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群除了发“收到”,我们还能干什么?

 吹暖了梨花 2018-04-09


 

 

 



那里,10多个工作群正等着她回复信息,真是连伤心的时间都没有。



小欣是在半年前跳槽到这家保险公司的,日常工作是辅助销售团队做培训相关的策划和安排,销售人员但凡有点小问题,都要来找她。


而且一般都是急事,需要第一时间替他们排忧解难。她调侃自己总是全天待命,就像个“保姆”。


入职半年,小欣现在已经要辅助4个门店的工作,店内100余名销售员结成了10来个微信工作群,随时会向她“发号施令”。有些消息若是回复不及时,一个电话立马就会打过来。


小欣私下算过,有天下班后,她接了10多通电话,发了100多条微信信息,处理这些琐事耗费的时间加起来得有四五个小时。


另外,小欣每天夜里11点后,都要固定在总部销售大群里递交当天的销售报表,365天风雨无阻。


相比于隐性延长工作时长,这种即时性的工作带来的隐性“骚扰”更让她苦不堪言。


“跟男朋友在电影院看电影,未能及时回复信息,销售打来电话硬跟我聊了半个小时,所有的好心情全部烟消云散;有次洗澡没带手机,回头一看,20多个未接电话。”


她感觉自己无时无刻不跟工作“绑定”,毫无个人生活可言。


而在上周五,小欣男朋友过生日,好不容易等到小欣下班约在她公司楼下吃饭,小欣却一如往常埋头回复微信,他男朋友也忍不住爆发了,恶狠狠地丢下一句“你怎么不跟微信过日子去!”


便甩头走开,小欣心有委屈,但还是咬咬牙先把手头上的工作事项解决。


不过,就在昨晚,小欣给我发了微信,说她想明白了,现在这份工作确实完全压榨了她的个人生活,再这样下去,先不提晋升不晋升,健康和爱情都要先被葬送了。


所以,她决定辞职。

 

 “有些加班,真的有必要吗?” 


很多企业实行加班文化,以加班为荣,以准点下班为耻。


事实上,加班只是一种工作方式,没有绝对好坏,只能说有没有必要。


在业务高峰期,工作忙不完时,加一下班无可否非。

但如果企业要求员工把加班当做一种常态义务,只能说公司人效率太低,这种“被加班”是没必要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导致员工产生负面情绪。

 

最近有个网友就分享了最近他公司发生的事情:


95后的小栗在一家电商小公司担任运营人员,他工作的时候自认为是认真负责,但是下班了,就不想工作了。


小栗的老板经常给员工灌鸡汤,总是跟员工说说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将来,但是说的好听,从来不给加工资,而且加班还不给加班费。


而且,小栗的老板还特别喜欢下班时间里,在微信工作群上要求员工上报当天的工作进度,不管是什么信息,都要求员工们“收到回复”。


小栗对于老板说的话,一直保留自己的观点。而不管老板在群里说什么,他也只是机械性地保持队形回复一句“收到”。



直到前几天,夜里十点半了,老板还在群里发布工作相关的信息,但这一次,居然没有员工带头回复“收到”。


二十分钟过去了,老板于是大发雷霆,在群里说了几段话批评员工:



小栗也终于忍不住,直接在群里怒怼了老板:



原来,不久前有个做电商的朋友找到小栗,初创企业的业务还算不错,但就是缺人手,希望小栗可以跳槽过去,一起合伙经营,但小栗一直下不定决心。


发生了这件事以后,当晚小栗就果断辞职了。


没想到,公司的美工、客服几个人也和小栗有同样的看法,于是就决定集体跳槽到小栗朋友的那家公司去。


老板第二天回到办公室,看到桌面上多了7份辞职信,一下子懵住了。


没料到自己日夜辛苦熬制的鸡汤文化,竟成了掐死自己公司的首要帮凶。

 微信工作群,除了发“收到”,
我们还能干什么? 


尽管微信确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给我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随着工作群的增多,大家也逐渐地疲于待命,纷纷变成了潜水一族,偶尔跟随大部队出来抢个红包冒个泡。


更有甚者,有人连@他的信息都不回复,抢完红包也继续默默潜水。


我们都知道,一味的在工作群当潜水族和刷屏是不可取的, 当然,小秘也十分同情那些被微信工作群绑架了的职场人员。


但是,如果不能改变被微信工作群“压榨”的现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该怎么利用工作群的便利,减少我们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量,或者是,积极地与上下级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提高工作的效率。


● 慎发语音


如果大家打开工作群一看,是好几条长达60s的语音信息,即便是重要通知,也没有人想打开听。所以在群里发信息尽量以文字、文件为主,尽量不发语音信息。


●  图片文件打包发

如果需上传群里的图片数量较多的话,最好将图片打包成文件夹,并标以简洁关键的命名,这样有需要的人就会下载。而不是大家打开微信群看到十几二十张图片,一张张下载费时费力。


此外,在日常工作交流的内容有高重复性的前提下,不妨考虑将工作事项整理成主题明确的文档,然后定时上传到群里,大家互通有无,提高多头沟通的效率。

 

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多于问题本身。


如果无法改变你身处的环境,不如动动心思,改善问题的解决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