逶迤(音同“威仪”)西去,尽头一座园门,上额为“又一村”,取自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门内是满园的桃李,一架葡萄老藤盘曲。



沿着葡萄藤再往西,右手有小屋三楹,偏房两间,名为“小桃坞”既可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又可让人想起姑苏城北桃花坞的风流才子唐伯虎。



再往前走空间突然空旷了起来,一组现代的片石假山立与北面,这也是西部和北部的分界线。



西部是留园最后一个景观分区,也是整个园林的收尾。


顺着北部的葡萄藤西行,,尽头为一块平地,平地南面忽然一片土石高山耸立,山体并不高,但漫山的枫树和香樟遮天蔽日,颇有些丛林野趣,到了这里就是留园的尾声了。


你会发现建筑不见了,廊子也不见了,人文趣味的湖石更是毫无踪迹。一片自然的山林郊野。


沿着石径登山,但见山坡之上,林下石间,遍植矮竹,目及之处一片葱翠。深山老林苍莽之气尽出。



溪流南行,两岸桃柳夹植,这里追求的是桃花源记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