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71——高中学《老子》,教育逻辑颠倒了吗?

 道德之易 2018-04-10


相约上午的美好时光,我们一起步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天地。每天,李秀伟校长将如约为大家奉上教育的千字文,如果您愿意,我们每天,不见不散。



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二)

高中学《老子》,教育逻辑颠倒了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老子》八章作为选修内容作了规定,这八章是: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这就是说,《老子》八章为主也将纳入高考,高考怎么考呢?是要这样考得:

 

考“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

考“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

考“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单纯从考试来判断学习价值是没有多少意义的,但是考试也是不能回避的,对比课程标准所列出的《老子》八章与高考语文命题的三个指向,我们会知道:学的是内容和知识,考的是能力和素养。

标准里给出的是内容和知识,学校里教的应该是能力和素养。

到了高中再去学习《老子》,单单是这八章,如果没有名师指点,能学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吗?

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个问号背后时常常被颠倒了的教育逻辑。

大家也许会说,学会了知识不就是目的吗?其实不然,相对来说:内容和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手段”,能力和素养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读《老子》,学课文,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再突出地说:知识是手段,能力是目的;读书是手段,明理是目的;任何的经典都是手段,学会做人才是目的。

如果,到了初中、高中没有遇到孩子生命中的“人师”,那么,孩子该怎样实现教育的自我完成呢?这也是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密码:“学生”从整部书诵读来生根,“老师”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来教育。

在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易经》《道德经》《论语》课程中,都有老师们重新建构的教材体系,这个教材体系就是学生语文素养基础上的教材体系:

 

《易经易学》(1、2、3、4册,一二年级用);

《道德经编》(5、6、7、8册,三四年级用);

《论语日修》(9、10、11、12册,五六年级用)。

 

让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同学们整本背诵经典,这是带着经典给学生;这个重新编辑的系统就是带着学生学经典。

比如《道德经》(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将《老子》以《道德经》来称谓)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组语言,是风格,也是内涵:

 

《道德经》上篇有关“故”的句段: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1)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

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7)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

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

6.夫唯不争,故无忧。(8)

7.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

8.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3)

9.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15)

10.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

11.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

12.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

13.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3)

14.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4)

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25)

16.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27)

17.故大制不割。(28)

18.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1)

1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

《道德经》下篇有关“故”的句段:

20.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8)

21.故去彼取此。(38)

22.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

23.故至誉无誉。(39)

24.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39)

25.故建言有之。(41)

26.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42)

27.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

28.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

29.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51)

30.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54)

31.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6)

32.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33.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0)

34.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61)

35.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62)

36.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

3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

38.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

39.夫唯大,故似不肖。(67)

4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67)

41.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69)

4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

《道德经》上篇有关“是以”的句段: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

2.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

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

4.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

5.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

6.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

7.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26)

8.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

9.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

《道德经》下篇有关“是以”的句段:

10.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8)

11.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8)

12.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39)

13.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3)

1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7)

1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

16.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

17.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

18.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

1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

20.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

21.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

22.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66)

2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66)

24.夫唯无知,是以不我和。(70)

25.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0)

26.夫唯病病,是以不病。(71)

27.夫唯不厌,是以不厌。(72)

28.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责。(72)

29.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

30.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5)

3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

32.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8)

33.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

 

如此重读《道德经》,学生就能够明白,《道德经》是“最讲理”的一部经典,时时处处在讲前因后果,念念不忘为结论寻找依据,这也是一部论说问题,虽然是作者的自说自话,可是一直在引领人们向往道的思维。所以后来的纵横捭阖的鬼谷子,主要思维来自于《道德经》,而再往后最讲究实用的军事理论,如《孙子兵法》,又脱胎于鬼谷子,探究其源头,则是讲“无为”“有无”的《道德经》,其况味值得后人深思。

如此学经典,学《老子》,教育就没有被颠倒。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经典教材是从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开始研究经典、理解经典,继而呈现出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教育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