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修炼是建立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的一种运动形式。阳与阴、虚与实、动与静、开与合、松与紧、引与发、攻与守、刚与柔……无不相互依存,互为矛盾,相生相克而又相辅相成,互为转换。所以,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不宜偏执于一端而忽视另一端。如何把握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周易》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尺度,这就是“阴阳合德”。 《易·系辞下》云:“乾、坤,其《易》之门耶!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是孔子《易传》的名言。“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既是《周易》的核心命题,也是太极拳修炼明理得法的一把最佳钥匙。 “阴阳合德”是内在规律 “阴阳合德”的“德”是象形字,本意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其引申义是指直视所行道路的方向,遵循本来心性,顺乎自然而感知理解。宇宙自然之大道,是抽象的原理和规律,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思维去认识和感知,这便是“德”。 《老子》的“道”与“德”,即“道”指自然规律;“德”指对自然规律的感悟认知。所以,“德”含有品德、品质、属性、得到、感悟、认知等多重意义。 “阴阳合德”的意思,就是指阴与阳结合,形成事物的性质、属性,阴可以从阳中得到品质,阳也可以从阴中得到品质。阴,代表宇宙自然一切阴性物质;阳,代表宇宙自然一切阳性物质,阴性与阳性两种物质(或能量)结合,便会相互得到对方品质。也就是说,只有阴阳相合,才能相互都有所得,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是我们祖先从自然万物的认知中提炼出来的真理。由此可见,阴阳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合而后德的“合德”的关系。 “刚柔有体”是外在表现 “阴阳合德”讲的是规律;“刚柔有体”讲的是表征。《易·系辞上》说:“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柔”是白天与黑夜所呈现的表象。“昼夜”是一种象征性的比喻。它象征阴阳两种属性,体现在自然万物的表征上,就是刚柔相济的具象。昼与夜,昼为阳,夜为阴,一天之中有阴阳之分,刚柔之象。同样,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刚柔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阳刚阴柔的表现特征。 “刚柔有体”是外在表现;“阴阳合德”是内在规律。刚柔是阴阳的外在表现形式。刚与柔就是阳与阴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宇宙自然一切具体事物都有刚柔的两种表现形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阴阳合德,构成事物运动的规律;一刚一柔,刚柔相济,呈现事物运动的表现形态。万物如此,概莫能外。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由阴阳交感而产生刚柔相济的天地万物之象。这种宇宙观和哲学观,决定了中国传统阳刚阴柔中和美的审美观。清姚鼐《复鲁絮非书》说:“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阳阴刚柔之发也”。中国诗词曲赋、小说、戏曲、音乐、绘画、书法,无不如此。太极拳也不例外。 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哲学拳,是它以易理为拳理,辩证统一的阴阳虚实原理是其灵魂;太极拳之所以又被称之为人体艺术拳,是它以易理为拳理,无不呈现阳刚阴柔,刚柔相济的审美形态。这种美,来自于与生俱来的人体生理结构及其“阴阳合德”的中和美。太极拳的修炼之功关键在阴阳相合,合则气凝神聚,动静互为其根,虚实开合得法,六合为一,六球相佐,刚柔并济,形神兼具,方为“阴阳合德”之妙境。 人体之象与八卦之象合 吾师张全亮先生在谈吴式太极拳健身原理时特别归纳一条:“阴阳合德,与天同运”。其本意是“‘阴阳合德’是在强调无为的规律运动的同时,要强调多做好事,多做善事,才能健康长寿(与天同运之意)。”师之所言,是从“天生好德”,“天人合一”的角度为出发点。 吴式太极拳八法与八卦的卦象融为一体,原因就在于人体本身与八卦是相对应的。人体虽小,却暗合天地。自然万物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人体的生理结构形态与象征宇宙自然形态的《周易》八卦构图是相通的。 人体以肾脏所处腰部为太极,脊柱左右两个肾脏左高右低,恰似太极图的阴阳鱼。《素问·脉要经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所谓“肾气足,百病除”。它主导着人体五脏六腑:左肾为阳,司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功能;右肾为阴,辖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运行。 脊柱两旁的两条大筋形同“太极生两仪”的“两仪”;“两仪”之上通两腋大筋,发于胳膊;“两仪”之下通两胯后筋,发于大腿。“两仪生四象”的“四象”就是四肢。“四象生八卦”的“八卦”,即四肢八节。八八六十四卦,就是手指和脚趾的指节共五十六节与双手、双腿八节合为六十四节,对应六十四卦。 太极拳、八卦掌的内劲由腰发于脊柱两旁的大筋,再由脊骨两大筋发于四肢,又由四肢八节发于足趾手指,即所谓“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就是太极内功心法“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基本劲法,就是人体效法天地的规律运动。 太极八法的劲别与八卦卦象对应,阴阳虚实了了分明。组成八卦的基本元素是“爻”。“爻”有阳爻(▅▅▅▅▅)和阴爻(▅▅ ▅▅)之分。每卦由三爻组合而成,象征天、地、人三才。人体分为上、中、下亦如卦象:脐以上为天,脐以下为地,肚脐在中乃为人生之门。 人体各个部分都可以如同卦象,分为上、中、下三节。人体上肢以肩为根节,肘为中节,腕为梢节;人体下肢以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踝为梢节;人的手指也有根、中、稍三节。人体经脉在上下肢各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如同八卦的三爻;人体躯干划分为上、中、下三焦: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肚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丹田也有上、中、下三丹田,《道机经》所谓“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一般认为,上丹田在祖窍玄关,中丹田为胸口膻中穴,下丹田在脐后脊前连线的前三后七命门位置。 人体六球以两眼球为上球,两肾脏为中球,两枚睾丸或卵巢为下球;人体后背的玉枕、夹脊、尾闾,称之为“后三关”;人的面部口鼻间也分三层:鼻通天以呼吸空气,口通地以饮食五谷杂粮,口鼻之间的水沟有一重要穴位叫“人中”,意即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 组成八卦的每一爻,不是阴就是阳。人体如卦象,也是阴阳组合体:里阴外阳;下阴上阳;右阴左阳;血阴气阳;静脉阴,动脉阳;五脏阴,六腑阳;十二经脉的流动循环也是由里及表,由表及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阴入阳,由阳入阴,一阴一阳,相互循环,相互贯通。太极拳运动就是依据太极八卦的阴阳哲理,行虚实刚柔、开合攻防之拳势。 太极心法与自然之道合 《周易》是一部天书,人体也是一部天书。太极拳既是《周易》易理的载体,也是人体肌理与心理的演绎体。所以,张全亮先生以“阴阳合德,与天同运”相慰勉,指明了与自然和合,按日月运行规则养生作息才是养生之道,长寿之途。 王培生先师说:无论站桩功或打太极拳,全身的毛细孔都要张开,使其跟大自然相通,即内气跟外气相结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张全亮先生在答中华民族网络电视台记者问时强调:“练拳时自身的动静要注意和宇宙当中的自然现象相互联系。比如江河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起伏、折叠等动作时,都要在意念中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江河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 山岳是一种常见的稳静现象,我们在练拳时凡是在做中定和亮势的的动作时,意念中要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山岳高耸,壁立千仞的雄姿;比如天地是上下分开的,练拳时,也不要把神、意都放在体内,更不能放在一处,神要尊天,意要敬地;神要显于外,意要藏于内;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练拳时向上要寄予下意,向前要寄予后意,向左要寄予右意,反之则均然;练拳时要形如榕树之气根全身披挂,势要如流水之灌溉浑然无隙;其精神要提起,要如春风拂面神清气爽,要如细雨润物,生机勃发;太阳和地球是公转自转同时进行的,我们练拳和技击时也要下意识地体会公转和自转的关联和妙用;天地间充满着信息网络,人体内布满了经络穴位,我们在练拳和技击时,每一举动都要充分发挥经络穴位的作用”。 阴阳和合,生生不息。《易传·系辞下》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只有阴阳相通相合,才能产生天地万物。《易传·系辞上》又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运行,阴阳交替,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循环往返,永无穷尽。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为宇宙自然的重要组成成分,人的功能结构和生化节律与天地相合,人的一切行为都顺应宇宙自然规律,才能健康长寿以尽天年。 宇宙自然规律集中体现为“时空”的阴阳辩证规律。时,即昼夜转换和天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运行。空,即万物并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经·象传·大有》:“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宇宙万物只有应天随时,与天地同步运行,才能昌盛亨通。 人类贵生养生更要顺应日月运行、阴阳互动的规律,待时而动,行止顺遂时宜,动静不失其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养肝、夏养心脾、秋养肺、冬养肾”就是应天而时行,顺时保养而不失时机。吴式太极拳注重阴阳时间医学,倡导练功者与日月同行止,与天地同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