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
沪江大学大礼堂也称为思魏堂,是为了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集资金而建,同时也为了庆祝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1936年开工,1937年5月竣工。实际上思魏堂是大礼堂中的一个部分,位于东北侧。整个大礼堂为罗马风格,二层砖混结构,平面呈“L”型,尖顶、尖券门窗、简化的扶壁和尖塔,简化的玫瑰花瓣窗都体现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建筑下层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上层是礼拜堂。大礼堂竣工后就成为了沪江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如今依然作为大礼堂使用。

图书馆:

沪江大学图书馆建于1928年,大部分建筑费用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48年,图书馆进行了扩建,为了纪念为国捐躯的校长刘湛恩,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
这是一座庞大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大楼中轴对称,主体部分高二层,砖混结构。外墙用红白两色砖砌筑,入口正中耸立高大的城堡式塔楼,塔顶做成垛口样式,底部是尖拱型券门,威严肃穆。两端还各建有一座体量较小的塔楼,同样设置垛口样式的瞭望台。窗间做壁柱装饰,柱顶端为小尖塔,同样是哥特式教堂惯用的装饰手法。屋顶为大坡度红瓦双坡顶。
现在这里是上海理工大学的仪表一馆。
思福堂(Virginia Hall):
思福堂又称为弗吉尼亚堂,是为了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而建。建筑建于1936年,1937年竣工,为哥特复兴风格,清水红砖外墙,矩形平窗,白色仿石窗套与清水红砖墙形成色彩对比,南立面有浮雕式圆拱,卷草纹装饰的牛腿支撑阳台,三角形山墙外露木质框架。双坡屋顶,上开三角形阁楼。
初建时为女教员宿舍,解放后一层用作卫生科,其余楼面为行政用房,以后全部用作卫生科、诊疗室。2005年大修后改建为国际交流中心及外教用房。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

馥赉堂是沪江大学最晚建成的一座建筑,1948年,由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建筑为哥特复兴风格,主体部分三层,局部带四层阁楼,清水红砖外墙,入口处设尖券型大门,屋顶上连续开尖顶老虎窗,立三角形大山墙。屋顶为双坡红瓦屋面。
初建时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解放后一直作为学生公寓,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第二教师公寓。
怀德堂(Women's Hall):
怀德堂是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建于1921年,1923年竣工。建筑高五层,外墙用清水红砖砌筑,仿石砌窗套,墙面设连续平券窗。初建时为女生宿舍。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现为上海理工大学第五宿舍。

音乐室:

音乐室建于1935年,高二层,最初是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建筑为哥特式风格,整座建筑就像是一座精致的教堂。主入口处开尖拱型券门,券拱设计多层,上方为长方形券窗,套在一个尖拱型的窗套内,顶部是三角形山墙,两侧的窗户上方开基督教玫瑰花瓣型的小窗。外立面窗间饰有简化的扶壁,顶端凸出小锥塔。转角处的顶端同样是用小锥塔装饰。建筑东南立面还设有双跑楼梯通向二层侧门。屋顶较陡峭为两坡红瓦屋面,外墙用清水红砖砌筑。建筑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去都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是沪江大学内堪称精品的一座建筑。
建筑在解放后曾作为图书馆使用,1999年改为学校办公楼至今。
麦氏医院:

沪江大学医院建成于1917年,又名普济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Alexander McLeish)捐助而得名。医院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大坡度屋顶内设阁楼层,青砖外墙,线脚、腰线、门窗套用红砖砌筑,一面设外廊。现为家属楼211号。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
这里是学校专为女生修建的体育馆,内附健身房、女生膳堂、音乐室等。于1932年竣工。建筑为砖混结构,红砖外墙,高三层,哥特式建筑风格。立面中部凸出,入口处开拱形门,上有小尖塔和雉堞式装饰。窗间做仿壁柱装饰。屋顶坡度很陡,覆红瓦。
建筑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南体育馆。

刘湛恩故居:

建筑建于1922年,是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烈士的故居,小楼高二层,灰砖外墙,顶部立三角形山墙,墙内勾勒木架构装饰。后来用作沪江大学校友招待所,现编家属楼108号,是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教师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