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硝石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黄柏12g 硝石12g
栀子15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再下硝石,更煮
取lOOml,顿服。
(功效)泻热通腑,兼以利尿.
(主治]黄疸色鲜,身热口渴,自汗出,心中烦热,腹满拒
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津不足,脉滑数。
(临证加减)
工.本方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以助湿热从小便
而去。
2.若胁胀满者,加白芍、郁金、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气
之品。
3。若恶心呕吐,加橘皮、法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4.如黄疽病见阳明热结,潮热谵语,腹满拒按,周身巩膜
深度黄染,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沉而实,舌苔焦黄或焦黑而
起芒刺者,本方去硝石大黄量适当增加并,加芒硝,以攻下阳明
实热,取芒硝软坚泻热,以达急下存阴,勿用硝石破血化瘀.
5。大黄硝石汤中“硝石”之辨析:从大黄硝石汤所用硝石
之量及服法看,此硝石为今之芒硝无疑。因其用量与大黄、黄柏
相等,均为四两,且人煎剂,而今之硝石用量不宜过大,也是不
宜人煎剂的。硝石矾石散中之硝石,量小又不入煎剂。则或可为
芒硝,或可为硝石,验于今天之临床,各地不统一,故不必强
定。[中医药信息,1989,c5,;44]
6.大黄(蒸)、生甘草、朴硝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二钱,
加蜜少许,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惊热涎风,二便不通,名大
黄朴硝汤。[证治准绳]
7.大黄、泽泻、黄芩、栀子仁、芒硝、桂心各二两,大枣
三十枚,石膏八两,炙甘草一两。先将大黄水浸一夜,芒硝另
置,余药先煎取汁,纳大黄继煮二沸,取汁下芒硝,分三次服。
治心劳热,H疮,大便秘,心满痛,小腹热,名大黄泄热汤.[外
台秘要] (原文)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
汤。(19)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湿热黄疸属热盛里实者的证治。黄疸此指湿热黄疸,腹满者
为邪热入里,里热结实之故,小便不利而赤,此谓小便量少,色深黄,甚者如茶汁,是
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而致,自汗出,为里热熏蒸引起,临证时或许不一定有汗出,仲
景以此阐明本证病位不在表而在里,故曰“此为表和里实”。此证之病机为湿热内蕴,里
实热结,治当攻下,通腑泻热,可用大黄硝石汤。本方证比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作用
较强,正如尤在泾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
热去湿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心典》)。
(方药评析}大黄硝石汤可以理解为第8条“热在里,当下之”的代表方剂,诚如
曹颖甫曰:“以瘀热在里,直可决为独阳无阴之大黄硝石汤证”(《金匮要略发微》)。黄柏
清热除湿,大黄、硝石攻下瘀热,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祛湿,通腑泄热之功,本方有泻
下作用,用之除有湿热黄疸之主症外,还应有腹胀便秘,或拒按等里热实证,临证时若
里热炽盛便坚者可用芒硝易硝石,以取芒硝软坚通腑泻热之功.
、 原文第13条茵陈蒿汤证,第工5条栀子大黄汤证、第18条茵陈蒿汤证,及本方证均
为黄疽湿热证,四者有何异同,现归纳于下:
┏━━━┳━━━━┳━━━━━━━━━━━━━━━━━━━━━━━━━━━━━━━━━━━━━━━━━━━━━━━┓
┃ ┃ ┃ ┃
┃ 病 ┃向 ┃湿热内蕴,胆汁外溢 ┃
┃ ┣━━━━╋━━━━━━━━━┳━━━━━━━━━━━┳━━━━━━━━━━━━┳━━━━━━━━━━━━┫
┃ 机 ┃异 ┃湿热俱盛 ┃里热较盛. ┃湿邪偏盛 ┃里热很盛 ┃
┣━━━╋━━━━╋━━━━━━━━━┻━━━━━━━━━━━┻━━━━━━━━━━━━┻━━━━━━━━━━━━┫
┃ ' ┃ ┃目黄。身黄,溲黄 ┃
┃ 主 ┃同 ┃ ┃
┃ ┣━━━━╋━━━━━━━━━┳━━━━━━━━━━━┳━━━━━━━━━━━━┳━━━━━━━━━━━━┫
┃ ┃异 ┃寒热不食,食即头 ┃心中懊侬或热痛 ┃ ┃ ┃
┃ ┃ ┃ ┃ ┃ 脘痞胀满,食减便 ┃ 腹满拒按,溲少色深 ┃
┃ 症 ┃ ┃眩,心胸不安 ┃ ┃ ┃ 黄,便秘或结 ┃
┣━━━╋━━━━╋━━━━━━━━━┻━━━━━━━━━━━┻━━━━━━━━━━━━┻━━━━━━━━━━━━┫
┃ 治 ┃同 ┃清热利湿除黄 ┃
┃ ┣━━━━╋━━━━━━━━━┳━━━━━━━━━━━┳━━━━━━━━━━━━┳━━━━━━━━━━━━┫
┃ 法 ┃异 ┃ 清热泄湿并重 ┃ 偏午请泄里热兼以 ┃偏于利湿 ┃攻下泄热 ┃
┃ ┃ ┃ ┃ 除烦 ┃ ┃ ┃
┃ ┃ ┃ ┃ ┃ ┃ ┃
┣━━━╋━━━━╋━━━━━━━━━┻━━━━━━━━━━━┻━━━━━━━━━━━━┻━━━━━━━━━━━━┫
┃方 ┃ 同 ┃甩清利湿热药 ┃
┃ ┃ ┃ ┃
┃ ┣━━━━╋━━━━━━━━━┳━━━━━━━━━━━┳━━━━━━━━━━━━┳━━━━━━━━━━━━┫
┃ ┃ ┃茵陈蒿汤: ┃栀子大黄汤: , ┃茵陈五苓散:茵陈 ┃大黄硝石汤: ┃
┃ ┃异 ┃茵陈六两 栀子十 ┃栀子十四故大黄 ┃蒿末十分 五苓 ┃大黄 黄柏 硝石 ┃
┃药 ┃ ┃四枚 大黄二两 ┃一两 枳实五枚 ┃散五分 ┃各四两 栀子十五 ┃
┃ ┃ ┃ ┃豉一升 ┃ ┃枚 ┃
┗━━━┻━━━━┻━━━━━━━━━┻━━━━━━━━━━━┻━━━━━━━━━━━━┻━━━━━━━━━━━━┛
(文献选录] 喻昌: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
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石汤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
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
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证多夹内伤,不得不
回护之耳.(《医门法律》) .
徐彬:此为黄疸之有里无表者言之。谓疽色黄,见于表矣,乃腹满小便不利,且赤,
里热可知。黄疸最难得汗,乃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
则宜去,故主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
浮在上,然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金匮要略论
注》)
尤怡: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自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湿之法,视
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李衫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
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泻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
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
匮要略注》)
、(临床应用] (1)治疗肝炎,李氏治患者郭某,口渴欲饮,腹满拒按,大便四日
未解,一身面目尽黄,小便短少,黄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病属瘀热内结,湿热熏蒸,
热甚于湿之阳黄,用大黄硝石汤加味治之。处方:大黄9g,黄柏9g,芒硝9g,栀子18g,
云苓18g,扁豆18g。服药13剂后,诸症即愈。、
(2)治钩端螺旋体病(黄疸出血型)。有医院治患者女性,15岁。秋收在水田劳动
后,全身疲乏,高烧,左上腹疼痛,次日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为甚,同时全身发
黄,口干而渴,唇燥而焦,脉滑数;化验:黄疸指数16单位,凡登白直接反应(++),
麝浊7单位,麝絮(++),脑磷脂胆固醇(++),病原体分离找到螺旋体。处方:茵
陈45g,栀子15g,大黄20g,黄柏15g,水煎服,日3次,加减治疗18剂而愈。
(现代研究] 张氏研究认为大黄具有利胆作用,并能降低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
促进肠蠕动,具有抗病毒、抑制试管内细菌生长的作用,并有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栀
子浸膏对血中胆红素的出现量有抑制作用。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