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
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
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细辛加肉桂.[张氏
医通「
2。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
甘草有大效。[腹证奇览]
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荔
枝核、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
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当归,以益气养血.
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
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枳实、苍术、藿香、
陈皮、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枳实、香附、大
腹皮、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陈皮,以降
逆止呕。
10。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细辛,加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
虚所致之牙痛。属实热者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
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一般风寒牙痛以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
痛以大黄为君。风寒者加白芷、防风、独活、苍耳子;虚火者加
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防风、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
花、连翘、山豆根、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川芎、
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黄连、败酱草、朱砂;颊脉跳跃,
耳内鸣响者加代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
1984,(4):403
12。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
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
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
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如伴
有泛吐清水者亦可加吴茱萸、干姜以温脾降逆;如实邪偏盛者,
则宜大承气汤。脾肾衰败,湿浊稽留,是尿毒症之本,故原文曰
“此寒也”。但湿浊稽留,又可郁而为热,故原文又提出胁下偏
痛,发热等热象。“寒”是指病之本,而不是指所有临床表现。
尿毒症的症情复杂,变化多端,但湿浊稽留,郁化为热,热窜营
血,是病因、病机的主要一环。因此清除血分热毒最为重要,而
大黄一药,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报道,当患者出现口
中有尿味的症状,血内非蛋白氮和肌酐显著增高时,应用醋制大
黄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并使血内氮质潴留改善,而并无泻下作
用。当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恶冷等症时,就宜用生大黄以通腑
导浊。有一病例曾先后服用大黄半斤之多,终使重症转危为安。
[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
13.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本方含生大黄lOg,制附子
15g,细辛2g。寒战倍附子、细辛;黄疸加茵陈;气滞加枳实、
郁金;呕吐加制半夏、陈皮、吴茱萸、黄连;胀甚加六神曲、炙
鸡内金等5均加柴胡。每日 1剂,水煎服。
14.本方在急腹症中的运用:①里寒积聚,宜本方合三物备
急丸、温脾汤化裁;②阴黄病加茵陈、茯苓、白术等;③结石加
金钱草、石韦等;④少阴本虚之体,常配干姜、砂仁、厚朴等;
⑤肠痈者,可予大黄牡丹皮汤加附子、红藤、败酱草等,并附有
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左侧尿路结石、慢性胰
腺炎急性发作及阑尾脓肿的验案。
15。厚朴、甘草、干姜、桂心、附子、大黄。治痼冷在肠胃
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名温脾汤。[本事方]
16.大黄、人参、甘草、干姜、附子。治冷积便秘,或久利
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名温脾汤。阡金要方]
注。上二方虽同属温下剂,但前者重用温中,略加大黄;后
者重用大黄,兼以温下,法有区别。大抵前者治冷积而积滞不
甚,故大黄宜少用;后者治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
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温补脾阳。
17.本方大黄、熟附子同量。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
热者,名大黄附子汤。[温病条辨丁
赤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半夏12g 乌头6g 细
辛3g
以上4味,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即内真朱为色,每服
3g,饭前热酒调服,日3次。
(功效]散寒止痛,化饮降逆。
(主治) :
主证:腹中急痛,心下动悸,四肢厥冷,呕吐清水,舌淡苔
白滑或淡红苔薄津润,脉沉弦而迟者。
副证:心下痞闷.
(临证加减)
1.“乌头或附子反半夏”析疑:本文对“乌头或附子反半
夏”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说明二
者同用并未偾事,如《金匮》的赤丸,陈修园的“疝症统治方”,
清代名医曹仁伯、王旭高的医案,以及近贤丁甘仁、蒲辅周等的
治验,均以乌头或附子与半夏同用于一方,且取得了治疗效果。
其应用的范围亦很广泛,有腹痛、呕吐、寒厥、寒疝、中风、湿
温、疟疾、高血压、哮喘、奔豚气、噎嗝、痰饮、肺炎、胃积
水、闭经、痹证、癫痫等。曾亲尝川乌与姜半夏配伍的煎剂,服
后未有反应。认为二药同用偶有头目昏眩或周身麻木等反应,是
由于药物炮制不如法,用量过大,或由于特异性体质及身体过弱
所致,非二药配伍之咎.提出制乌头、制附子、制天雄均可与半
夏同用,有时可相辅相成,提高疗效。
2.真朱与赤丸方:经方中仅赤丸一方用此药, 《金匮》云: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叙证简略,是经方中的一个疑案。从药
效推测,其证为寒饮内盛,阳气不振,四肢厥逆。另外,由于寒
饮阻遏,尚可见腹痛、吐泻、烦躁、心悸等证。本方使用真朱的
目的有二;①据《本经》“养精神、安魂魄”之意,取真朱直接作
用于C/脏,对症治疗,起到减轻或消除烦躁心悸的作用,为治标
之品;②据《别录》“除中恶腹痛”之功,真朱可配合乌头除腹
痛,配合半夏降逆止呕,与治本之药起协同作用。应当明确,朱
砂主要作用在于安神定志,张仲景虽然仅一方用及,但却启迪我
们,在病邪引起神志不安时,少佐朱砂,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之效.今人在治疗神经官能症引起的一些错综复杂的证候时,在
辨证论治基础上,少佐朱砂安神定志,多能提高疗效,其源皆在
于此。张仲景用本品仅作丸药挂衣,后人用此药只人丸散,或拌
染他药,不入煎剂,始终保持了这一传统。现已证实,本品极难
溶于水,故不入煎剂,说明这一传统十分科学。本品有毒,用量
不能过大,一般在0.3一工g,且不可久服。[中医药信息,1989,t5,:4zl
3。本方用人参,不用细辛,更有附子,并朱砂丸六味,治
伤寒敕涩,恶寒发热体痛者,名伤寒抻丹丸。阡金要方]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 (经义阐释) 本条主要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胁下偏痛”的“胁下”,当包 本条所谓“发热”一症,是由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所致,此在临床上并 “此寒也,以温药下之”,提示了病为为寒实内结,所以治疗当用温下法。 (方药评析) 本方温阳散寒,通腑祛积,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剂。方巾附子大辛大热, 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仅以药物一味之差,作用即完全不同。同样是附子细辛相 本方在临床上,如腹痛甚而喜温,可加桂枝,白芍以和营止痛;如以腹部胀满为甚, 大黄附子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比较 (文献选录] 沈明宗:此邪入肝经,为偏胁痛也。胁下,乃肝胆经络所过之地。寒 尤怡: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看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 唐宗海:当温者不可下,当下者不可温,上数一方一寒一热,反观互证,所以明其 (临床应用) 临床资料:20例中,男13例,女7例。7一14岁7例,15—40岁lo例,4l一60岁 治疗方法:大黄lO~20g(后入),附子10—15g,细辛6g。以水300ml,煎成200ml, 疗效判断:速效:用药2小时内剧痛缓解,12小时内疼痛及其它症状基本消失。显 观察结果:速效9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其中发热 (2)治疗急性胆囊炎:据报导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25例,疗效满意。 基本方药组成:生大黄lOg,制附子15g,细辛2g。 另可加入川栋子、玄胡索,金钱草、蒲公英、虎杖之品,然柴胡为必用之品,可入少阳机枢以作和解疏泄引经之用。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胆囊正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均属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胆囊壁双层稍粗糙,透声欠佳,囊体增大。无效:临床症 治疗结果:治愈1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2%。疗程最短3天,最 (3)治疗慢性肾衰:据报导以本方加减变化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慢性肾衰67例,并 治疗效果: 二组尿素氮治疗前后比较 (5)治疗消化道溃疡病:据报导用本方治消化道溃疡病者为最多,俱系久治不愈 (6)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何××,男,49岁,1992年10月2日初诊。腹泻 (7)治疗食积: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El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3日 (8)治疗肠梗阻:沈××,男,58岁.去年胃切除后,运化尚弱,今午饭后饮食 (9)用于结肠镜检前的肠道准备:据报道,用加减大黄附子汤用于镜前肠道准备160 药物制备:干姜100g,附子lOOg,生甘草200g,陈皮150g,加水5000ml,煎至3500ml 服法:于镜检前4小时温服加减汤lOOml,15分钟后饮用盐水或温水500—1000ml, 结果表明,用加减大黄附子汤的中药组肠道清洁度明显优于对照的三个组,优良率 笔者认为本方清肠的优点为:排便速度快,次数少;作用温和,无剧泻、腹痛等毒 (现代研究] (1)抗缺氧作用:有报导对大黄附子汤的抗缺氧作用进行了动物实 (2)对氮质血症的作用:临床上大黄及其复方应用较多,但药理研究方面以单味大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2.伤寒·金匮要略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