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北宋的名相,很多人对他并不陌生,在杨家将演义里帮助杨家平冤昭雪的,就是这个寇准,而在正史中力主抗辽,并且在澶渊之盟时,最大限度减少北宋的损失。 可见,这个人无论是民间还是正史中,都有着很高地位。但即便有如此功劳,他的结局却并不好。 其实,在历史上,有很多都是这样,曾经创下丰功伟绩,却不容于当时的朝廷,他们的结局,都比较悲惨。 一、寇准立下的功劳 寇准是一个典型的活得伟大,死的悲凉的人物。他忠心为国,努力的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是宋真宗手下最重要的臣子。 他对外很强硬,这与北宋王朝的主流官员大不相同。当辽国犯境,大部分的朝廷重臣,第一个考虑的是迁都。 而寇准敏锐的洞察到,这次辽国的进攻,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很可能后劲不足,如果迁都,无疑把整个汴京城送给辽人,让辽国有了足够的补给,然后继续进攻。 寇准力排众议,执意北上抗辽,最终辽军退却,北宋挽回了一些颜面。这场大功,让寇准声名鹊起,也成了寇准悲剧性人生的起点。 二、寇准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 宋真宗御驾亲征,击败辽国的进攻,这场胜利,狠狠的打了那些主和派和迁都派的脸。如果这些人是少数的,他们一定会觉得羞耻。但偏偏,这些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反而寇准变得势单力孤。 人数众多让这些人底气更足,脸皮更厚,他们不去考虑自己为了自己的小九九,几乎让国家陷入危机,他们也不考虑自己的不足,以及眼光狭隘,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自己没错,只是因为寇准的成功,让自己错了。 所以,千错万错,只是寇准一个人的错误。 此后,一帮主和派和迁都派达成了共识,在他们看来最坏的不是辽人,而是你寇准,你若想做出头鸟,就把你干掉。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国家危亡之时,没有半点计策贡献,但要论起整人的艺术,绝对是一流的。这里面,就有力主迁都的王钦若。 在宋真宗异常兴奋得意的时候,王钦若不动声色的讲了一个关于春秋的故事,那是一个城下之盟的耻辱故事,当王钦若看到宋真宗的脸色一变,他嘴角泛起一丝阴冷的笑容。 随后,他不动声色的又加了一把柴,突然提出了一个让宋真宗没想到的问题。你认为这是一场胜利,其实只是城下之辱,寇准看似为国尽忠,却是拿陛下的性命作赌注,来让自己留名青史,陛下,你这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可见,人心险恶,好好的一场胜仗,被一个半点能力也没有的人,说成了一文不值。被王钦若这一忽悠,宋真宗也觉得不对劲。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宋真宗无意识的顺从了王钦若得想法。 于是,宋真宗愤怒了,王钦若成功了。寇准被排挤出政治核心,虽然他有复相,但他又卷入宫廷之争,于是,再次被贬。 图:《杨门虎将》寇准剧照 这次,寇准的对手叫做丁谓。 这是一个野心家加笑面虎,寇准在地方当了几年官,被丁谓推荐,再次当了丞相,但这时候的寇准,已经没有政治根基,俨然成了丁谓的棋子。 而寇准是一个名副其实得正人君子,也是为国尽忠得人物,偏偏生性刚烈,不善于阴谋诡计。 宋真宗病危,刘皇后开始理政。这个刘皇后,在民间,是一个恶毒妇人的形象,“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她。 但在历史上,这个刘皇后(后来叫刘太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在宋仁宗没有亲政之前,整个国家都是刘太后在管理,可见这个女人也是很厉害的。 但刘太后干政,重用丁谓,寇准在和丁谓接处的这段时间,看出来丁谓不是个能干事的人,于是开始极力反对刘太后干政,也反对丁谓掌权。 于是,寇准同时得罪了两个根本没法得罪的人物。然后,再次被贬。 这次被贬,贬得极为彻底,一路向南,最终在雷州,寇准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三、寇准谥号的含义 寇准的谥号,叫做忠愍,对于大臣来说,谥号,代表着他一生的功过,因此,通过谥号,可以看出寇准在当时的地位以及皇帝对他的态度。 忠这个字,古代和现代,都是一样的,有为国尽忠的意思,这是对一个臣子很高的评价。所以这个字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 值得一说的而是愍字,这个字比较生僻,在谥号中,有着很特殊的含义,比如在国遭忧,可以是愍,比如佐国逢难,也可以说是愍。 简而言之,得到这个谥号的,一般是有功于国,但蒙受不白之冤,结局比较悲惨的人。这两个字,也体现了寇准的一生。 寇准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也是一个干事业的人,却没有赶上好时候,宋真宗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好大喜功,信奉鬼神之说,而且,很搞笑的玩了一出封禅大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六个封禅泰山的皇帝,其他五个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后世很多人认为,宋真宗完全没有资格封禅,于是,这场封禅变得很幽默。宋真宗这样的皇帝,身边就会又很多好大喜功,却不干实事的人。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多和人少之分而已。这样的皇帝,再加上这样一群臣子,寇准真的很无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