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论

 一刀000 2018-04-10
(原文]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 蘖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 之。(28)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 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词语注释) ①沾衣:染衣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黄汗病的证治与成因.黄汗病属水气病的一类,应见“身体 肿”,因水湿阻滞,营卫不和,湿郁化热故亦可见发热、汗出、口渴等症,此与风水相似, 但不同于风水:黄汗脉沉,风水脉浮;黄汗肿为周身,风水肿多见头面为甚,可及遍体; 黄汗不恶风,风水恶风;黄汗所出汗色如黄柏汁,风水汗色不黄;黄汗为水寒郁遏、营 卫不通,郁而化热,水热互结交蒸而成,风水为风邪外袭,肺气通调失职而致津液停 聚成水,风水相互搏结而成。故日“状如风水”。黄汗所成是因汗后即浴,寒水之气从 汗孔而入。对黄汗的成因不必拘泥于“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一语,因 只要水湿外袭,阻郁营卫化热,湿热交蒸,迫津外溢即成黄汗。正如《何氏医碥>> 曰:“水湿遏郁汗液于肌肉,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清水,亦隅之论耳,当推广之 耳。” 黄汗病以汗出如黄柏汁色为其特点,结合本章第四条所言可知本病由于病程的长短, 证情的轻重有别,其临床表现亦不尽同。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亦作了言简意赅的 简述,他说:“第四条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后文之剧则不能食;.身体重,小便不利,何前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当用益气 固表,调和营卫,兼泄郁热之法治之,宜用芪芍桂酒汤方。 (方药分析] 方中黄芪益气固卫,走表去水湿;桂芍调合营卫;芪桂相伍,益气通 阳利水;苦酒即醋,如<<金匮要略论注》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醋 有米制、大麦制。米醋性温,大麦醋性微寒,此用大麦醋泄营中郁热为佳,且醋有除水 湿之功。如《金匮别录》曰:“消痈肿,散水气”。服后心烦者是因苦酒味酸,阻滞药力之 故,待数日后营卫协调,则病自除。程门雪提出此方亦可治风水卫表气虚证。 (文献选录] 徐彬:此段正言黄汗病因与治法也。谓身肿似皮水,发热汗出而渴如 风水,则脉不宜沉而自沉,使非风湿相搏,何以有此,故问所从得,度有不止于风者也. 所以仲景答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盖汗出则腠疏,客水之气,从毛孔而伤其 心,故水火相争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盖虽无外 水所出之汗,因风内反,亦是水也。但此只就入水浴者言之,其理当参会耳。药用芪芍 桂酒,盖桂芍乃驱风圣药,得芪酒而遍走肌肉,不治湿而湿去,风能胜湿也。然心得补 气热药当暂烦,病去方解,故曰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然非增病,故但曰苦酒阻故也。 (《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此黄汗之与风水挟湿热 者有相同也。但所出之汗,沾衣则色正黄如柏汁,则非风水证所同也。诊之其脉不浮而 沉,风水挟热,脉必浮数,今独见沉,又与风水证不同也。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 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寒湿伤于血分,而非风邪伤于气分也。汗属血,为水湿之 寒邪所郁,则内变热而色黄,如《伤寒论》所言:湿热内瘀则发黄也。然彼湿热内瘀,又 不专在血分,其湿热内瘀者里分也,而发黄者表分也,在里则气血兼有,而在表必营卫 兼有也。今黄汗之证,专在血分,故汗出色黄而身不黄,又与发黄之证不同也,更与 风水、皮水风寒外感之气分大不同也。仲景主之以芪芍桂酒汤,用黄芪补气固表,芍 药、苦酒治在血分,引桂枝入营驱其水湿之邪。一方面专血分兼表里,其义备矣。服后 心烦,仍服勿疑,以苦酒湿热,未免与湿邪相阻,然非此无以入血而驱邪,所谓从治 之法也,至六七日湿邪渐除,苦酒之湿无所阻,而心烦自止矣。(《金匮要略方论本 义》) 尤怡: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 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遏热气, 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芪、桂、芍行阳益阴,得酒则气血和而 行愈周,盖欲使营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 自行耳,故日服至六七日乃解。(《金匮要略心典》) 陈元犀: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芪气味轻清,外皮最厚,故外达于皮肤最捷,今 煮以苦酒,则直协苦酒之酸以止汗…… 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汗,然恐其力量不及,故又加黄芪以助之,黄芪善 走皮肤,故前方得苦酒之酸而能收,此方得姜桂之辛而能发也,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 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证法。(《金匮方歌括》) (临床应用] (1)治黄汗:王氏治李某,男,56岁。汗出色黄12年,夏天尤甚, 加重两年,久居湿地,喜嗜饮酒,湿热交蒸而成,舌质淡胖,苔薄白腻,脉沉滑,此为 气虚湿滞肌腠,营卫失调,拟芪芍桂酒汤同茯苓渗湿汤加减;生黄芪、刺五加皮各20g, 桂枝lOg,白芍12g,北沙参、茯苓各15g,薏仁、泽泻、茵陈各30g,连服18剂,黄汗 消失。

(原文) 裹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5) (词语注解] ①里水:据《脉经。卷八》注“一云皮水”.此宜从. ②黄肿:据《脉经。卷八>)注此指洪肿,即肿势很盛。 ⑧“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应移至“越婢加术汤主之”后理解为宜。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皮水乃脾虚不运,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水气 停留于肌肤之中所致,因水气太盛则“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三焦气化不利,气滞水 阻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又使水无去路,肿势增剧,则曰“故令病水”.首条目皮水其脉 亦浮,此言皮水“其脉沉”,似不一.实乃与水肿的程度有关,首条为“外证胕肿,按之 没指”为病之初,证情不重,故脉浮,此条为一身面目洪肿,且小便不利,为病势重并 有发展,故其脉沉。此条与第三条“寸口脉沉滑者”的机理相同,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本证病机为水气内停,郁而化热,治当发汗利水,清泄里热。根据越婢加术汤的药 物组成有石膏推知本证当有里热,此热是因水湿之气郁久而得,故本证除肿外,当有里 热之象如口渴、便于,舌边尖红等。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为插笔、倒装句,主要是突出运用越婢加术 汤的辨证思想。其意为假如小便自利,口渴者,是因津、气两伤而致,此时为虚实夹杂 证,不可单发汗行水,亦就是说越婢加术汤的适应证只能是水气内停、夹有郁热,若出 现津气两伤者不可用之。 (方药评析] 本方药物组成有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方中重用麻 黄、石膏,二者相伍宣散发泄水气,兼清郁热;麻黄配生姜发散解表,祛除水气;麻黄 配甘草能宣畅肌表之气,表气通而小便通利,水气得去;白术补脾燥湿,麻黄配之,能 除表里之水气,亦能防麻黄发汗太过之弊。诸药相配,共奏发汗利水,宣泄郁热之功。本 方由越婢汤加术而成,前方主治风水,后者主治风水重证或皮水,即表里水气兼顾。 (文献选录) 程林;里有水则脉沉,小便不利,溢于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故与越婢 加术汤,散其水。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而渴,非里水之证,不用越婢汤也。越婢加术 汤当在‘故令病水’之下。(《金匮要略直解》) 尤怡: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 一身面目黄肿也。水病小便不利,今反自利,则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越婢加 术是治其水,非治其渴也。以其身面悉肿,故取麻黄之发表,以其肿而且黄,知其湿中 有热,故取石膏之清热,与白术之除湿,不然,则渴而小便利,而故犯不可发汗之戒耶? 或云此治小便利,黄肿未去者之法,越婢散肌表之水,白术止渴生津,亦通。(《金匮要 略心典》) 陈无犀。越婢汤发肌表之邪,以清内蓄之热,加白术运中土,除湿气,利小便,此 分消表里法也。(《金匮方歌括》) 丹波元简:案此条诸家,并以自 ‘一身面目黄肿’至‘故令渴也’,悉属越婢汤证, 殊不知此与肠痈大黄牡丹汤条同为倒装法,程注义独长矣。第据《脉经》黄肿乃洪肿之 讹。又据《外台》引《古今录验》: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及哎脉经》注文:里水亦皮水 之讹,义尤明显。或疑脉沉用麻黄之义,考哎本经》:麻黄为肺家之专药,李氏详辨之。 皮水水气壅遏于皮肤之间,用麻黄而发之,则气行水利,而脉道开,沉乃为浮,此等之 义,身试亲验,然后知经文之不我欺也。(《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临床应用) (见中风历节病篇) (现代研究) (见中风历节病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