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镇在解放前后有同福园、同乐园、大同书园三家书场,足见当时小镇居民对评弹艺术的喜爱程度之深。在长时期的评弹艺术的薰陶下,小镇上不但拥有一大批懂评弹的老听众,还出过一批评弹艺人和评弹艺术家。 01 朱雪琴,一位响当当的说书艺人,已故著名评弹艺术家,琴调创始人,她与濮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解放前,一家穷苦人家的两姐妹,因迫于生计而分别被两家人家收养,妹妹雅仙被东河头开糕团店吴家的“胡子爹爹”领去当了养女;姐姐雪琴由说书艺人朱蓉芳收为养女改姓朱,幼年随养父学唱《描金凤》和《珍珠塔》,后来被老艺人沈调创始人沈俭安收为寄女,学唱《珍珠塔》前段,并和沈俭安搭挡说唱全本《珍珠塔》。 02 1951年,朱雪琴与郭彬卿拼挡说《梁祝》《琵琶记》等书目,1978年和薛调创始人薛惠君说唱《珍珠塔》。 苏州评弹以说、噱、弹、唱为艺术手段,曾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评弹流派众多,老辈里有马如飞的马调;徐云志的徐调;沈俭安和薛莜卿的沈薛调;夏荷生的夏调等,后来又发展成张鉴定和张鉴国的大小张调;严雪亭的严调;蒋月泉的蒋调和杨振雄的大杨调等。 朱雪琴在沈薛调的基础上,发挥自己嗓音亮丽的特长,自创名噪一时的琴调。琴调的特点是厚爽、奔放、明快。她的三弦功夫是当时评弹界的一绝,达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土话形容是笃落落滚得转,真的无人可及。 03 朱雪琴的说表生动,手面丰富,弹唱极佳,有很强的表演力。弹词开篇的代表作有《潇湘夜雨》《南京路上好八连》《妆台报喜》等。 作为“半个”濮院人,她对濮院有很深的感情。解放前后多次来濮院献艺,我记得最后一次是八十年代初在老影剧院举行的那场江浙沪名家评弹汇演,朱雪琴携尤惠秋、张鉴定、张鉴国等评弹界大咖进行精彩的演出。那天九百多个座位的老影剧院席无虚座,连靠壁过道和后壁通道都站满了听众,真是盛况空前。 04 小镇上现在尚健在的老听客如沈家荣、徐雄荣、杨经国、蒋祖兴、王周龙等真是百听成精,说起评弹的各种流派如数家珍。 在长期浓厚的评弹艺术氛围的薰陶下,镇上还出过一批评弹艺人,有解放初住在杏林街的袁逸良和马小君夫妻挡(他们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儿子),另一个从小住在濮院外婆家的儿子袁小良现在已是国家一级评弹演员了(和盛小云搭挡)。有受父亲沈家荣影响,从小耳闻目染,现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儿子小沈。还有同福园阿福的弟弟杨一林也是夫妻挡的评弹演员。 05 说到“白头小杨”的弟弟沈家荣,他对评弹的喜欢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当有说书先生来濮演出,他都要想方设法搭讪交朋友,偷一点“三脚猫”的功夫。他常常弹着三弦,自弹自唱来上一段“张教头是怒满胸膛……”或者“隆冬寒露结成冰……” 如今,评弹早已退出小镇的文艺舞台,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当古镇书场重新开张,那“窈宨风流杜十娘……”的优美曲调将会继续迴荡在小镇的上空。 【作者简介】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