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机升降

 蜂言 2018-04-10

来源网络

气机,生理学名词。泛指功能活动,用以概括各脏器官的生理性或病理性活动。如气机失调,气机阻滞等。

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例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气的升和降、出和入,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是协调平衡各种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即是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气机失调有多种形式。例如,由于某些原因,使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称作气机不畅;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结聚时,称作气结。

=====================================

气机升降

麻瑞亭的医术特色

健康无病,则脏腑和平,气机畅遂,升者升而降者降。风寒暑湿,诸般外邪,感之于人,循经入里,必伤相应脏腑,七情过度,饥饱劳逸,伤其脏腑形体,则五脏六腑受病,必致脏腑气机紊乱,升者不升,甚则下陷,降者不降,甚则上逆,诸病生焉。

气机升降

胃主受纳,若胃腑被伤,则失其顺降之常,纳差食减、胃脘滞闷诸症生焉,甚则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脾主消磨,若脾脏被伤,则失其升运之职,水谷不化、脐腹胀满诸症生焉,甚则脾气下陷,肠呜泄泻。

肝木主升,若乙木被伤,则肝气郁滞,而横剋脾土,胁肋疼痛、腹胀满痛诸症生焉,甚则肝气陷冲,疏泄不藏,腹痛泄泻,崩带滑遗。

胆木主降,若甲木被伤,则胆气壅滞,而横剋胃土,脘胁滞痛、胸闷太息诸證生焉,甚则化生相火,火性上炎,口苦咽乾,头昏目眩。

肺金主降,若辛金被伤,则气滞不降,胸盈胀满、膈塞咽痹诸症生焉,甚则肺气上逆,咳嗽痰喘。

大肠主升,若庚金被伤,则传导失职,脐腹胀满、大便结涩诸症生焉,甚则清气下陷,虚寒则滑溏不收,实热则硬结闭塞。

心火主降,若心君被伤,则丁火不降,心悸心烦,怔忡不宁诸症生焉,甚则君火升泄,多梦失眠,烦躁多汗。

小肠主升,若丙火被伤,则泌别失职,水谷不化、肠呜泄泻诸症生焉,甚则丙火下陷,淋涩溺赤。

肾水主升,若癸水被伤,则沉郁不升,腰腿酸痛、溺涩浮肿诸症生焉,甚则水寒下陷,阳痿滑遗,崩漏带下。

膀胱主升,若壬水被伤,则水道不利,溺黄混浊、滴沥梗塞诸症生焉。甚则清气下陷,癃闭浮肿。

心包乃心君之护卫,若心包被伤,则心君不宁,心动应衣、焦躁心痛诸症生焉,本系相火、甚则火性勃发,狂躁不眠,神昏瘛疭。

三焦主升,若三焦被伤,则通调失职,小便不利,四肢肿胀、少腹拘急诸症生焉,甚则清气下陷,实则火陷膀胱而闭癃,虚则肾寒不收而遗溺。

因之治疗以健脾和胃、清降心肺、温升肾肝、和调阴阳为总则,上热显者,注重平胆和胃、理气降逆;下寒著者,注重温暖脾肾、舒肝升陷,据脉證选方遣药,各司其职,共奏复其脏腑气机升降之常,却疾瘉疾之功。

由此可见,麻老诊疗内伤杂病之理论,本之于气化学说,且贯彻于始终,其治疗大则,以调理后天脾胃气机为主,握中央以驭四旁,乃其深明黄氏诊疗内伤杂病之精蕴,并创造性地运用于临床之明證。而麻老其所以如此诊疗内伤杂病,且临床疗效卓著,更因其精通四圣典籍微旨,掌握黄元禦及历代医哲之精蕴,熔为一炉,切当内伤杂病之病机也。

心属火,居上而主降,肾属水,居下而主升;

肝属木,居左而主升,肺属金,居右而主降;

脾胃属土,居中而脾主升胃主降。

心肺主降,若戊土不降,则气火上滞而不降,肝肾主升,若已土不升,则精血下郁而不升,甚则心肺上逆而气火弥漫于上,肝肾下陷而精血寒滑于下,致使上热下寒,诸症丛生。

究之上热下寒之因,乃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因之复其心肾交泰、气血调和、阴平阳秘之常,当首调中焦脾胃。脾升则肝肾随升,胃降则心肺随降,所以升降水火,调和气血,首在调中,方能复脏腑气机升降之常,而达却病瘉疾之目的。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之有馀则化火,化火则上热,上热则下寒。而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所以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则气清降而血温升,气清降则上热不作,血温升则下寒不生,阴平阳秘,病焉不除?!

麻老此法,可谓调中,脾胃调和,自然血升气降,龙(肝)虎(肺)回环,水升火降,心肾交泰。所以不唯用治脾胃疾患效若桴鼓,以之治疗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證,亦疗效卓著。此法与大小建中汤为代表的建中法、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中法不同。建中乃为脾胃虚寒、木郁剋土而设,补中乃为中气虚寒、阳气下陷而设,因之用治脾胃虚寒、肝肾郁陷之疾效若桴鼓,而不含清降肺胃之品,所以于上热之疾无功,是麻老的调中法与其之别者。

=========================================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气机升降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命门),火一定是向上走的,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脾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中医的肝在左边,解剖学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木生火,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

臓腑の気の昇降出入運動

气机升降

①昇発を主り、清粛の亢進を防止する

②粛降を主り、肝陽の亢進を抑制する

③昇降バランスがとれ、気機は調和する

④腎水は心火の亢進を抑制する

⑤心火は下降して命火を温めている

⑥水火は助けあい、心腎は交通する

脾胃の昇降を推進する枢軸的作用

气机升降

①昇を主り、水穀の精微を輸送

②降を主り、水穀の下行を助ける

③肝腎の気の上昇を助ける

④心肺の気の下降を助ける

==================================

气机升降之六经辩证应用

六经病证的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病机

将六经病证的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纳为: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可见仲景六经辨证的升降出入观。

气机升降

太阳病是营卫出入之机的失调:

首先应明确营卫出入之机,营在脉中为阴,卫在脉外为阳,营卫要协调,应当营出而卫入,如果营在内而不出,卫在外而不入,就是营卫不和,从而导致太阳病营卫不和症状。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伤寒八证;太阳中风,导致营卫失和的发热、恶寒、自汗出、脉浮缓的桂枝汤证,同时邪犯肺脏导致肺气不利(鼻鸣)、邪干胃脘致使胃气上逆(干呕)。

阳明病是阳土之气的不降:

“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机,胃气以降为顺,故“胃家实”即胃气因实邪阻滞而不降。胃为阳土,其气不降,多呈阳热之气亢而向上、向外之象,出现阳明经证(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若与燥热相结,成燥屎阻结于胃肠,腑气不降则见阳明腑证(潮热、不大便、谵语、小便数、腹胀满、绕脐痛、脉沉实等症)。仲景以阳明病实热居多,但也不乏虚、寒者,《伤寒论》第226条:“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243 条言:“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可见阳明经证存在虚寒证,胃中虚冷,胃失和降而上逆,出现呕、哕、不能食等症状。

少阳病是气机升降道路的不畅:

少阳病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此仅属少阳相火上炎,不足以反应少阳病病机,更主要的是三焦病,手少阳三焦为气、水之通道,邪入少阳,气机升降道路壅塞,必然表现出阳入与阴升阳降的失常,章虚谷言:“凡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升降出入。”病入少阳,三焦气道闭塞不利,是由胆木之气不舒,或木火上炎,或胆木犯胃所致,从而出现胸中烦而不呕,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等症状。

太阴病是阴土之气的不升:

阴土之气不升,寒湿内盛,脾阳衰弱,运化失职,失其升清而反下陷。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不升必然导致胃气不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职,导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等症状,正如经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少阴病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

少阴病就是心肾水火升降的失常,分为少阴寒化证的肾阳虚衰与阴虚热化证的阴虚火旺两种类型。心肾阳衰,不能温煦脾土,则出现“脉微细,但欲寐,恶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状;肾阳衰微,不能蒸腾肾水以达于上,达于外,则在下出现下利,小便色白,在上出现口渴,故曰:“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若邪从热化,耗伤肾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火亢上,则见“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口燥”等症状。

厥阴病是气血升降的逆乱:

厥阴病有寒热错杂证、厥阴热利、厥阴寒证。

①寒热错杂证: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藏,主一身阴阳的交接,所以邪至厥阴则易导致阴阳升降失常而出现上热下寒相互格拒或者寒热错杂的证候,上热则胃气不降见“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②厥阴热利:多为湿热内蕴,肝气疏泄不利,气机壅滞不畅,皆易灼伤营血,上为咽痛喉痹,下为下利便脓血;

③厥阴寒证:本证的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肝经受寒,寒邪挟浊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出现“干呕,吐涎沫”,寒浊随经上犯清窍,则“头痛”。

========================================

升降学说及临床应用

一、《黄帝内经》升降理论

升降理论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一)以升降理论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象

《黄帝内经》升降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认识自然界的运动现象。

1、 升降出入运动对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重要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

这段经文充分说明升降出入运动对于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重要性。

2、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内经》在此以云雨互变这样一种最为普遍的自然现象作为例子,说明“阳升阴降,动而不已”的规律,从而进一步阐明升降出入是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

3、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春夏主生、主长,为升、为出;秋冬主收、主藏,为降、为入。从而概括地说明瞭一年四季的升降出入运动,如果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将会显示出春夏秋冬气候反常,进而导致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失常,此即经文所说的“天地四塞”。

(二)以升降理论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1、认识人体生理

(1)人体阴阳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 出上窍

清阳 ── 主升(向上、向外)- 发腠理

\ 实四肢

/ 出下窍

浊阴 ── 主降(向下、向內)- 走五臟

\ 归六府

(2)人体消化吸收精气水液之升降出入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3)人体脏腑生理升降出入之特性

《素问.剌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肝生于左达达肝属木,主升发,旺于春,应于东方,东方为左。

肺藏于右达达肺属金,主肃降,旺于秋,应于西方,西方为右。

心部于表达达心属火,旺于夏,为阳中之太阳,阳气主外。

肾治于里达达肾属水,旺于冬,为阴中之太阴,阴气主内。

脾为之使达达脾属土,寄旺四时,主运化,为水谷精微之使。

胃为之市达达胃为水谷之海,纳化食物,犹如市场。

2、对人体病理之解释达达升降出入失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升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音嗔,胸膈满也; 胀达达胸腹胀满。

3、升降出入理论在治则治法上的指导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 “散者抑之”“抑者散之”。

“结者散之”达达结,指邪气痰浊郁结及外科流痰流注一类病症;散,指行气消痰散结一类方药。

“散者收之”达达散,指盗汗、自汗、滑精等耗散一类的病症;收,是用收敛固涩一类的方药。

“上者下之”达达各种气逆症状,运用降逆作用的药物对症治疗,例如呕吐者可用止吐药,气喘可用平喘药。

“散者抑之”,阳气升散偏甚的疾病,如头痛、头晕、汗出等,运用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治疗。

“抑者散之”,阳气抑郁如外感寒邪而发生的发热、无汗、头痛、身痛等,运用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治疗。

由上可知,《内经》一书,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升降出入的学术理论,已散在于各篇之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此后,历代医家立足于临床实践,对《内经》升降理论进行阐发和补充,使其更臻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升降学说。

二、升降学说的应用

(一) 辨治外感热病的运用

张仲景著《伤寒论》,从临床角度具体运用《内经》升降理论,尤其体现在其所创立的六经辨證之中,兹举其中一些代表方剂加以说明。

1.麻黄汤:适用于太阳表实之證: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1)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2)病机分析:此为寒邪袭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以至卫气不得外达,表气不通,出入失常之故。

(3)升降理论运用:麻黄解卫气之郁,佐以桂枝温经散寒,透达营卫,合而宣开于外,一发卫气之郁,一透营分之邪。

本證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再配杏仁降肺气,同麻黄可谓一宣一降,以解郁平喘。

由于本方一方面宣开于外,一方面下气于内,升降出入相合,既可祛邪于外,又能调节人身之气机。麻黄性温,杏仁味苦,亦即辛开苦降之用。

2.桂枝汤:适用于太阳表虚之證,又称中风,證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乾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1)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2)病机分析:此为风邪袭表,荣弱卫强,“卫气不共荣气和谐”,具体说就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故又称表虚證,亦为表里出入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桂枝、甘草、生姜,辛甘以助阳,可使卫气得助,宣布于外以驱表邪,达解肌发汗,疏散风寒的目的;芍药、甘草、大枣,酸甘以化阴,使营阴内守以和谐卫气(益阴敛营),二者相配,一开一合,一宣一收,使邪去而正复。

3、小青龙汤:适用于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哮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1)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乾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2)病机分析:此为素有水饮之人,又外感风寒,风寒袭表,水饮犯肺,水寒相搏,致使肺气上逆,甚则水饮溢于肌肤。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黄、桂枝、甘草,辛甘发散于外;细辛、半夏、乾姜辛温行水于内;尤其又配合白芍、五味子之酸收,如此辛甘酸敛相互为用,一开一合,一散一敛,既可散邪,又可安肺;既宣畅肺气,又护及肺阴,可谓相反相成。

4.小柴胡汤:适用于伤寒少阳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1)药物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2)病机分析:少阳为三阳之枢,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则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见往来寒热等症状,总由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且胆热犯胃,以致胃失和降。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以柴胡为君药,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黄芩为臣药,善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一升一降,既升散半表之外寒,又清降半里之里热。再配合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及扶正之人参等,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亦为升降出入理论在治法中的妙用。

《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热病的四大名方,充分体现了张仲景将升降出入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可谓临床应用升降学说的开创者。

(二) 辨治内伤杂病的运用

前已述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根据《内经》的这一认识,后世医家认为人体五脏的每一脏也具有一升一降、一开一合的生理功能特点,如:

心主血脉的运行,是为开、为升;心主藏神,又为降、为合。

肺主宣发,是为开、为升;肺主肃降,即为降、为合。

脾主升清运化,是为升、为开;脾又统血,即为降、为合。

肝主疏泄,是为升、为开;肝主藏血,又为降、为合。

肾主气化,为升、为开;肾主藏精,是为降、为合。

基于对五脏升降开合的认识,历代医家在治疗五脏病證时,十分注重调节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常态,在临證处方用药中,多有体现。

最常用的临床升降十二法:

1、疏理郁滞法:主要适应于肝气郁结、阳郁不伸以及肝脾不和诸證。

代表方剂: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等症。

(1)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少许。

(2)病机分析:肝气郁结,以致疏泄功能失常,不能开、升、出;七情郁结,肝失条达,使肝藏血之功能失常,阴血暗耗,不能藏、降、入。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柴胡,薄荷疏肝理气而行于外,用白芍酸收养血以合于内。一开一合,正以恢复肝主疏泄与藏血两大主要生理功能,故名逍遥。

【四逆散】(《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證,即手足不温也。

(1)药物组成: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

(2)病机分析:阳气被遏不能达于四肢。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一开一合,一出一降,使气机通调,厥逆自愈。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等證。

(1)药物组成: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

(2)病机分析: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用防风散肝舒脾,白芍养血泻肝(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醒脾)。防风与白芍同用,一开一合,以达到疏肝而不横逆上犯,疏肝而又藏血的双重目的,以恢复肝之条达,使脾气自复,泄泻得愈。

2、降肺疏肝法:主治“肝著”,證见胸胁痞闷不舒,甚至胀痛、刺痛,喜按揉,“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旋覆花汤】(《金匮要略》)

(1)药物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2)病机分析:此为肝气郁滞影响及肺。

(3)升降理论运用:旋覆花降肺,葱白、新绛以通阳散结,此降肺疏肝以治胁痛之方。

3、清肝泻火法:主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泻青丸】( 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證直诀》 )

(1)药物组成:当归、龙脑(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

(2)病机分析:肝经郁滞化火,一方面肝气郁结不得疏泄,其主开、主升、主出之正常功能失调;另一方面气郁化火而形成病理性的火热上炎,使生理之肝气不能上行,而代之以病理之火热上行,则出现上述症状。

(3)升降理论运用:羌活、防风散风于外,川芎辛窜上行,活血以行气于上,意在促使正常肝气条达疏畅;而用龙胆草、大黄、栀子泻其火热使其下行,一升一降,使肝气得疏,火热得去。

4、宣肺平喘法:主要适用于喘咳诸證。

代表方剂:定喘汤、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定喘汤】( 明.张家彻《摄生众妙方》):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盛之喘咳。

(1)药物组成: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2)病机分析: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痰热内盛。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黄宣肺散邪,苏子降气平喘,一宣一降;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一散一收,亦在恢复肺脏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嗽气短等症。

(1)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甘草。

(2)病机分析:风寒束表,肺气不得宣降。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麻黄宣散肺邪,杏仁苦泄降气,一宣一降而收效。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伤寒论》):主治肺中热甚,身热喘急等症。

(1)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2)病机分析: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宣降失司。

(3)升降理论运用:麻黄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为升、为散;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降、为通,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

5、清肺通腑法:主治阳明温病之喘促不宁、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1)药物组成: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瓜蒌皮。

(2)病机分析:肺气不降,腑气不通。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石膏清宣肺热,杏仁、瓜蒌皮肃肺化痰,大黄以泻阳明大肠之实热,此正是从肺与大肠脏腑相关角度运用升降出入学说而遣方制药。

6、健脾渗湿法:主治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无力,形体消瘦,胸脘胀闷等症。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甘草。

(2)病机分析:脾胃虚弱,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

(3)升降理论运用:方用四君子汤平补脾胃之气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扁豆、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其中用桔梗为手太阳肺经之引经药,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茯苓、苡仁渗湿于下,升降相因,使脾气自健。

7、益气升陷法: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以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甚则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證。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之发热,以及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

(1)药物组成:黄耆、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2)病机分析: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亦即脾脏本身升清与降浊的功能失调。其发热为阳气下陷阴中,为内伤发热,并非外感发热;脾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故有脱肛,久泻,子宫脱垂等症。

(3)升降理论运用:李杲创制本方意在补中益气、升阳散火,除用黄耆、人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补中之外,更用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以求升清降浊,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證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升举有力,诸脱亦复其位。

【举元煎】(《景岳全书》):主治血崩血脱之重證。

(1)药物组成:人参、黄妍、白术、升麻、炙甘草(如兼阳气虚寒者,加桂、附、乾姜;如兼滑脱者,加乌梅或文蛤)。本方系从补中益气汤简化而来。

(2)病机分析:气虚下陷,亡阳垂危。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重用大补元气之人参以益元气而固脱止血,合黄妍、佐以升麻,一以升举下陷之气,一以载诸补气药以益脾胃之气,使清阳得升;然又佐乌梅之酸收,这正是升举与收敛共用以调补脾胃方法的典型方剂。

8、消痞降逆法:主治胃气不和之心下痞满不痛,乾呕或呕吐,肠鸣下利等症。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药物组成:半夏、黄芩、乾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2)病机分析:胃脘之气不得升降,虚气留滞,故满而不痛,按之濡软,寒热互往,气不升降,上则为乾呕或呕吐,下则为腹痛肠鸣而下利。

(3)升降理论运用:本方治疗关键在于恢复升降功能,仲景创制本方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典型方剂。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泻其热,此为降;半夏、乾姜辛温以开结祛寒,此为升。二者相合,一升一降,乃升降出入理论的应用。

9、活血化瘀法: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怔忡,或夜卧不安等症。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2)病机分析:胸中血瘀,血行不畅,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亦即心脏主升、主开功能失常,而其主藏神的功能主降、主合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使瘀血得行又不伤血;更用柴胡、桔梗配合牛膝,一升一降,使气血上下流畅,疏肝解郁又不耗气,瘀血得行,而心主血脉功能恢复,即主升、主开功能恢复,其主藏神的主降、主合功能亦能恢复,心悸怔忡能除,夜寝自安。

10、水火既济法:主治心肾水火失调之失眠。

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交泰丸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主治水亏火旺之心中烦、不得卧等證。

(1)药物组成: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2)病机分析: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火亢盛,此即张元素五脏升降说中所说的心肾水火升降失调。

(3)升降理论运用:方用黄连、黄芩苦寒泻热使心火下行;以阿胶、芍药、鸡子黄补肾水使肾水上济,一降一升,从而交通少阴心肾,阳入于阴,水火既济,则心火上炎、肾水不足之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交泰丸】( 明·韩愗《韩氏医通》):主治心肾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

(1)药物组成:黄连、肉桂。

(2)病机分析:肾阳虚而心火盛之下虚上盛。

(3)升降理论运用:黄连清心火而下接肾水,使心之热者不热 ;以肉桂温肾寒而上承于心,使肾之寒者不寒。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诸症自除。

11、清心利水法:主治心经热盛移于小肠,而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之證。

【导赤散】( 宋代钱乙《小儿药證直诀》)

(1)药物组成:生地、木通、竹叶、甘草。

(2)病机分析:心经热盛移于小肠。

(3)升降理论运用:生地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则清利小肠以利水通淋,心火得降,从小便而去,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共收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效。这是从清心利水以治心火上炎的方法,其治疗思想不离出入升降理论。

12、阴阳相济法:主治真阴、真阳不足之阴阳虚损證。

代表方剂:张介宾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

【左归丸】(《景岳全书》):主治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乾,渴欲饮水等症。

(1)药物组成:大熟地、山药、枸杞、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2)病机分析:真阴不足、精髓内亏,而致阳气易动,肾失封藏,不能外卫,升降失常。

(3)升降理论运用:方中熟地、枸杞子、山茱萸、龟板胶补肾之阴,为降,为藏(合);鹿角胶、菟丝子补肾中之阳,为升,为开,此为“阳中求阴”,正是“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谓。使阴精得补,阳气得温,一降一升,而有入出开合之意。

【右归丸】(《景岳全书》):主治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

(1)药物组成: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鹿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

(2)病机分析:真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现脾肾虚寒诸證。

(3)升降理论运用:培补肾阳者有附子、肉桂、杜仲、菟丝子、鹿胶、当归为升,为开;而用熟地、山茱萸、山药,俱为滋阴益肾之品,为降,为藏(合),此为“阴中求阳”,正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谓。如此,阴精得藏,阳气得行,阴中求阳,一合一开,肾之元阳即可恢复。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升降出入不仅体现了人体生理特性,而且是维系人体生命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升降协调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升降失常是人体基本病理之一,明辨升降特性,顺应其规律,合理用药,使升降有度有序,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原则。然而临床应用也不可一味的套用,应该抓住中医的精髓,在整体联系观的指导下,顺应升降特性,明乎升降相因,辨明疾病的标本虚实,来调和升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