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别化美术活动区,让孩子感受美和创造美

 努力学习gogogo 2018-04-10

文 / 陈茹彦 


如何在幼儿园里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个别化美术活动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上。将个别化美术活动区定位为“聚焦美术领域,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以有利于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内容为主,与其他活动区并存于个别化学习活动中”。


明确内容,划分区域


首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的主题经验,以“推动幼儿主题经验的积累”“支持幼儿自主表达的低结构内容”两个方面为依据,确定个别化美术区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和元素。

 

我们仔细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所包含的内容,梳理出其中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具体元素,最终明确内容。

(点击小图可放大)

 基于确定的内容,我们将个别化美术活动区划分为五大区域。

1

感知欣赏区

教师根据主题内容,提供艺术大师的作品、教师范例、家长作品、幼儿作品等。幼儿也可以自己收集照片、实物或自制作品等,在区域里呈现。幼儿在感知与欣赏的过程中,积累与主题相关的经验。


2

材料投放区

通过设置开放式的材料投放区,支持幼儿的自主表达。幼儿可依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自由选择各种材料。


3

操作表达区

这一区域让幼儿根据选择的材料,在一定的空间或场地内进行美术创作。不一定局限于桌面空间,角落里或地面上也可以成为幼儿自由操作的空间。 


4

作品陈列区

幼儿的美术表达是自由的、开放的,他们的作品呈现样式是多形态的。在创设作品陈列区时,我们充分利用平面或立体空间,为幼儿不同的作品提供适宜的陈列样式,如墙面、作品架、空间垂挂等。


5

未完成区

该区域的创设基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即幼儿在每一次美术活动中未完成的作品,容易被教师忽视。我们创设“未完成区”,给幼儿提供持续创作的空间,留下幼儿的创作痕迹,以体现对每个幼儿自主表达的尊重。


确定了个别化美术活动区的五大区域及内容后,教师对两个问题产生了困惑:

1

五大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

材料的投放样式如何满足幼儿的自由选择与自主表达?



整体呈现,分类摆放

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两个关系点,即独立与整合的关系、多元与统一的关系,在不断深入研究这两个关系点的过程中,去理解不同区域对幼儿美术发展的价值。


独立与整合的关系

个别化美术活动区的每一个区域都是既独立存在于一个空间里,个别区域之间又存在着整合关系。比如感知欣赏区、作品陈列区、操作表达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功能整合,有的幼儿会把自己做好的作品放到感知欣赏区而不是作品陈列区,有的幼儿会在作品陈列区而不是操作表达区里完成作品……

 

这些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创设环境时,要将五个区域的内容整合起来思考,考虑整体呈现的效果;区域内容能够相互融合的就不要割裂呈现,要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便于自由选择、乐于表达表现的美术活动区。

 

多元与统一的关系

为了支持幼儿的自主表达,个别化美术活动区必须投放大量丰富、多元的材料。通过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看似多元的材料其实都存在着“原生态的艺术元素”,以分类的形式将其进行整理,可凸显其隐性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获得另一种感知与欣赏的体验。

 

于是,根据各班收集的材料,我们让幼儿一起参与分类整理,发现各种材料共性的特征元素,并依据这一特征元素进行分类,如材料的形状、材质、大小、颜色、功能、种类等。

 


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充分了解了每一种材料的特质,对材料的多元性有了一定的认知,有助于在今后的美术表现与表达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适宜的材料。

 

在材料投放区,为了便于幼儿寻找适宜的、需要的材料,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为分类的材料制作不同的标志。如小班以教师提供的照片和简单图形为主;中班以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的图形、简单文字、符号等作为标志;大班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作为记录材料的标志。这样以分类摆放和清晰标志的样式呈现,能够让多元材料形成统一的格局。



(本文有删减,原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