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记性”与“烂笔头” 安迪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4-10

 

 

“好记性”与“烂笔头”

安迪(媒体人 上海)·东写西读

 

钱锺书《管锥编》中有三处引用《品花宝鉴》的文字,但在《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中只抄录了其中一处的文字,另外两处,是钱先生记在脑子里的呢,还是后来又读了?《谈艺录》第五九提到《品花宝鉴》第五十五回的一个情节,笔记中也没记。

根据索引,《管锥编》引用《西游记》有五十多处,但钱先生的笔记手稿中却没有关于《西游记》的摘抄,这是最让我疑惑的事情。我曾经询问过吴学昭先生,钱先生是否另有关于《西游记》的笔记?吴先生回复说,以前也曾问过杨绛先生,杨先生答曰:没有。我又询问吴先生,钱先生是否有一本写满批注的《西游记》?吴先生说:杨先生去世后,卧室书柜所收藏两位先生经常翻阅的古典书籍(包括钱先生最喜欢的《西游记》和很不喜欢的《浮生六记》),遗物清理小组同志在遵杨先生遗嘱交付清华收藏以前,逐页翻阅过,亦未见有批注。

栾贵明《小说逸话:钱锺书〈围城〉九段》(新世界出版社,20181月)有这么一段话:凡他读过的书,他都会记住需要的内容,主要是能记在脑子中,剩余的便记在笔记里。钱先生一听此话,会说,你说反了。我记笔记在先,一写下来,就不会用脑子记了。我的回应现在想起来也有趣:怪不得您让我核实引书原始出处,有错地方大多出自您的笔记。大家都认定脑袋不如烂笔头,钱先生不是凡人,但他的笔记确实不如他的记忆。

这段文字不太好理解,却很重要。钱先生的意思是,他记在笔记里的内容,脑子里就不再记了;栾贵明的意思应该是:钱先生著作中引用书本的地方,有错的大多是笔记里记过的,言下之意,笔记里没记的,也就是记在脑子里的,反而没有错。所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针对一般人而言,而对钱先生这样的非凡之人,却正相反。

如此看来,钱先生是真喜欢《西游记》,《管锥编》中五十多处引用的内容,全部是记在脑子里的。

来源:深圳商报 万象 201804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