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以文言文书写,普通人对话是和现在人一样吗?

 三平斋 2018-04-09
 

古代以文言文书写,普通人对话是和现在人一样吗?

谢谢邀答。何为文言文?文言文就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之乎者也矣焉哉,学会用好是秀才。”就是当时科考文言文达标的最低标准。《四书》、《五经》等都是文言文,不单费解,读起来也十分拗口的。那时能读的起书的,用现在话说一般都是家庭条件好的。普通人因家境贫寒读不起,说话也不会绉绉。从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的对话看,都是通俗易懂的,很白话的。甚至还带些方言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语言对话理所当然的也应社会而变化。现在的一些新名词诸如互联网,高铁,人脸识别技术……在古代人们对话中是绝对没有的。古代不只普通人,就是读过书的文人平日里跟人们交流也不文言的。总不会回家后对不识字的父、母张口之乎者也吧。正如现在外语学院的学员跟人说话呜哩哇啦地来一捅日语、英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语言丰富多彩。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文化,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语言。但有一共性,古代与现在普通人居多。所以古今平民的交流、对话大同小异。

 11   2评论
 分享
 举报

谢邀。

“文言文”作为古时官方语言文字,和当时民间的口语俗语是不同的;古时民间普通人对话交流的口语俗语应该更接近于现代的白话文,虽然一些字义和句式结构还是有所差别,但今天读来还是通俗易懂的。



 

文言作为官方语言,必然要雅正精炼,雅正不用多说。而精炼,是在用词上多用单音节的词,比如“明日”这个词很多时候只用一个“明”字来表达。这可能与当时刀刻竹简很费力,就尽量精简字数有关。


而民间语言交流以“听懂”为主,它不象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可以有时间去慢慢理解,它需要对方言下就要听懂,所以在民间语言交流时,就必然尽量用通俗易懂,指示明确,不易引起误会的多音节词汇。句式也应该是平铺直叙的句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主语谓语宾浯”这个基本句式,这样更有利于对话交流。

《诗经》中的“国风”是源于民间的,从一些诗中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当时民间语言的影子。还有《乐府歌辞》,尽管民间歌辞仅占十分之一,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口语的表达方式。

《诗经·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乐府·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两首民间歌谣,尽管带有歌词的色彩,与平时对话交流的语言不太一样。但从中可以看出口语化,俗语化的特征。尽管有些字词之义今天已有变化甚至不用,但句式和今天口语相差无几,理解起来也不是太费劲。

 19   2评论
 分享
 举报

谢邀!古代普通人对话和现在人既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同。普通人对话往往出于生产生活和交流感情的需要,这一点古今一样。常言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方言土语古今虽有演变,但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想来方言土语古今也并无大变。要说变化,自然也是有很多的,毕竟历经了千万年的岁月。我们祖先的语言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文字记载到会义字的大量运用,经历了从面对面的说话到用文字来记录、从记录话语到记录想法的一步步飞跃。从殷商的甲骨文到《周易》、《诗经》,从秦始皇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到近代的“白化文运动”,普通人的口头语言与主要由贵族文人掌握的书面语言相互促进,随朝代更迭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来自不同地域,也会使官方语言或多或少发生一些变化。总体上看,过去的语言简炼,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差很大。现在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能更精准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现在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也更加贴近了。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应用。

 6   评论
 分享
 举报

那怎么可能?语言是一门学科,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也是收录交谈口语变成的。文言文时代,人们日常口语和书面文词一脉相承,相差只在语气或地方方言。

古代人祖先,从表情手势简单呼叫交流开始。思想有那么多种,而肢体语言只那么多,使古代人语言精炼多义,一词多用,涵义深远广,这就是文言文精炼难准确理解的现代困难原因。

手势呼喝等有赖表情的语意移到书面记录为符号,传到下一代只知符号语义,已失上辈辅助表情语境,致使文词多解甚至于多争执,语言文化才逐渐细化的。

口语和书面语必然的牵系和关联,注定古代人口语近于文言文,而且90%接近。

古人原始生活网络图

 5   1评论
 分享
 举报

谢邀,这个问题里面的逻辑不太好,因而容易误导人,使人们将文言文与言语等同起来。请注意文言文是文,而对话是言,它们区别打个比方,说话谁都会,但语文老师教授的语文可是一门技术。文言文是为语言书面化而发明,写成篇的文章说理,而不是说话。说理的书面语言被称之为文言,日常生活的语言叫白话,目的只是表达意思。由于文言文要说理,那么它就很严肃,具体技术要求主要有四点:第一是严谨。第二是逻辑。第三是文理。第四是语气,之乎者也,说理的同时兼顾情感表达。增加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深入一篇好的文言文中的人往往摇头晃脑,被它的严谨优美情感逻辑所折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吟诵起来。现代科学学术论文继承了文言文的优良传统本质,但不注重情感表达了,在逻辑方面更严肃,采用形式逻辑。在名词概念更精确而不是准确并要求定义。

文言文发展到明清,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故弄玄虚的工具,他们刻意加大了文言文与白话之间的距离。使知识更难以传播。

 4   评论
 分享
 举报

文言文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大智慧,在文字发展史上,你会发现,古代要记录的载体非常金贵,先是甲骨,然后是金鼎,然后是竹片,到汉代以后才有了纸张……在这些东西上,能书写的地方有限,能写的字就有限,但是又需要将所记录的事儿说清楚,应运而生的就是文言文。比如,二战后,丘吉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书写自己所参与的二战的一些情况。但是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兵圣孙子只用了五个字:兵者,诡道也!就说明问题了,不能不佩服古人在这方面的能力。包括诗词歌赋以及成语,都是语言精练的代表。

古代人说话,可能就是另一种方式,我们看古典通俗小说的时候,古人说话其实也是很简练的,但是相比书写,可能是要复杂一些。但是相对现今的表述,应该还是简单点的,因为毕竟古人所见所想是有局限性的。口头表达也不会有如此丰富的词汇。

 3   评论
 分享
 举报

古代口语是怎样的,只能见于书中。

先秦时期,至少在中原,古汉语口语和文言是类似的。见于诸多典籍。比如论语中"求之与,抑与之与?"

汉时彊域广阔,口语中出现了众多俚语俗语。扬雄有著有方言一书,收录了这些变化。"考其发端,当为以它言释原义"。

唐代胡人,北方民族的融入,口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书面语也开始出现口语化,见于当时佛经谒言。比如"众法实相意,已为汝等说"。

宋代,口语和文言文彻底分开。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文言文,记他语录的朱子语类则极多白话。比如"陶渊明诗人说他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

元代时,外族入主,连官方诏书也是白话文。成吉思汗给丘处机的诏书中"我不曾忘了你"😱好汗

明清,诸多白话文小说,里面的口语和今天类似。文人的小品、笔记则用文言。白话口语可见水浒传,三言二拍等。

新文化运动,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大力推进白话文。经过几十年,书面也彻底抛弃了文言文。并融入了来自西方,日本的词汇。

和古拉丁文演变美式英语一样,古言文到现代文也是经历了不同民族间语言的互译、融合。

 7   1评论
 分享
 举报

谢谢邀请!

古代人的书写和文章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普通人的对话虽然不可能全是之乎者也,和现代的白话文对话肯定也有区别。

古代人崇尚仁义礼智孝忠節信!说话也都显得文绉绉的,礼节方面也很在乎。见面也都是抱拳施礼,互相问安。象什么"兄台一向可好"、"兄台请了"等等一些礼节性的问候,也和现代人有很大的出入!现在的高节奏生活方式,让我们丢掉了很多老的生活传统美德……重视古人的信条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9   3评论
 分享
 举报

文言文是古代流行的主流文体形式。它产生于大众语言交流基础上,不同于社会市井语言和文化。古代社会条件限制读书识字是少数人的权利,大多数人是文盲,主要以乡音交流。现代人普及教育,消除了文盲又推行普通话教育,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所以古代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在用词、发音和表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1   评论
 分享
 举报

不太一样,但跟书面语不同,我们可以用现代书面语和日常口语进行说明。

一般不难发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或她的语言组织能力就越强,句子也偏长。或者语言凝炼度比较高,虽然句子简洁,却不会空洞乏味。

其实这也是古代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别。在秦以前,书面语和口语差不太多,只不过书面语会再加上一些语气词。我们以古希腊语为参照,就能发现,古代语言有它的使用环境,翻译成现代英语就会有点长。当然,翻译成古代英语会更长。

使用古代汉语,主要是文字和语法等,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就不会觉得困难,就像学英语德语法语,学会了就能用不同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