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上海:

 

上海总会:

 

上海开埠后,为了满足外国侨民的生活,在租界内陆续成立了一些饭店、酒吧、弹子房、舞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丰富了侨民的业务生活,解除了他们很多的思乡之苦。但是,这些场所分布过于分散,不利于更好的联络侨民的感情和举行规模更大的社交活动。为此,主要国家的侨民共同发起设立了俱乐部,而中国人称其为总会。总会里集吃住娱乐为一体,打造了上海早期顶级的社交场所。在各国总会中,英国总会首屈一指,这也与英国在当时国际上的地位相匹配。

1852年,英国侨民举行会议成立了英国总会筹备委员会,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计划搁置长达十年。1861年,英国兆丰洋行大班福格出让了位于外滩的一块土地,由上海体育运动基金会提供资金,筹建英国总会。总会于1863年开始动工,第二年一座三层高,英属印度殖民地外廊式风格的建筑在外滩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建成后的英国总会,成为上流社会聚会、洽商的重要场所,内设有餐厅、弹子房、棋牌室、阅览室、酒吧间等。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这里举行了三次重要的接待庆祝活动:18731117日,纪念上海开埠30周年活动;1879521日,欢迎刚离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来沪访问;189048日,举行英国皇太子康脑脱公爵及夫人停留上海的欢迎宴会。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总会的大楼已经十分陈旧,总会内的娱乐设施也已应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追求。1905年,英国总会决定拆除老楼,在外滩二号原址上重建大楼,并聘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塔郎特进行设计。建筑经费由上海的几家大型英国公司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英商电车公司及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提供。建筑由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101月竣工。

新建成的英国总会大楼高五层,带一层地下室,为英国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纵向三段式布局,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大楼两端以主入口为轴对称。底层入口开三个门洞,上方开两扇圆窗,圆窗正中饰以带垂花雕饰的拱心石,凸显主入口的气派。两边的次入口各有两对塔司干式柱子作为装饰。三四层之间立六颗俊秀的爱奥尼克石柱,构成了立面主要的装饰部分。柱间的三层窗户上,分别间次排列半圆和三角形的山花。四层上方设外挑檐,檐口下放两侧饰以精致的藤带状的装饰,五层两侧的山墙内饰以帷幕状的穗带装饰。屋顶两端建一座巴洛克风格的亭子。亭子四面开拱门,饰爱奥尼克柱子,柱基落在宝瓶型的护栏上,顶部罩半球状的穹顶。顶端和亭子四周还建有小锥塔。

建筑内的装饰斯毫不逊色于华丽的外立面,由供职于马海洋行的日本设计师田菊太郎设计,因此装饰在保持了欧式风格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日本元素,参照了东京的帝国饭店。从大门进入后有一段宽阔的白色大理石台阶引导通往华丽的大厅,大堂竖有85米高的爱奥尼克圆柱,顶部是拱形玻璃天棚。大厅南部的酒吧有一条长达34米的黑色大理石吧台,号称远东之最。总会内的一些空间参照了英国皇家的装饰样式,如弹子房有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一世时期的装修风格;酒吧间用5米高的橡木作护墙,有英王詹姆斯一世时期的宫廷特色。大楼内部的格局是这样的,地下室内建有地滚球场,一楼有酒吧间和阅览室,二楼是餐厅和宴会厅,三四层为旅馆,五层是杂物间和职工宿舍。新建成的英国总会主要向会员开放,并且与英国在香港、孟加拉、横滨、神户的总会实行连锁互惠。

上海解放后,随着外侨的陆续撤离,英国总会也结束了营业。旧址先后为中国百货公司华东采购站和上海百货公司采购供应站。1956年,大楼交给国际海员俱乐部使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八十年代,肯德基刚刚登陆中国,在北京上海开设连锁店,上海店就位于英国总会旧址内。后来,旧址一直闲置,内部设施老化,外墙也有不同程度的风化。2009年,美国希尔顿酒店与上海久事公司及锦江国际(集团)合资的上海新联谊大厦有限公司签订管理合约,决定将外滩二号原英国总会旧址打造成希尔顿其下的亚洲首家华尔道夫Waldorf Astoria酒店。

 

 

 

 

法国总会:

早期的法国总会位于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科学会堂址。1917年,法国人在上海法租界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建造了法国总会。建筑由法籍建筑师万茨·舍伦设计,姚新记营造厂施工承建,为二层砖混结构,平面呈“山”字,正中主楼和两侧翼楼向外突出,以外敞式的阳台和回廊连接这三个部分,略具法国文艺复兴时代建筑特征。建筑外立面以米黄色为主色调,屋顶以红瓦错落起伏,中部为盔式四坡顶,南北坡上立有装饰性山墙花主体建筑和楼前的树林、草坪形成一种自然的呼应。

一战以后,德国在华的财产作为敌产被征收,法租界公董局趁机占用了在迈尔西路(今茂名南路,1919年法租界当局通过越界修路将这一带区域纳入租界范围)上的德国乡村俱乐部,并将其更名为凡尔登花园。另外,从中辟出福煦路与迈尔西路交口处的一部分,修造了新的法国总会。

1926年,法国总会竣工并对外开放。整个总会是建筑与花园的结合,总面积2.8万平方米。相比位于外滩的英国总会,法国总会少了一分车水马龙,却多了一份宁静和幽雅。旧址位于今茂名南路58,园内建筑总面积6000平方米。主楼高二层,由法商类安洋行设计,姚记营造厂施工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坐北朝南,主入口处呈弧形平面向外凸出,正门上方建有弧形的大雨棚,底层为仿粗石贴面门窗的造型均为半圆拱形,墙面刻双条排列的横槽,进一步加深了立面的横向感。建筑二层为爱奥尼克柱廊,入口上方为封闭式,开半圆拱形大窗,两端为开敞式的回廊,柱体挺拔秀丽,回廊虚实结合,引人入胜。廊内开矩形门窗,上方还开有八边形的透窗,利于室内采光。建筑屋顶上曾有二个巴洛克风格园拱顶的亭子,1949年因建筑产生了沉降,为减轻建筑重量而被拆除。檐口上方饰以宝瓶型的女儿墙。

内部的装饰极尽奢华,前厅用情态生动的女神浮雕做立柱,墙壁上装饰着带金色马赛克壁龛,楼梯的金属扶手上刻有不同的金属花饰。居中的椭圆大厅中间略低,下装弹簧的整体弹性地板,形成一个巨大的舞池,号称远东第一舞厅,在其对应的正上方是由彩色玻璃拼成船脊造型的透光天花。

四十年代,法国总会改由美军使用,并建造了室内游泳池。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更名为文化俱乐部,花园改做了足球场和运动场。1959年,在总会花园里修建了散步道,栽种了数木,被改建成了现在的花园。七十年代初,更名为锦江俱乐部,1984年,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投资兴建了花园饭店,对原法国总会旧址进行加固的基础上,新建了三十三层的大厦,1989年竣工1990321正式营业,花园饭店是上海市中心最高级的宾馆之一。旧址现为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单位。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美国花旗总会: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1916年,驻沪美侨为了方便联系,成了一个委员会,由亚瑟·巴赛特(Arthur Bassett)组织活动,最初的活动地点位于江西路。后来,由于会员人数的猛增,原有的活动场所日益拥挤,为此美侨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管理,会议决定成立美国俱乐部,并由委员会向特拉华州提交注册申请。19177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俱乐部在南京路正式成立。外侨的入会积极性超出了举办人最初的设想,到1922年会所已经日渐饱和,委员会开始计划择地另建会所大楼。

1923年,美国俱乐部选址在英租界内福州路建设了大楼。大楼于1925年建成,建筑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施工。建筑占地916平方米,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连地下室共7层,钢混结构。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上又有了一些美国现代主义的味道。外墙采用美国进口的棕色面砖贴面,比较超前,砖间用白色水泥勾缝。底层入口高二层,为半圆拱形,入口两侧各有两根塔司干石柱,门楣与二层上的挑檐相连,古典的柱式通过组合产生了一种现代的感觉。二层开落地长窗,窗顶饰窗楣和弧形装饰线,外侧为雕花铁质护栏。七层开拱形窗,窗间饰以塔司干双柱,其余楼层的窗户均为矩形窗,饰以白色的窗楣。

进门为环形扶梯,登上二层平台,扶梯和平台均用天然大理石砌筑。从平台可通向内厅。楼内电梯、水汀、锅炉等设备优良一。花旗总会采用会员制,会员基本上是美国驻沪的洋行、银行的高级职员,也有极少数的上层华人参加。楼内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地下室设有健身房、衣帽间、土耳其浴室、蒸气室和按摩室,还有保龄球房和乒乓室。底层有休息室和图书室,纸牌室、麻将室,麻将室的装修未纯中式的风格。这一层还有酒吧和弹子房,墙壁上以橡木饰面,天花板做成木梁顶棚,都是美国人熟悉的味道。二至四层是客房,可提供住宿休息服务。每层有17个独立房间,每个房间均有独立的洗澡和卫生间。五楼设有会议室、大餐厅和包房,会议室内有大幅的华盛顿总统画像。六层是厨房,有各种餐具室、冷藏室和服务人员休息室。

19609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迁入大楼办公,大楼遂改称高法大楼。1991年,位于虹桥路的法院大楼建成后,高院和中院从福州路迁出。19957月,市高级人民法院回迁福州路209号楼原址。

 

 

 

 

 

犹太人总会:

    犹太人总会旧址位于今静安区南京西路722号,在二战之前,一些无国籍的犹太人选择来到中国避难。以赫赫有名的沙逊为首,犹太人在上海租界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上层社会的犹太人为了便于联络和聚会,就共同发起成立了犹太总会,由于犹太人没有国籍,总会也是挂靠在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名下。

    旧址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高二层,建筑面积512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立面讲究对称。主入口处设有拱形门廊,开券的两端饰以古典石柱,门廊上方为大阳台,饰有宝瓶型栏杆。底层入口两侧为券柱廊,柱式为塔司干式。二层两翼楼楼体向内收缩,形成敞台。外墙为清水墙,底层用斩假石饰面,屋顶为四坡红瓦顶。楼层内设有舞厅、小剧场、酒店、餐厅等,而且舞厅有装修考究的弹簧地板,内部采用柚木墙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犹太人总会把这一房地产出卖给联记Lian Kee),由P.Y.TangDavid Kwo为代理人。1961年,该建筑由上海市纺织管理局移交房地产管理局接管,曾作为上海市政协办公楼、上海市联谊俱乐部。1998年转与春兰集团管理使用。旧址现为春兰集团总部。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西侨青年会: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了给在华外侨青年提供一个体育、娱乐场所,美国人洛克菲勒和菲奇发起筹建了西侨青年会。西侨青年会选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0号),跑马场对面建设了大楼,费用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和美国教会捐助。1928年,建成了三层高大楼,1932年扩建到九层。

建筑由哈沙德洋行的教会设计师安铎生主持设计,外观整体上体现了美国工艺美术派的风格,细部的装饰为古典主义风格。大楼平面为马蹄形,三层以上的中间部分内收,使立面显得凹凸有致。底层砌深棕色面砖,显示出凹凸线。二三层中部有二层高的拱形长窗,正中窗间排列双柱,墙面上嵌有深棕色的面砖,通过组合构成了菱形图案。四层以上的墙面呈直线凹凸状,左右凸出四柱,凹进窗户,窗下有浅色花饰。两侧翼楼窗间做壁柱,柱顶凸出屋顶,使原本平淡的屋顶变得活跃起来。

建筑内底层建有滚球室、酒吧、理发室、淋浴房,二三层有舞厅、台球室、餐厅、会议室等,此外还建有专门为儿童提供游戏的场所。四至九层是招待所的客房。青年会的体育馆内建有游泳池,有两个砂滤设备,循环给水,是上海最早的温水游泳池。还建有篮球馆,有250个观众坐席,篮球馆设施先进,三十年代成为上海篮球比赛的中心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占了西侨青年会,并将其更名为东亚体育馆。抗战胜利后,归还西侨青年会管理,成为美军活动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54年改为上海体育俱乐部。旧址现为上海体育大厦,为上海市体育局的办公场所。

 

 

 

天津:

 

德国俱乐部: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08——娱乐建筑(一)

 

天津德国俱乐部旧址位于德租界威廉街与罗尔沙伊特街交口处(今解放北路339号,与蚌埠道交口处),建于1907年,建成后即成为德国侨民的政治社交娱乐中心。德国俱乐部共耗资15万两白银,是一座典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建筑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由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为三层砖木结构,带地下室。基座以及一层外廊用蘑菇石砌筑,显得粗狂有力。券间饰以粗矮的石柱,这组设计像极了青岛德国总督官邸上的一组造型。建筑屋顶用牛舌瓦和瓦楞铁皮铺面,开有老虎窗和阁楼。

转角处的塔楼呈四方形,顶部饰以德式风格的山墙。内设楼梯间,楼梯的立柱和栏杆做了重点装饰,饰以精美的雕刻。栏杆做成由华美的小立柱支撑的两跨连续的小拱券。中间还夹杂着雕刻有云彩头的实心小栏板,两侧立柱上刻有纹绳状的花纹,上面各有一座雕像,右侧右手执矛,左侧左手执盾,造型逼真,惟妙惟肖。副侧的辅助楼梯间呈圆柱形,也可从地下室直通阁楼间。

建筑内的装饰极其奢华,大厅和过道均已半圆形和椭圆形的拱券承重,大厅内使用复杂的线脚装饰,此外还设有壁炉、吊灯等辅助装饰物,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元素。走廊镶刻有一段拉丁文字,即同心同德则盛,离心离德则衰,用中国的古训教育参会的德国人。建筑的地下室设有锅炉房、茶炉、浴室和小型餐厅。一层是酒吧、餐厅、弹子房和衣帽间,二层是礼堂、会议室、酒吧间,阁楼内为三层,主要是工作人员的宿舍。当年在院内还建有网球场露天旱冰场。

一战结束后,在津的德国侨民被遣送回国,德国俱乐部也宣告停业。后来,俄国人承租俱乐部房产,改组为大赌场。19215月,中德两国恢复邦交,旅津的德国人逐渐增多,德国俱乐部又重新开张,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此后,建筑为美军所用,成为官兵消遣娱乐的场所。1952这座建筑拨给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使用。1959成为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的办公楼1989年市政协机关从这里迁出,原建筑物改建为市政协俱乐部至今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这座建筑遭到了损坏,经过修缮后,外观与原貌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