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绝非软蛋,在宋辽之战,以及宋朝经济腾飞方面,他居功至伟。 宋真宗继位之初,处境非常危险,并不像许多人所描述的,内外安乐。当时,在内,刚刚经历对西夏征讨的大败,军队士气不振,领导层急需调整;在外,辽国趁着西夏与宋朝的战争,也不断侵扰边境。双方有过一些数千人、数万人的中小级别战斗。 双方都清楚,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有一场大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真宗迅速与西夏达成了和议,并且将颇有将略的寇准调回朝堂,出任宰相。在军事将领上也能大胆启用新人。像杨家将中的杨延昭,就是在宋真宗手上出任边关一方大帅的。 之后,辽国举国入侵,北宋层层防守。不过,辽国骑兵为主,行动飘忽。宋朝没有长城守卫,只能谨守各城,不时拦截追击。双方互有胜负,总得来说,辽国主力尚在,逼近澶渊。 后代一些野史,在描述澶渊之盟前后事情时,往往夸大了寇准的作用,把宋真宗描绘中一个临战胆怯,只知道逃跑的君王。 事实上,从最初开始,宋真宗就是主战的,否则也不会力排众议,将素有犯上之嫌的寇准调回中央。并且,宋军主力也早已在澶渊汇聚。宋真宗要做是,是否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 当时的宰执大臣中有四派意见,其一为皇帝北上澶渊,此意见最冒险,也有可能收益最大;其二,皇帝固守开封,可一旦澶渊失守,开封也有破城之危;其三,暂时往蜀中避让;其四,暂时往江南避让。 事实上,宋真宗只是让宰执大臣各抒己见,并没有任何史料表明他本人想要逃跑。作为一个成熟的君王,不但要考虑到事情好的一面,更需要做最坏的打算。 最终,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采纳的原因其实有三个:一,寇准的坚持;二,当时禁军大将高琼的建议;三,美人刘娥的建议。 对于宋真宗来说,大臣的建议都有着各自集团利益的牵扯,最让他安心的,其实是美人刘娥的建议。这个刘娥就是后来宋真宗的皇后。她在宋真宗晚年以及宋仁宗初年,执掌宋朝江山近二十年,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堪比吕雉、武则天的女中豪杰。 因此,在澶渊之战中,宋真宗其实是一个比较坚定的主战派,并且,宋对辽的大战,也是在他的英明指挥下取得了关键性胜利。他的功勋,远比寇准要大。 至于澶渊之战后,不少人只看到宋真宗大搞封禅,仿佛胡作非为。却忽略了宋真宗在位期间,对于宋朝经济做出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建树。 在宋真宗年间,宋朝的经济制度有许多大的变革,宋朝的年收入也首次突破了一亿两白银。宋真宗晚年的经济收入,一直高居整个宋朝的巅峰。 宋仁宗能成为公认的仁德之君,其中一个大功勋便是继承了宋真宗的良好经济制度,使得国家富强。 那宋真宗为何要追求封禅?一方面,封禅是古代帝王的最高荣耀。哪个皇帝不想自己封禅泰山,名垂千古?另一方面,是巩固皇权的需要。在平定外敌(宋辽和谈)之后,寇准等宰执大臣势力极大,宋真宗见了寇准也要起身相迎。寇准本人又不知避忌,已然冒犯了皇权。宋真宗因此将寇准贬斥,并提议封禅,借助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将一些反对者逐出朝堂。 在宋真宗晚年,因皇后刘娥势力过大,宋真宗担心自己去世后会出现刘娥称帝之事,于是一度将寇准召回朝廷。寇准也以支持封禅,痛改前非为由,就此回归。不过,因寇准手段过于急切,竟然想把刘娥集团彻底扑灭,废掉并杀死刘娥,引发了宋真宗的不满。 结果,在宋真宗临终之前,寇准再次被贬。这一次寇准就死在了外面。 事实也证明,寇准多少有私心。刘娥一直到死,也没有辜负宋真宗的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