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之策略

 GXF360 2018-04-10

新课程理念强调和倡导语文教学不仅应有充分的工具性,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在人文内涵上非常丰富、在人物特点上非常鲜明,在小说教学中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小说自身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进行讲解和阐释。

一、情景导入,创设氛围

简练有效的导入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巧妙设计一节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高于兴趣的一种内生动力,人们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必然伴随着情感驱动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自身在智力水平上的发展、在能力上的培养与提升,还是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深化,都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说新内容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感氛围的充分创设,能够实现学生情感涟漪的激荡,让学生在主观情感上与小说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产生共鸣,实现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统一。

在导入策略的运用上,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最适宜、最恰当的导入策略。比如,在进行《杨修之死》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运用多媒体进行标准读音播放,让学生对那个弥漫着硝烟与战争、呈现着刀光与剑影、充满着斗志与斗勇的时代有所感知,特别是让学生对于其中历史人物的讴歌与贬斥、对人生的感悟与慨叹、对命运的叹息与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中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够得到激发与提升,使其带着问题、带着情感积极地投入到小说内容的学习当中去。

又如,在进行《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水浒传》中相关片段,这样能够实现学生对小说学习兴趣的提升,可让学生在课程讲解前对小说的背景有个大致的认识,将教材中小说的纸质内容与片段视频中小说故事的发生年代、人物的典型特征等在头脑中有效地串联到一起,对于小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故事情节展现有“绘声绘色”之效,对小说中的人物或喜或厌的情感也能够在头脑之中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感诱导和引领下,学生往往会有极大的兴趣和动力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当中,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小说整体内容的把握也会更恰当、更科学。

二、聚焦人物,鉴赏评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在进行故事情节的阐释过程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其核心都是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较之于其他文体最具鲜明和典型的特征。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读完一篇小说之后,对于其中的故事情节可能难以理清,但对其中的人物颇为熟悉,包括人物的面部、外形、性格特点等,特别是小说中作者着力刻画和塑造的反面典型人物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在古代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以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呈现的,很多时候对话内容虽然非常简短,但作者却将很多的情感孕育和融入其中,以此来进行人物性格和特征的集中展现。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范进中举之前被岳丈胡屠户骂为“尖嘴猴腮”,一直对于自己将女儿嫁给范进这样一个穷鬼、“现世宝”而耿耿于怀,并且曾经一个巴掌将范进打得眼睛里直冒金星,之后则是扬长而去。但在范进中举之后,其岳丈竟然将范进称为“文曲星下凡”,认为范进生来长得“方面大耳”,说自己之所以将女儿嫁给范进主要是早就预见了他是一个不平凡、有前程的人。小说通过对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细微变化和极大反差之间的深入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趋炎附势、前倨后恭、思之令人发笑的市井小民形象,读完小说,胡屠户和范进的形象无不令人深思。所以,要评析小说中的人物,必须从主要人物的相关描写出发进行品读分析。

在《故乡》一文中,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从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描绘了一个活泼开朗、健谈机灵、英勇顽强、见闻广博的少年闰土形象,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又通过语言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寡言少语、神情麻木的中年闰土形象,从而使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人由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纯真朴实成为中年之后的愚钝呆滞、悲苦无奈的巨大变化,充分表现了封建残余思想对人民危害之大、对思想毒害之深。在进行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地剖析小说中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能更直接、更深入地进行感知。

三、疏通故事,感悟情节

在小说写作构思过程中,故事情节往往是小说内容最主要的贯穿线索,其中的跌宕起伏往往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既有对人物心理和行为变化的情节,也有对故事发生、发展和结果等整个过程的情节。

在进行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于故事的情节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搞清楚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了解和掌握整个故事的真实情况。比如,《变色龙》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应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两条线索,便于梳理故事情节:一个是“到底是谁家的狗”,这是事件情节的变化过程。由于发生了“人被狗咬”的事件,从起初的并不清楚狗是谁家的,到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到有人说不是将军家的狗,到巡警提示狗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到最后有人说狗可能是将军哥哥家的;另一个则是奥楚蔑洛夫警官“变色”过程的故事情节。在并不清楚狗是谁家的情况下做出了相对公正合理的判断,要将咬人的狗弄死,并且对于狗的主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在得知狗是将军家的情况下,警官完成了第一次变色:认为狗是无辜的,被狗咬的人肯定是首先对狗实施了伤害;在有人说狗并非将军家的情况下,又进行了第二次变色:重申对狗及其主人进行严惩;之后又随着人们对“狗到底是谁家的”这一讨论,警官又相继完成了几次变色。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一定会在心中对故事的情节留有很深的悬念,那就是狗到底是谁家的、狗的命运如何、狗的主人是否受到了惩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从这两条线索出发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学习和认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情节变化。

四、变换视角,剖析主题

就小说的本质属性而言,其实就是在进行故事的讲解以及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的阐释。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就会存在故事是由谁来讲的、讲故事的人站在了什么样的位置、讲故事的人是如何进行事件的叙述和情节的阐释的,其中就必然会涉及到视角的问题。在读者对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阅读视角对小说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必然千差万别,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角,以不断深化对小说内容的认知和把握。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中的故事情节编成剧本,在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较全面的认知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即在班内推荐四名学生分别扮演于勒叔叔、菲利普夫妇、若瑟夫、船长,让学生尽可能地结合所扮演的人物特征和性格特点,充分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将剧本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展现。这个过程中人物的特点就会深深地渗透和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在台下进行观看的学生也能够从中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小说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情感就能够与小说的主旨表达有机地融为一体,对于小说中人物的认识,情节的梳理,主旨的把握也会更透彻、更清晰。

又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其中也是灌注了两个视角,一个是作为小弗朗士的“我”的视角,讲述了在法语这一母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从先前的不认真学习、旷课、去河上溜冰、去森林里掏鸟蛋,到得知是“最后一课”时心里的万分难过、懊悔不已,再到课堂中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听老师对法语的讲解,这个视角也是其他同学以及一些社会人士的视角。另外一个视角则是韩麦尔先生的视角,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入侵、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不能再进行法语的学习这一事实,对于自己以前没有珍惜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法语、自己出去钓鱼给学生放假、让学生都放下功课为自己浇花等事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在最后一节课时对学生、对家长尤其是对自己内心进行了深深的责备。当听到普鲁士士兵练操结束后言语的哽咽,以及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等情节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揭露得淋漓尽致,也为理解主题做好了铺垫,可谓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好这两个视角的切换,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及其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更深刻、更准确。

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的有效导入上、从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上、从故事情节变化发展的梳理上、从阅读和学习视角的切换上,都应当强化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