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人性学(5)

 大道至简64382 2018-04-10
    所有以“意识”形态表达求生方式的生命体,在心理结构中都存在着一种可以演算“布尔代数”的逻辑模块。这种模块具有意识功能。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都属于内禀固有的逻辑模块解“布尔方程”所表现的属性。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布尔模块”。生物精灵们依靠这些与身俱来的布尔模块,求生于大千世界。

    人类属性中所有那些广延的安全动机都是一种“自我”属性,均由布尔逻辑模块所控制。因此,马斯洛动机五层次中的“安全、爱情、尊严”三个层次,都可归纳为以“意识”表达的心理安全动机。

    如同生理层面一样,人类与动物不同的是,动物在心理层面欲望得到满足后就自然停止,不会再去创造性地工作。而人类一旦心理层面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其精神十分兴奋。可以说,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在工作时效率极高。

    C.心灵动机——求美欲

    “求美欲”是比安全欲更高一个层次的动机需求,是生命体最高级的生存形态。长久以来,人们对生物世界的求美现象,一直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灵”性。求美现象存在于感官的五觉(视、听、味、嗅、触)之外,属于被称为第六感的“灵”觉。古今中外所有种族的人们,对这一“灵”性的成因一直在寻找。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引发了生物世界这么一种百思不解的“灵”性呢?

    用易学的质变原理可以证明,这是H基元在演化中为克服S基元自然熵增而出现的一种最高级的自组织机制。这一自组织机制类似于人类对计算机进行“编程”处理。它具有将信息综合分析后进行归纳的抽象功能。由于抽象所形成的“概念”不具有“五觉”的可感知性,故称其为“灵”觉。

    生物世界的求美欲,就是一种对“概念美”的追求,是一种“灵”觉。“概念美”是生命体从无性繁殖向有性繁殖演进时,为实现两性交配而出现的一种自组织机制。在有性繁殖生物世界里,生命体对“美”的追求是普遍规律。这是生命体为实现“自组织”自己后代而出现的一种功能。

    哥德尔定理已经证明,自组织系统是一种“非算法”的组织结构。故概念美属性下的自组织机制,不属于布尔模块结构下所产生的功能。
    
    用易学的观点来看它,这是一个“非算法”的逻辑系统,我们暂且称之为“非算法模块”。由于非算法模块所表现的功能都不以五官的意识形态,而以灵觉的“观念”形态出现,故习惯上将这种灵性结构称为“心灵”。

    科学家弗兰克(Frank)发现,在心灵层面,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人们总是希望获得长久的真、善、美。在有性繁殖的生物世界里,从植物、卵生动物、胎生动物,到人类,无不存在着对“美”的自然追求。我们将这种不以“意识”而以“概念”形态来表达需求的属性,称为求美欲。它是人性中最高级的动机,也可称之为自然属性第三定律。

    人性的自然动机是由实实在在的“精神-物质”复合元素所为。其所作所为都是为克服自然熵增而出现的一种“自稳定”和“自组织”功能。
    其中:
    生理动机受精神-物质元素的“耦合”系统控制,相当于计算机的伺服系统;心理动机受精神-物质元素的“意识”系统控制,相当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心灵动机受精神-物质元素的“思想”系统控制,相当于对计算机编程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