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龋齿牙痛 [概述] 概念 龋齿是指牙体被蛀蚀,牙齿逐渐毁坏崩蚀而成龋洞的一种口腔常见病。多因 口腔卫生不良,嗜食膏梁厚味,牙齿被污秽侵蚀而致。 历代文献有不少关于本病的记载,名称繁多。如虫蚀牙齿、蛀舯.舯牙、舯孔,齿 舯、蛀牙、虫牙、烂牙等都是龋齿的别名。 [病因病机] 龋齿病因在于虫蚀。然“虫”的产生则多是毒气与湿热相搏的结果。古人所谓“牙 虫”.实际就是病原微生物,只是限于当时条件.无法作细致考究罢了。本病病因病机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 . 一、阳明经虚,风热犯齿 手足阳明经脉入于齿。平素饮食失节,或劳倦损伤.或 吐泻太过,均导致手足阳明经虚,齿髓不苯,牙车夹风热之邪乖机犯齿.龋蚀齿体,遂 成龋齿。《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一》说:“齿龋之病, 由凤热邪气,客子手足阳明二 经。” 二,胃畴湿热,郁久蚀齿 口腔卫生不良,平素嗜食膏梁厚味,或过食糖质,牙齿 污秽,当胃腑积热,上冲于口齿之间,湿气乘之,湿热相搏不散. 困结口齿,郁久生腐, 以致牙体被虫蛀蚀。《辨证录。卷之三》指出:“人有多食肥甘,齿牙破损作疼.如行来 行去者,乃虫疼也。不知过食肥甘, 则热气在胃, 胃火日冲于口齿之间.而湿气乘之. 湿热相搏而不散,乃虫生于牙矣。” 三、肾阴亏虚.齿髓不固 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久病耗伤,或房室不节,或 失血耗液,均导致肾阴亏虚,髓弱骨枯,骨枯则不能固齿。齿不固则易为虫蚀而生龋齿.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九》说:“牙齿历蠹者.肾气虚弱.骨髓不固”。 [临床诊断] 症状:龋齿症状,根据龋蚀的深浅而不同。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稍有痠痛感;病变深 者,牙疼时发时止,遇冷、热刺激疼痛加剧。若损及牙体络脉时,病牙呈自发性阵发性 剧痛,令患者涕泪俱出,夜不能安。 检查:因龋坏程度不同,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龋蚀表浅者,可见患牙表面黄褐或 黑褐或暗灰白色,病变处粗糙,变软。龋蚀较深者,可见牙体被蛀蚀成洞,龋洞呈白垩 色、黄褐色或黑褐色。用探针探测时,患牙有酸痛的感觉,但刺激除去后,症状即可消 失。龋蚀深层者,可见龋洞较大,用探针探测时疼痛明显,有时可见牙齿周围肿胀。 鉴别诊断:龋齿牙痛应注意与面痛相鉴别。面痛,即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突然 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痛时面肌抽动,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突然停止。间歇期内,患 部多无异常感。检查时可能发现面部有疼痛敏感点存在,触摸该点可引起面痛发作。龋 齿牙痛重者,其疼痛性质与本病相似,但夜间痛甚,检查可见患牙,患牙对冷热刺激敏 感。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外感风热 . 证候;牙体被蛀蚀成洞,病牙痠痛,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则痛增,或有发热,微 恶风, 口渴,舌质红,苔白干,脉浮数。 病机分析:由于阳明脉虚,牙虫夹风热邪毒侵袭,攻入牙齿,伤及骨髓,故牙体被 龋蚀成洞,病牙酸痛。风热为阳邪,故患牙得冷则痛减,受热更助风火而痛增.阳热伤 阴则口渴。发热,微恶风,舌质红,苔白干.脉浮数均为风热外袭在表之象。 2.胃腑湿热 证候:牙体被蛀蚀形成深龋,病牙疼痛,牙周龈肉红肿时发时止.遇冷、热、酸、 甜刺激疼痛加剧。损及牙体脉络时痛不可忍,涕泪俱出,夜不能安。全身可伴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 由于多食厚味肥甘,湿热蕴积胃肠,热毒上冲口齿, 以致生虫损齿.故 牙体被蛀蚀成深洞;洞深伤及牙髓脉络,故遇冷、热、酸、甜刺激疼痛加剧,甚致痛不 可忍,涕泪俱出,夜不能安。烦热臼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证。 3.肾阴亏虚型 证候:牙体被蛀蚀成洞.病牙隐痛。齿长摇动,牙齿污黑。或有头晕眼花,耳鸣, 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机分析:肾阴不足,齿失所养.故牙体被蛀蚀成洞。肾阴虚,虚火上炎。故病牙 隐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失所养而牙齿不固,故见齿长而动摇。肾 色外露,故牙齿污黑。肾阴虚,髓海空虚,则头晕耳鸣,或阴精不能上注于目,故目视 . 昏花。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痰软。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是阴虚的表现。 二、治疗 , (一)内洽法 1.外感风热 . 治则:疏风清热。 方药:薄荷连翘方加露蜂房。方中薄荷、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竹叶、绿 豆衣、知母、生地清热凉血,露蜂房杀虫祛风止痛。合用则风热散.疼痛止,龋齿诸证 皆除。 . 2.胃腑湿热 治则:清热燥湿。 方药:清胃汤,加露蜂房、海桐皮。清胃汤能清热燥湿,凉血止痛。加露蜂房、海 桐皮以解毒杀虫,祛风化湿。临床上亦常用清胃散。取其清热泻火,凉血止痛之功。 3。肾阴亏虚 治则: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汤。本方以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清热降火以止痛。 龋齿主要症状为牙痛,临床应根据牙痛的情况,加减用药。兼有头面掣痛者.加薄 荷、白芷,细辛、川芎以祛风止痛。兼烦渴多饮,大便秘结者,加石膏、栀子、大黄以 泻热止痛。牙痛反复者:加丹皮、栀子清降虚火以止痛。 (二)外治法 最常用的外治法有含漱法、咬法、充填法、拔牙法等. ].含漱法;主要用辛散辟邪.解毒杀虫的药物汤剂于口中含漱。 露蜂房散,煎汤含漱,每日3-4次, 以解毒杀虫止痛。 莽草散方,煎汤含漱,每日3~4次,以辛散止痛。 露蜂房、白芷、细辛各等量,煎水含漱, 以解毒杀虫止痛。 2.咬法 主要用辛散止痛的药末或药丸以绵包裹,放在痛处咬之,或将药物塞入 龋洞内。 以白矾丸置于痛处咬之,每日4-5次,以辛散止痛。 牙疼散,置龋洞内,每日2~3次,以解毒杀虫,辟邪止痛。 荜拨或没食子置龋洞内.以辛散杀虫止痛。 此外.还可用药物外涂。如用细辛、生半夏、生草乌、生南星各5克,薄荷,樟脑 各4克.共研细末,浸泡于75%酒精100毫升中3天,后取浸液擦患处,有消肿止痛的 作用。 3.充填法 银膏填补龋洞法,方法是将白锡和银箔及水银合炼如银时充填之,阻止 病患向深层发展,或将辛散药物置龋洞内. 以蜡封固。可用有舯孔疼痛方、疗龋齿方等。 充填于龋洞内.每日1次,以杀虫止痛。 4.拔牙法 对因龋齿丧失咀嚼功能,无法保留的病患牙可予拔除。 (三)针刺疗法 主要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位。每次各选1~2穴,每天针刺一次。属 于实证者.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属于虚证者,用补法。上前牙取合谷、人中、迎香穴; 上后牙取合谷、下关、颧戮尺;下前牙取合谷,承浆穴,下后牙取合谷、.颊车.大迎穴 风热甚者,配外关、风池;阴虚者,配太溪、行间。合谷、迎香清手阳明之热.。:大迎、 颊车,下关疏池足阳明经气。承浆、颧戮、人中可宣通局部经络而止痛。外关、风池. 疏解表邪,有祛风泻热作用。太溪补肾阴,行间泻肝火。 (四)民间疗法 1.地胆头猪瘦肉汤 每次用地胆头30克(鲜地胆头用90克),猪瘦肉150~200 克,加清水4碗煲汤,煎至2碗,伽食盐少许。一天内分2乍3次饮用。有清热凉血解 毒的作用。适用于实热龋齿牙痛者。 2.入地金牛煲鸡蛋 每次用入地金牛根15克,鸡蛋1个,加清水2碗同煎,蛋熟 后去壳再煮片刻.煮成1碗.饮汤食鸡蛋。有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3.用花椒适量煎汤漱口,有聿散止痛的作用。 4.花椒1粒,放龋齿上,用力咬住.或用花椒末塞入龋洞,有杀虫止痛的作用。 5.川椒9克、烧酒50毫升,浸泡10天.过滤去渣,用棉球蘸药酒,塞龋洞内可止 痛。 6.丁香油,滴牙疼处,以杀虫止痛。 [转归及预后] 龋齿早治,不但牙体组织破坏少,患者痛苦少,而且疗效也好。因为此时龋蚀较浅, 不引起任何继发病。若失治或误治,龋蚀继续向深部发展,则引起牙髓病、牙痈、牙槽 风等证,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 [预防及护理] 1.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纠正儿童睡前吃糖果点心或其他甜食的不良习惯。 3。选择含有中草药药物牙膏刷牙,以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4.定期检查,发现龋齿及早治疗。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2.对症辩证选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