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道的金钥匙-修行

 快乐王子2 2018-04-10

福建惠安 庄锡成

2018年4月8日

    修行,大家并不陌生。但许多拳友把修行与宗教、信仰、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笔者通过修习李和生内功太极拳老六路,切身感悟到:修行,就是打开拳道的金钥匙。
    2007年5月,恩师李老来福建泉州传授老六路功法时曾为笔者题词“内功老六路是进入拳道的阶梯”。当时不甚了解恩师秉意。如今,深感恩师用心良苦矣!
    恩师拳道之路正是修行之路。他自幼酷爱武术与内功,历经40年,先后拜唐凤亭、王培生、朱怀元为师。据说,他在知天命之年幸遇朱怀元先生,并以一份诚心与善心与朱师结缘。他得知朱夫人身体抱恙,主动为其寻医送药,如此一来二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朱老被恩师的真诚与善良所感动,倾囊传授。期间,又得其他同门师叔传授,集腰、气、意、神于一身,得拳道之奥妙,悟化境之玄机,功夫已达“虚空神化”之境。恩师70年如一日的揣摩与磨炼,著书立说,道破天机,走遍亚欧,讲学教功,道行天下于游戏之间,揭示人体第二系统-内气之秘诀,使中华内功太极拳后继有人。

    笔者修习内功老六路时间不长,但体悟修行颇深。练拳的过程就是漫漫修行修道的历程。
    修行就是净化心力。心力,不是心脏功能,也不是心脏能量,更不是心脏的力量,而是心理能量、精神能量、意念能量,是一个人言行的内驱力。李老提出初期练腰就是炼肾强肾,抓住了人体核心能量宝库-肾脏,激发人体中枢-腰神经,以增强肾神经功能。然不少拳友不明腰功要义,以形练腰,以力拱背,以致腰疾。笔者体悟,修行心力,在练拳初期表现为平衡力的训练,这种平衡力不是人为控制平衡,而是通过练腰达到的随遇平衡,亦可说是一种淡定,即太极拳之“中定”。净化心力,就是卸拙力,去僵劲,不顶不抗,还“腰”之先天本能。
    修行就是磨炼心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又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恩师李老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练功理念,已明确指出修炼内功太极拳需要磨炼心志。笔者修习老六路的十年,亦是磨炼考验心志的十年,不说千辛万苦,但亦尝遍各种内心的“痛楚”,可谓脱胎换骨矣。这种莫名的“痛楚”,不同于病疾之痛苦,我称之为“功态排异反应”。功态之为莫名,究之无由,痛之无时,寻之无踪;或蚁蝼爬行,或针扎针刺,或焰火灼烧,或冰冻刺骨;由表及肌,由肌及里,由里及筋骨,深及脏腑,疼而不痛,不疼而痛,疼之愈疼,痛之愈痛,甚至心烦神劳,着实令人惊悸。我亦曾有过放弃练拳的念头,幸于恩师不断指导与勉励。古人“苦其心志”,一个“苦”字需要多么强大的修行毅力。

    修行就是涤荡心灵。太极拳历来被多数人误解为“老人拳”“公园拳”“养生拳”,殊不知,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主要代表之一,是集传统气功、导引术、拳术于一身的道家功法,宜养宜用,功养结合,练者愉悦,修者怡神,赏者心会。先贤王宗岳《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神明”乃太极拳内气修炼的终极境界。恩师李老提出“练哪想哪”,训练神经系统,以致“有手似无手,神意领手走。”深刻揭示了太极拳功法的修行内涵。神意至臻,心灵升华,无求无欲,无形无相,应物自然。笔者不才,未能领悟高深功境,然在工作、生活或练拳间,无时不分享着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太极乐趣。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洞察内观,涤荡心灵。动亦练拳,静亦练拳,无处不拳。有意练拳,无意练功,静心修行,奇妙无穷。
    拳道修行,漫长无期,行途孤寂,不堪言表。唯承恩师李老秉意,秉持一贯,心恒磐石,不为妄动,也是自设人生磨难。唐三藏西天取经,即为修行明教。修行唯苦唯多难,若无以聚心力,树心志,净心灵,难以澄明,恐有偏行光明大道之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