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卧望星辰 动作: (1)在上式的基础上,右手为阳掌,左手为阴掌,置于小腹前,目平视,排除杂念。 (2)吸气,两臂前后摆动,右手阳掌向前托起与肩平,左手阴掌向后摆动至恰到好处的部位。 (3)松肩、垂肘,右手食指领引手臂向前舒伸,有抓采天边清新能量之气的意境,并双手同时以小指领引由掌变拳,中指指尖、无名指指尖点劳宫穴。 (4)呼气,两臂同时向耳门、命门收回。即右手变拳后曲肘收至右耳前,以第三指掌关节按压听宫穴定位后,第二指掌关节即可点按听会穴,第四指掌关节则按压在耳门穴处,大拳眼向下,拳心向外;左手变拳后,左臂曲肘向腰部收回,外劳宫贴在命门处。 (5)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翅起。 (6)松腰、落胯、向左旋转脊柱,脊椎扭转的幅度,以两肩随之运行90度为标准。 (7)微挺胸、收腹,上身斜向前倾,脊柱呈扭转后的牵拉状态。 (8)重心落于实腿六分力,虚腿四分力。 (9)回眸向左后上方观望,且神光内敛,气沉丹田,成卧望星辰状,稍行闭气。练习中意想如银似水的星辰、明月之光,洒遍全身,无限怡然,沐浴在星光月华之中,采自然之精华,补己身之精华。 (10)尔后两臂前后舒伸,右拳变为阴掌由体前下落于腹前,左手变为阳掌还原于腹前。同时收左腿还原站立。接做反侧练习,其姿势相同,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练习,重复4~8遍。若用于治疗练习,次数须增加。亦可用于行步练习。 提示: (1)在两臂向耳门和命门收回时,以人体中轴线为轴旋转脊柱,要意、气、力合。 (2)向前迈步出腿时要避免夹裆突臀,纠正的方法要松腰落胯,收腹溜臀,以便气沉丹田或气达足底。 第三节 气贯长虹 动作: (1)在上式的基础上,身体半下蹲,双膝相合;左手为阳掌,右手为阴掌,在胸腹前舒伸;目平视,心情恬静。 (2)吸气,右手外旋,掌心向外由体前右上方开始在体右侧划一浑天圆,同时脊柱做“∞”字形的麻花样扭动,双腿亦配合脊柱的扭动而进行协调的运动。 (3)当右手运行至右后方时变掌心向下,左手亦变成阴掌,两手劳宫遥遥相对。 (4)身体转正,两手中似有一太极球。 (5)配合呼气,右手为阳掌由体前向上托起,掌跟与天突穴平;左手为阴掌下按至曲骨穴,阳升阴降,双手指尖均向前,两肘内合。 (6)双腿缓缓站起,同时脊柱亦进行前后曲动运动。 (7)直立定式后,略行闭气。 (8)继而左手在身体左侧划一浑天圆,脊柱与腿的动作均与前同,唯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练习4~8遍。用于治疗练习,次数须增加。 提示: (1)两臂在左右两侧划浑天圆时,要使其圆划在身体的侧面,而不是斜面。以使脊柱的扭动摇转等得到充分的锻炼。 (2)两手阴阳掌的变化要掌握好最佳环节。正确方法是:当划浑天圆的手臂由上向下运行到身体后侧时,由阳掌变为阴掌,同时前面舒伸的阳掌亦变为阴掌,两掌劳宫遥遥相对,双手间似有一巨大的球。并随脊柱的扭动和身体的转正,两手间的太极球亦随之移向体前。在做阳掌升阴掌降的体前直线练习中,把球化掉。如此,两手中的球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反复练习。 (3)动作要舒展、健柔、浑然一体,有月中嫦娥轻歌曼舞广舒长袖之美;又有挥臂划出七彩长虹飞架天际之感,又有神清气爽亭亭玉立在天地之间之态。 第四节 逆水推舟 动作: (1)两脚平行分开宽于肩(两脚所开间距可根据身体状况选定),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下颌内收,目平视,含胸、拔背、收腹敛臀。 (2)吸气,两手掌心向上,其间距以两手小指的外缘与肩等宽为标准,并由体前徐徐向上托起。 (3)两臂向上托至头顶上方,如同托起一轮明月送上中天,身体亦随之后仰。 (4)双手由掌变勾经头两侧下落至肩。两勾尖点肩井穴,同时呼气。再吸气时,两肘尖分别向外领引使胸部扩展,打开胸部的膻中穴,同时刺激背部督脉的夹脊区。 (5)旋转手腕,以勾尖领引经两腋下向后穿出,同时向前曲动并放松颈椎。 (6)两手由勾变掌经两肾区,同时向前曲动并放松胸椎。两掌下落至两胯旁,并向前曲动和放松腰椎。 (7)配合呼气,两掌由两胯向前推出,立掌坐腕,同时由腰椎始,胸椎、颈椎依次直立起来。双腿伴随两臂向前推出下蹲成马步桩。要求两脚十趾抓地,涌泉悬空,如树生根,不动不摇,定式后略行闭气。如此反复练习4~8遍。 提示: (1)脊柱进行大幅度的前后曲动练习时,要求颈椎、胸椎、腰椎既要做到依次有序,又要连贯、浑然一体。整个动作要求柔中寓刚、刚柔并济。 (2)双臂推出时,既不要伸得太直,亦不要屈曲太过,要保持一定的弧度。 (3)此节练习用“逆水”而不用“顺水”一词,即有顶风破浪、无往不胜之意,目的是培养练功者坚韧不拔、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4)定式后,要收腹、敛臀、气沉丹田,脊柱要中正,不偏不倚,不俯不仰,脊柱中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