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遍天津丨承载中国铁路发展之最的百年老建筑,天津西站老站房

 汐钰文艺范 2018-04-10


今天要去的地方与众不同

它承载了大多数天津人的出行记忆

几经周折才得以保留

那就是

 天津西站老站房 


这里不同于一般的景点,就在10年前,这座有百年历史的老站房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至于位置……小津这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在导航软件里搜索“西站 老站房”是搜索不到的,具体位置大概在西站(公交站)附近。其实还是很明显的,但是道路好多都是单行,所以建议大家到附近后步行过去。

在很多天津人的心中,对于天津西站老站房的印象,还是那个以货运为主,兼具部分客运功能的枢纽站


天津人,哪一个没在老西站坐过火车呢?

▲ 老西站关闭前的景象

而大家对西站老站房的最后关注,恐怕就是对它进行整体平移的那45天了,自此这座老站房不再承担繁重的枢纽作用,转而作为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被保留下来。


尽管有一个如此华丽的转身,但看着它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心中还是有一些莫名的感伤……所以,今天小津就带你一起走进她,感受她的“人生经历”。


神秘身份大揭秘


西站老站房,除了我们对她的一丝依恋,她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骄人身份。

西站老站房

2013年,成为天津市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史渊源


早在1863年,一个叫麦克唐纳·史蒂文森的英国爵士将修建铁路的观念带到中国,并为中国制定了第一个铁路线路计划,就是要修建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铁路。

当时他提交的方案是“从镇江经过天津、北京作为扬子江流域的一条大干线”。但当时保守的清政府对铁路、火车这种洋玩意儿,完全没法接受。这个英国人只好心灰意冷地离开了。

也就是说,这是最早提出修建的铁路线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虽然已经意识到修建铁路谋求发展的重要性。但在津镇铁路筹资问题上的冲突,最终导致津镇铁路落于德英两国之手。


直到1896年,热心洋务的容闳提出借外国资本修建“津镇铁路”,并以重金报效政府,这次才得到了批准。

容闳与一家英商公司协议,签订了550万英镑的借款草合同。但德国得知后表示,如果津镇铁路不向他们借款,便不许穿过山东省境。这样津镇铁路就必须向西绕离山东,但又会与芦汉铁路接近,这立马遭到了拿到芦汉铁路贷款权的俄、法的强烈抗议。

为了巩固自己在中国南部的势力,取得津镇线的修建权,英国和德国于1898年9月,在伦敦举行会议擅自决定承办“津镇铁路”。在两国联合施压的情况下,清政府只好把津镇铁路的贷款权交给了英德两国。

但很快八国联军入侵,合同又被迫搁置。

到了1903年,谈判继续展开。

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在中国气焰高涨,人们纷纷要求废除津镇铁路借款草约,自行筹款修铁路。

▲ 1908年清政府对外发行津浦铁路借款债券100英镑

(此版为蓝色罕见息票)

1908年,梁敦彦与德方英方代表订立了《津浦铁路借款合同》,此时情况有了新的变化,沪宁铁路即将竣工,为与之连接,清政府将津镇铁路的南端西移至浦口。选线也相应变化,过徐州后,不再朝向东南方向,而是折向西南,经安徽蚌埠抵浦口,路名也改为津浦

▲ 早期津浦铁路局路徽

史学上另有一种解释是:当时的扬州盐商害怕津镇线的修建势必影响到自己的住宅、坟地、园田的利益,阻止津镇线;同时,当时镇江的仕绅也坚决反对建津镇线,因为津镇线建成,扬州必然非常繁盛,将可能取代镇江的作用。 

总之,这是清政府借款建成的最长的一条铁路,历时四年,一气呵成,也是旧中国铁路最为起伏波折的篇章之一。

津浦铁路分南北两段,中间以山东省峄县韩庄运河桥为分界点。韩庄以北至天津段由德国工程师主持设计施工,全长626.1公里;韩庄以南至浦口由英国工程师负责设计施工,全长383.3公里。

两段分别于1908年7月和1909年1月开工,1911年9月接轨。1912年全线通车。


单从工程技术的层面而言,两国派出的总工程师按合同规定听命于中国的督办大臣。他们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铁路建造技术和管理制度,也使津浦铁路的建设在高速度、高质量的状况下运行。

仅用四年多时间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为清代铁路之最

▲ 天津西站老站房 资料照片


津浦铁路

北起天津总站(今天津北站),南至南京浦口火车站,全长1009.480公里,后因故延至天津东站,正线全长为1013.830公里,设站85个。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使用,南京成为连接京沪的中间站,津浦铁路也延伸更名为京沪铁路


选址之争


与众

不同点

津浦铁路北段当时从半截开始施工,从静海区的良王庄向天津市内修筑,这样做是因为天津起点的地址始终未定。

1908年5月,天津当时最有名的26家商号,联合上书天津商会,要求在南开(今南开中学附近)设立车站。

在津浦铁路北段开工8个多月后,督办铁路大臣吕海寰收到一份极有价值的材料:“河北赵家场后空地有二顷有余,地势平坦,既无庐舍,又无坟墓,堪为建设总站之用。'

当时所称的'河北赵家场'是现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北营门至南运河一带,由于当时南运河并未裁弯而在河北岸,距离今天的天津西站约500米。

自庚子之乱后,河北大街以及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等原本熙攘的商业闹市一度冷清。赵家场建成车站将有助于旧时繁华的恢复

1910年3月,直隶、山东两帮商号127家联合再次上书天津商会,请求在'南开'至少设立一个分站

1913年7月,宁星普、杨以德、杜宝桢等社会名流为首的绅商,再次向津浦铁路局提议'南开'建站。津浦铁路局在回信中拒绝并指出,没有能力也没有打算在'南开'另设新站

最终,在赵家场修建了车站,即现在的天津西站候车室。


实地游览


天津西站在1910年12月14日启用,是津浦铁路的起点站,也成为最早连结中国南北干线铁路的车站和国际通关口岸站

站房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为砖红色的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建筑材料也由海外运来。

西站老候车楼是全国铁路枢纽站中修建最早、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天津西站初建时,站内共有4条股道、2座站台、1座天桥、1座站房。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天津西站被占领后,车站的线路被改成5条股道,并另建了一个南货场。同时期,日本人在西站前街紧邻西站的位置修建了一座工厂。


建筑顶部为红瓦坡顶,开有老虎窗和烟囱,外立面为清水砖墙,窗套、立柱、花饰及入口台阶均为石材。


上雕有南极仙翁仙、鹤和龙嘴的图案与西洋风味的洋楼相配可谓中西合璧,窗式和窗套变化多样,是一座具有典型折衷主义风格的德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 上世纪90年代 资料照片

1949年,天津西站被核定为三等站。

1955年,天津西站被核定为二等站

1962年,被核定为一等站。

1984年,天津地铁的起点站也设在了天津西站。

1987年,天津西站已发展成为客货运兼办的综合性一等站。


2009年,京沪高速铁路的重要节点工程——新天津西站开工。西站老站房向东南方向整体迁移了140米,其中向南135米,向东40米。


▲ 2009年9月24日 天津西站老候车楼开始平移

此次施工首先对二楼大厅等薄弱环节采用轻型桁架加固增加整体性、提高空间刚度,对拱券部分进行砖砌封堵。


其次制作了下滑轨道,其中北南向11组,东西向8组。下滑轨道采用条形混凝土基础,其中跨地铁通道部分采用筏板式基础。

然后对房屋进行托换施工,采用夹墙梁和抬墙梁等方式将房屋托换至托盘梁系上。

最后进行墙体切割,将房屋的荷载转换至下滑梁上。



这次西站老站房的平移不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开创了天津市平移工程的先河。目前,天津西站老站房作为红桥区的百年标志性建筑,与新西站遥相呼应,成为西站城市副中心的主要标志之一。


未来,这里将收集并收藏百年铁路发展的相关实物、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作为天津铁路博物馆被永久保护,成为大家追忆历史,增长知识的重要场所。





资料来源|王大多游天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