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哀思】纪念“沪上评弹名家”郭彬卿逝世50周年

 cxag 2018-04-09
郭彬卿(1920~1968)

郭彬卿,生于1920年,逝于1968年。

本名娄小牛,江苏吴县人。曾从茅雨庵学琵琶,又从丁韵泉学弹词《三笑》。20岁左右拜薛筱卿为师学《珍珠塔》。1946年曾与周云瑞拼档演出,并共同发展“沈薛调”及“陈调”伴奏过门,以弹唱为听众称道。后与薛筱卿拼档,一度为周玉泉下手。1950年与朱雪琴拼档,任下手。“朱郭档”刚柔并济,配合默契。郭所唱薛调清脆爽利,咬字清晰,其琵琶铿锵遒劲,婉转流丽,点子清,力度足,音色亮,旋律美,极富功力。且又吸收民乐技法,为弹词琵琶增加了和弦、长抡及绞弦等多种手法,与朱雪琴共创“琴调”弹唱,风格独特。

1956年朱雪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后,郭一度与沈俭安拼档说唱《珍珠塔》。半年后,郭亦入团,与朱雪琴恢复拼档,演出《梁祝》《珍珠塔》《琵琶记》等长篇,并参加中篇《见姑娘》《白毛女》《冲山之围》《三约牡丹亭》等的演出。1961年随团去京津等地演出,获得好评

郭彬卿早年录音

郭彬卿:莺莺拜月(1948年录音).mp3 来自京剧方舟 05:30

郭彬卿几则轶事

一、学艺

郭彬卿学艺练功是到了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地步的。学弹琵琶,哪怕是滴水成冰的冷天或是大汗淋漓的暑热炎天,只要有空,手中总是拿著一张自制的小竹弓,不停地练手指。

郭彬卿最崇拜薛筱卿先生,只要听到收音机裏播出前辈弹词名家薛筱卿先生弹唱的声音,他立即拿起琵琶,合上音调,跟著一同伴奏。他四处托人打听,立志立雪“薛门”,苦心不负有心人,二十岁左右,他有位亲戚来信,介绍他去上海拜师。

那时正逢敌伪清乡,沿公路河边扎了一道道的竹篱笆,中间设检问所,把郭彬卿所住的地方围得水泄不通,需领通行证后,才能进出。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生活窘迫,受不了检问所的勒索。只有一个办法:钻竹篱笆。他对老家的友人说:“不管怎样,我不能呆在家里,我要冒险钻竹篱笆去上海!”次日淩晨,他跟了跑单帮的生意人真的钻过去了。终于如愿以偿,拜在慕名已久的薛筱卿先生门下,学说《珍珠塔》,并改艺名郭彬卿,不久即与先生薛筱卿拼档,登台说书。

二、琶王

评弹界有好几个被称为“琶王”,即琵琶弹奏技艺相当高超的下手。郭彬卿无疑是其中之一。

1950年起,与师叔沈俭安先生的女弟子朱雪琴拼档合作,长期演唱长篇弹词《珍珠塔》《琵琶记》。朱、郭档刚柔并济,配合默契。郭彬卿所唱薛调清脆爽利,咬字清晰。伴奏的琵琶铿锵遒劲,婉转流丽,点子清,力度足,音色亮,旋律美,极富功力。且又吸收民乐技法,为弹词琵琶增加了和弦、长抡及绞弦等多种手法,对“沈薛调”伴奏音乐有所发展。朱雪琴继承了沈薛流派,兼收并蓄了俞调、马调的特点,形成了“精神饱满,气势宏大,磅礴充塞,如长江大河,奔泻千里”的独特风格,再加上有了郭彬卿的辅佐,如虎添翼,共创了“琴调”弹唱,很快异军突起,成为响档。朱雪琴的“琴调”一举成名,可以说郭彬卿的琵琶衬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自缢

 “文革”期间,郭彬卿与其他弹词艺人一般,遭到迫害。某日,在苏州被迫场场不漏地参加批斗会,被搞得身心疲惫、几欲寻死的周玉泉先生,遇到郭彬卿,便在郭面前诉苦。郭彬卿传授周玉泉一法:“到医院去体检,检查到尿液时,咬破手指,滴入少许血,执此化验单可避批斗……”。周玉泉回到苏州,便如法炮制,不想欠缺经验,滴血太多,结果遭到医院猜疑。在暴力威逼之下,周只得供出郭彬卿的名字。苏州造反派立即派人前往上海,捉拿郭彬卿。正逢郭彬卿上午在上海评弹团里开会,听到了这个消息。从下午起,众人便不见郭彬卿踪影,待等被发现时,年仅四十八岁的郭彬卿,因不堪即将到来的、但可预知的迫害,已在厕所内自缢身亡,英年早逝。

郭彬卿先生身后,除了遗留几张照片,别无所有。只有在存世不多的录音资料里,才能追思……

薛筱卿、郭彬卿:九松亭

评弹“琶王”之一:郭彬卿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