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附子汤--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大黄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 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 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细辛加肉桂.[张氏 医通「 2。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 甘草有大效。[腹证奇览] 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 枝核、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 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 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 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枳实、苍术、藿香、 陈皮、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枳实、香附、大 腹皮、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陈皮,以降 逆止呕。 10。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细辛,加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 虚所致之牙痛。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 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 痛以大黄为君。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 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 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 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黄连、败酱草、朱砂;颊脉跳跃, 耳内鸣响者加代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 1984,(4):403 12。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 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 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 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如伴 有泛吐清水者亦可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脾降逆;如实邪偏盛者, 则宜大承气汤。脾肾衰败,湿浊稽留,是尿毒症之本,故原文曰 “此寒也”。但湿浊稽留,又可郁而为热,故原文又提出胁下偏 痛,发热等热象。“寒”是指病之本,而不是指所有临床表现。 尿毒症的症情复杂,变化多端,但湿浊稽留,郁化为热,热窜营 血,是病因、病机的主要一环。因此清除血分热毒最为重要,而 大黄一药,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报道,当患者出现口 中有尿味的症状,血内非蛋白氮和肌酐显著增高时,应用醋制大 黄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并使血内氮质潴留改善,而并无泻下作 用。当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恶冷等症时,就宜用生大黄以通腑 导浊。有一病例曾先后服用大黄半斤之多,终使重症转危为安。 [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 13.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本方含生大黄lOg,制附子 15g,细辛2g。寒战倍附子、细辛;黄疸加茵陈;气滞加枳实、 郁金;呕吐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胀甚加六神曲、炙 鸡内金等5均加柴胡。每日 1剂,水煎服。 14.本方在急腹症中的运用:①里寒积聚,宜本方合三物备 急丸、温脾汤化裁;②阴黄病加茵陈、茯苓、白术等;③结石加 金钱草、石韦等;④少阴本虚之体,常配干姜、砂仁、厚朴等; ⑤肠痈者,可予大黄牡丹皮汤加附子、红藤、败酱草等,并附有 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左侧尿路结石、慢性胰 腺炎急性发作及阑尾脓肿的验案。 15。厚朴、甘草、干姜、桂心、附子、大黄。治痼冷在肠胃 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名温脾汤。[本事方] 16.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治冷积便秘,或久利 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名温脾汤。阡金要方] 注。上二方虽同属温下剂,但前者重用温中,略加大黄;后 者重用大黄,兼以温下,法有区别。大抵前者治冷积而积滞不 甚,故大黄宜少用;后者治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 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温补脾阳。 17.本方大黄、熟附子同量。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 热者,名大黄附子汤。[温病条辨丁 赤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半夏12g 乌头6g 细 辛3g 以上4味,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即内真朱为色,每服 3g,饭前热酒调服,日3次。 (功效]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主治) : 主证:腹中急痛,心下动悸,四肢厥冷,呕吐清水,舌淡苔 白滑或淡红苔薄津润,脉沉弦而迟者。 副证:心下痞闷. (临证加减) 1.“乌头或附子反半夏”析疑:本文对“乌头或附子反半 夏”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说明二 者同用并未偾事,如《金匮》的赤丸,陈修园的“疝症统治方”, 清代名医曹仁伯、王旭高的医案,以及近贤丁甘仁、蒲辅周等的 治验,均以乌头或附子与半夏同用于一方,且取得了治疗效果。 其应用的范围亦很广泛,有腹痛、呕吐、寒厥、寒疝、中风、湿 温、疟疾、高血压、哮喘、奔豚气、噎嗝、痰饮、肺炎、胃积 水、闭经、痹证、癫痫等。曾亲尝川乌与姜半夏配伍的煎剂,服 后未有反应。认为二药同用偶有头目昏眩或周身麻木等反应,是 由于药物炮制不如法,用量过大,或由于特异性体质及身体过弱 所致,非二药配伍之咎.提出制乌头、制附子、制天雄均可与半 夏同用,有时可相辅相成,提高疗效。 2.真朱与赤丸方:经方中仅赤丸一方用此药, 《金匮》云: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叙证简略,是经方中的一个疑案。从药 效推测,其证为寒饮内盛,阳气不振,四肢厥逆。另外,由于寒 饮阻遏,尚可见腹痛、吐泻、烦躁、心悸等证。本方使用真朱的 目的有二;①据《本经》“养精神、安魂魄”之意,取真朱直接作 用于C/脏,对症治疗,起到减轻或消除烦躁心悸的作用,为治标 之品;②据《别录》“除中恶腹痛”之功,真朱可配合乌头除腹 痛,配合半夏降逆止呕,与治本之药起协同作用。应当明确,朱 砂主要作用在于安神定志,张仲景虽然仅一方用及,但却启迪我 们,在病邪引起神志不安时,少佐朱砂,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之效.今人在治疗神经官能症引起的一些错综复杂的证候时,在 辨证论治基础上,少佐朱砂安神定志,多能提高疗效,其源皆在 于此。张仲景用本品仅作丸药挂衣,后人用此药只人丸散,或拌 染他药,不入煎剂,始终保持了这一传统。现已证实,本品极难 溶于水,故不入煎剂,说明这一传统十分科学。本品有毒,用量 不能过大,一般在0.3一工g,且不可久服。[中医药信息,1989,t5,:4zl 3。本方用人参,不用细辛,更有附子,并朱砂丸六味,治 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痛者,名伤寒抻丹丸。阡金要方]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後如
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经义阐释) 本条主要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胁下偏痛”的“胁下”,当包
括胁腹而言。“偏痛”,谓疼痛或偏于左,或偏于右,此由阴寒之气挟实邪而偏着于一处,
阳气不得伸展。脉象紧弦,主寒主痛,为寒实内结之证常见。从方药推测,除胁腹疼痛处,
当有大便不通一症,故日:“以温药下之.”大便不通,由腑气不行,积滞内停所致,此又与
“胁下偏痛”相关,寒实内结于阳明胃肠,其气上犯,壅逆于胆,致使少阳胆气不疏而胁痛。
寒实内结之证,除本条所述之外,临床上还多见形寒肢冷,舌苔白而粘腻等症。

  本条所谓“发热”一症,是由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所致,此在临床上并
非必见之症。尚须注意的是,此症当与外感表证和阳明腑实证发热相鉴别。一般而言,表
证发热其脉当浮,由邪客肌表,邪正相争,营卫不和所致;阳明腑实之发热其脉滑数,由
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所致,显然与本条所述的发热根本不同。另外,据《脉经》所载本
条内容,无“发热”二字,此亦可参考。日人丹波元简认为本方为第一条“不满者必便
难,两肤疼痛”之的治,很明显,意在强调便难和胁痛为主证。

  “此寒也,以温药下之”,提示了病为为寒实内结,所以治疗当用温下法。

  本条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为主证,属阳之虚衰,寒实内结,正虚邪实的局面。因
此,服药以后,每以邪正的盛衰为转移。如得温下剂后,即大便通利,邪去正安,则病
可向愈,如药后大便仍闭结不通,临床反增呕吐肢冷,脉象细弱,此为中阳衰败,病趋
恶化,一般予后不良。

  (方药评析) 本方温阳散寒,通腑祛积,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剂。方巾附子大辛大热,
温散脏腑之沉寒痼冷,细辛与附子相合,辛温之力增而散寒止痛之力强,大黄与附子、细
辛同用,则其寒凉之性减而走泄通下之性存。如此,则辛温之品以已其寒,攻下之品以
去其结,所谓,“温药下之”之意。日人丹波元简认为,温利之剂,实以桂枝加大黄汤及
本方为祖,而后世温脾汤等方,也无不脱胎于此二方。《干金》温脾汤由大黄、附子、干
姜、人参、甘草组成,《本事方》温脾汤由厚朴、干姜、附子、大黄、桂心、甘草组成,
在药物的组成方面,可谓更加周到,对阴寒内盛,阳虚不运而积滞内停者也更加适宜,此
可作为本方临床加减变化的参考。

  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仅以药物一味之差,作用即完全不同。同样是附子细辛相
配,加麻黄则温经散寒,以解太阳少阳之两感,加大黄则温下通便,以解阳虚阴盛之寒
结。关于二方药物的用量,如《古方作法举隅》中所说;“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
方附子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附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已足。此方
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

  本方在临床上,如腹痛甚而喜温,可加桂枝,白芍以和营止痛;如以腹部胀满为甚,
可加厚朴,木香等以行气导滞;如体虚较甚,积滞较轻者,一方面可配人参、当归等益
气养血之品,一方面可改投制大黄,以缓攻下之力。

  大黄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

┏━━━━━━━━┳━━━━━━━━━━━━━━━━━━┳━━━━━━━━━━━━━━━━┓
┃药物组成与用量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   ┃
┣━━━━━━━━╋━━━━━━━━━━━━━━━━━━╋━━━━━━━━━━━━━━━━┫
┃.适应症     ┃胁下偏痛,或腹痛,大便秘结、发热、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
┃         ┃脉紧弦、阴寒内结          ┃                ┃
┣━━━━━━━━╋━━━━━━━━━━━━━━━━━━╋━━━━━━━━━━━━━━━━┫
┃功效       ┃温下寒结              ┃温经解表            ┃
┗━━━━━━━━┻━━━━━━━━━━━━━━━━━━┻━━━━━━━━━━━━━━━━┛

  (文献选录]

  沈明宗:此邪入肝经,为偏胁痛也。胁下,乃肝胆经络所过之地。寒
客厥阴经之一边,营血不利,则胁下偏痛。然肝气逆而胆气亦逆,则痛而发热。脉紧为
寒,弦属厥阴寒实,故用附子、细辛,正阳而散风寒,盖肝胆乃无出入。此用大黄乃使
厥阴之邪,借从胃腑而出,则偏痛立止,虽以寒热并行,是不相悖也。(《金匮要略编
注》)

  尤怡: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看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
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
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金匮要略心典》)

  唐宗海: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上数一方一寒一热,反观互证,所以明其
有别也。然又有当温复当下,当下复当温者,是又宜温下并行,不可执着。故特出大黄
附子细辛汤之证治,以见温之与下,或分或合,总随证为转移,而不可拘泥也。此是总
结上文,皆论腹满之证,自是以下,乃单论寒疝,须知仲景书,皆是比较法,腹满、寒
疝、宿食,其腹皆能为痛,恐人误认,故合为一篇,使人比较而辨其毫厘也。至三证之
中,又各有别,节节互较,又各分三段,使人区别而知其门类也。(《金匮要略浅注补
正)) . .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性腹痛:据报导,用本方治疗因卒受寒(风寒或寒湿)
侵袭或暴饮暴食等引起的上腹部暴痛20例,获得较好效果。

  临床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7一14岁7例,15—40岁lo例,4l一60岁
3例。胆囊炎胆石症7例,胃、幽门痉挛5例,肠梗阻3例,急性胃炎(伤食)4例,急
性胰腺炎1例;伴恶寒发热15例,其中40~C以上3例,39—39.9C2例,伴呕吐8例。

  治疗方法:大黄lO~20g(后入),附子10—15g,细辛6g。以水300ml,煎成200ml,
先服lOOml,20分钟后再进lOOml。呕吐者加姜汁5ml,伤食者加神曲、山楂各10g。

  疗效判断:速效:用药2小时内剧痛缓解,12小时内疼痛及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显
效:6小时内剧痛缓解,24小时内疼痛及其它症状消失.有效:12小时内剧痛缓解。无
效:12小时内无变化。

  观察结果:速效9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其中发热
的15例中,8—24小时内有10例体温降至37.5℃以下,2例39℃一39.9℃和1例40.3℃
降至37.5℃一38。C,l例由40℃降至38.2℃,l例39。4“C无变化。

  (2)治疗急性胆囊炎:据报导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25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35岁5例,36~45岁6例,46—
55岁14例。临床上均以右上腹呈急性剧烈疼痛为主症。其中伴寒战15例,高热4例,轻
度巩膜黄染6例,伴呕吐15例,伴腹胀便秘16例。伴利下粘垢后重肛坠l例。均经B超
检查提示肿囊有程度不同的囊壁粗糙,囊体增大,透声差。白细胞总数>lO×10。/I.者16
例,血检正常者9例,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的4天,最短的2小时。

  基本方药组成:生大黄lOg,制附子15g,细辛2g。

   加减法:

   1.寒战者附子、细辛量加倍;
   2.黄疸者加茵陈;
   3.气滞者加枳实、郁金;
   4.呕吐者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
   5.胀甚者加六曲,炙鸡内金之类。

  另可加入川栋子、玄胡索,金钱草、蒲公英、虎杖之品,然柴胡为必用之品,可入少阳机枢以作和解疏泄引经之用。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胆囊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均属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双层稍粗糙,透声欠佳,囊体增大。无效:临床症
状未见好转,B超检查胆囊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治愈1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2%。疗程最短3天,最
长的7天,平均为4.6天。血象恢复正常最快的3天,最慢的6天,B超复查胆囊,恢复
正常的16例,欠佳7例,无变化2例。

  (3)治疗慢性肾衰:据报导以本方加减变化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慢性肾衰67例,并
同49例西医治疗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本组病例共116例,.男66例,女47例,平均
年龄41.3岁,原发疾病以慢性肾炎为主占86例,其他如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
治疗方法:用大黄丹附汤:大黄50g,丹参30g,附片20g,益母草20g,蒲公英20g,牡
蛎30g,浓煎取汁400ml,每次200ml高位保留灌肠,上下午各1次,并应用其他相应的
西医疗法.对照组只用西药治疗。

  治疗效果:

  治疗组:显效3l例,有效18例,无效15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73.13%;对照
组: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9例,死亡7例,总有效率46.94%。两组比较其差
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O.01,X,一8.25)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变化率相比较,治疗组
下降率为30。65士24.19%,对照组下降率为14.31士21.0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01,t一3。79)。

  二组尿素氮治疗前后比较

  (4)治疗尿路结石:有报导用本方加减治疗泌尿系结石,屡试屡验,举验案如下:
张××,男,6l岁,退休工人,于1990年11月21 El就诊。自诉三日前无明显诱因
突发左侧腰部酸胀痛牵及同侧少腹,小便时茎中涩痛,伴泛恶欲呕,肢冷喜温不思饮食,
大小便四日未行。视其面色白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沉细。查体:腹平软,左
下腹压痛,左肾区明显叩击痛。尿常规:RBC(+)、WBC3—5/H,Pro(十)。B超示:左
肾盂积水,左侧输尿管扩张,其中段见有1.1X1。2cm的增强光团伴有声影。诊为:“石淋,
左侧输尿管结石。”治以温阳利水,行气排石止痛。方选大黄附子汤加减:制附片(先
煎),制大黄、干姜各10g,茯苓30g,赤白芍15g,泽泻20g,枳实、桃仁各15g,橘核,
荔枝核各12g,桂枝8g,
两剂。2 日后复诊,自诉服上方后,日间各解大便两次,量多,
先硬后软,腹胀痛趋缓,23日晨7时许突感左侧腰腹疼痛剧烈,约半小时后解小便时茎
中刺痛难忍,后豁然畅达,尿后诸痛皆消。检查尿液,发现黄豆大小石子一枚,色微黄。
后B超复查示双肾及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

  (5)治疗消化道溃疡病:据报导用本方治消化道溃疡病者为最多,俱系久治不愈
者。临证时不论痛在胁下或在腹部,不论偏痛或者不偏,不论是否发热,只要脉象沉弦
或沉紧,按之有力,大便秘结,其人不呕,(呕是病机向上),确诊是寒而且实者,便可
放手使用.大黄、附子,一般用量即可,而细辛少则6g,多则9g。

  (6)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何××,男,49岁,1992年10月2日初诊。腹泻
血水,夹带粘液10年。开始时每日3—5次,最近两年反复发作,有时每日10~20次,
每食生冷,油腻则腹泻加重。曾经某医院多次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经
中西药物治疗无效。刻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疲惫,肢体乏力,腹痛绵绵,肛
门坠胀,大便量少,色赤有粘液,手足不温,腰酸纳呆,舌淡苔中根部白厚腻,脉濡弱。
此乃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肠络瘀滞。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味:制大黄6g,附子(选煎)30g,
细辛6g,莱菔子15g,田七粉(兑入药汁冲服)3g,仙鹤草、马齿苋各30g,水煎服。7
帖后腹泻渐止,便血已少,腹痛减轻,食欲增进,药证相投,再进原文7贴。11月3 El
来诊,大便每日1次,已无血水粘液,改投参芩白术散,以资巩固。

  (7)治疗食积: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El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3日
未行,舌苔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困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
动;许学士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制附子五分,肉桂四分,干
姜四分,生大黄四钱,枳实一钱五分,厚朴二钱。

  (8)治疗肠梗阻:沈××,男,58岁.去年胃切除后,运化尚弱,今午饭后饮食
较多,脘腹即觉不适,逐渐发生痛胀,傍晚出现呕吐,大便三日未解。经检查诊断为急
性肠梗阻。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舌淡胖,苔腻,脉沉紧弦。证属寒实内结,腑实不通,
大黄附子汤加减以通下寒积:生大黄12g,炮附子、干姜、姜半夏各lOg,服后大便得通,
痛呕遂止。本方在《金匮》中为三药同煎,临床用于急腹症,一般以大黄后下为佳。本
例因饮冷所致,且有呕吐,故去细辛之温散,加入干姜,半夏以温中降逆。

  (9)用于结肠镜检前的肠道准备:据报道,用加减大黄附子汤用于镜前肠道准备160
例,并与其他方法(共180例)比较,效果良好。

  药物制备:干姜100g,附子lOOg,生甘草200g,陈皮150g,加水5000ml,煎至3500ml
时入生大黄300g,再文火煎煮15分钟,用纱布滤过去渣,冲玄明粉150g,等冷后加调
味剂适量,制成糖浆(糖含量40%)。此煎约得1000ml。

  服法:于镜检前4小时温服加减汤lOOml,15分钟后饮用盐水或温水500—1000ml,
要求在40分钟内饮完。服药前15分钟口服胃复安15mg。对照组分别用蓖麻油加清洁灌
肠、甘露醇、蓖麻油和硫酸镁等.

  结果表明,用加减大黄附子汤的中药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的三个组,优良率
为95。63%,而其他三组分别为:78.00%、86.00%、83。33%。

  笔者认为本方清肠的优点为:排便速度快,次数少;作用温和,无剧泻、腹痛等毒
副作用;清肠效果良好,尤其是回盲部的排空效果明显。因而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无
痛苦的理想清肠法。加用胃复安,可增强胃窦部舒缩力和蠕动频率,能协同加速胃排空,
从而消除了玄明粉可使幽门痉挛所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现代研究] (1)抗缺氧作用:有报导对大黄附子汤的抗缺氧作用进行了动物实
验。急性缺氧的动物模型利用氰化钾、亚硝酸钠、异丙肾上腺素、常压密闭下和结扎双
侧颈总动脉等方法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大黄附子汤水醇法提取液对上述原因引起的动
物缺氧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功能,减
少动物整体耗氧量,增加心肌组织细胞耐缺氧能力,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或
(和)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等药理作用来实现的,从而使急性缺氧的动物存活时间延长。
本实验的结果,为临床应用大黄附子汤治疗缺氧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并
为扩大大黄附子汤的应用范围,展现了可喜的前景。

(2)对氮质血症的作用:临床上大黄及其复方应用较多,但药理研究方面以单味大
黄为多。如大黄的泻下作用,可减轻内源性(如感染、胃肠道出血等)的尿素负荷,排
泄肠道潴留的氮质代谢产物。有实验报告”认为:大黄治疗氮质血症的作用原理主要是
由于大黄的药效作用:一方面使从肠道吸收的合成尿素的原料之一一一氨基氮的减少;另
一方面使血中必需氨基酸浓度升高,利用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产物一一氨,合成蛋白质,从
而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量减少;再一方面大黄抑制了体蛋白的分解作用,从而使血中
尿系氮和肌酐的含量降低。此外,大黄还能促进尿素和肌酐随尿液排泄出体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